“北徐们”的N种命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14:05 经济视点报 | |||||||||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大量村办企业形成“燎原”之势,构成了中国经济的一大壮丽景观。 当时,中国涌现了诸多像“北徐集团”一样的村办企业,比如大邱庄、华西村、南街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村办企业一直保持高发展速度,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化,它们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发展遇到了瓶颈,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一些企业陷入负增长困境。甚至有些已经死亡,有些正在死亡。 但是,更多的“北徐们”依然在默默前行。 村办企业遭遇成长烦恼 中国村办企业的发展历程,让许多试图解读者不胜错愕。 可以说,鉴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国村办企业一直没有修补好它的两大缺陷:其一是致命缺陷——产权构造,其二是它的工业化模式。因此,其步履之艰难不难想象。而从2004年起,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村办企业又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压力。 另外,村办企业的良性发展至少还受制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从政府方面看,政府对村办企业的认识出现反复,信心不足、劲头不大,缺乏持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方面,一些地方对财政、计生、综治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工作力度大,县乡政府领导的精力难以保证均衡、持续、有效地投入村办企业;另一方面,各级党政组织“国有企业老大”的思想根深蒂固,“只管国有企业下岗,不管村办企业上岗”的现象相当普遍。 其次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从企业自身来说,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融资难度增大,市场竞争加剧,而村办企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如何打开产品销路?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如何打破“三角债”困扰等,都感到束手无策。 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村办企业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高,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事实上,包括北徐庄在内,放诸全国的村办企业,几乎无一不遇到了这种成长的烦恼。 但是,经过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不少村办企业倒下了,更多村办企业的骨骼显然更健壮了。 新背景下的村办企业发展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无疑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当前,已经形成的一个共识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村办企业。发展村办企业是财政增收、农民致富、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那么,应该如何发展村办企业呢? 事实上,村办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企业管理、人才资源等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具备了实现二次创业的条件。 而像北徐集团这样的村办企业又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样本。 “目前我国已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村办企业再上工业项目特别是一般性的工业项目,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异于作茧自缚。而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的龙头企业,与农业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既可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也可避免其与城市企业结构趋同而形成的恶性竞争。”河南教育学院段玉强教授说。 在经营战略上,村办企业必须实施名牌战略等措施来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在人才上,村办企业必须冲破“小农经济”与“情感经济”的意识,解除家族和血缘关系的束缚,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人才的起用上,要实现走“借别人的脑袋”与“靠自己的脑袋”相结合的路子。 “村办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善等问题是村办企业的最重要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加以改革。”段玉强说。 段玉强认为,村办企业的改革,在形式上可因企制宜、择舟上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租赁、兼并、出售等形式都可以用,“适合哪种形式,就选择哪种形式”。如此,经过培育,若干年后,当中国广大农村都能涌现出来几个北徐集团,形成强势的经济拉动力时,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就能遍地开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