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14:05 经济视点报

  近日,一个榜单的发布,将河南省临颍县一个一向不为人知的偏僻小村推到了历史前台,并十分惹人注目。

  国家统计局“全国2154家大型工业企业排序榜”榜单显示,河南省临颍县杜曲镇北徐庄村办企业河南北徐集团位居全国谷物磨制业“龙头老大”!

  更为详尽的报道是:北徐集团下有30多个企业、固定资产7.5亿元、年上缴利税7200万元,整个集团围绕“一棵小麦”做文章,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化格局,这样的村办企业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大量村办企业纷纷涌现,构成了

中国经济的一大壮丽景观。但刚到20世纪90年代,这些村办企业又纷纷销声匿迹,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有观点认为,北徐庄围绕农业办工业最终实现由穷变富的成功之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个颇可借鉴的发展样本。

  作为一个草根般的村办企业,北徐集团由穷到富,是如何一路走来的呢?

  稿一:

  追寻北徐商道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

  围绕农业干工业

  事实上,只需前推30年,北徐庄还是个穷得丁当响的地方,当地人的描述是:“小半条街都是娶不上媳妇的光棍。”

  那么,北徐庄村是如何由穷变富的呢?

  “咋富的?我想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有好的带头人,二是围绕农业干工业。现在,北徐集团由小麦到面粉、面粉到挂面到用麸皮做饲料、饲料喂猪,形成了一条黄金产业链。”北徐集团办公室主任徐法青说。

  徐法青所说的“好的带头人”就是现任北徐庄村党支部书记兼北徐集团董事长徐德全。

  北徐庄村“发现”徐德全是在1967年,当时徐德全20岁,身高1.85米,膀大腰圆。

  当时,交通尚不发达,许(昌)南(阳)公路为南阳市对内对外集散货物的主要通道,拉脚运货成为一个行当。徐德全便是拉脚人之一,经常是只身一人,一辆架子车承载千斤货物长途跋涉,一次能喝下11大碗红薯糊糊汤,人称北徐庄的“铁大个”。

  不仅是力气大、能吃苦耐劳,徐德全脾气还很好,成熟稳重。“这个人可靠。”村民私下说。因此,在1969年的北徐庄村第七生产队大会上,徐德全被推选为队长。

  “铁大个”没文化——小学上了3年半,书包扔了7个。但他很聪明。当年,徐德全就带领七队群众种植了57亩烟叶,同时到颍河道挖沙出售,到年底一算账,卖烟叶收益2.8万元,卖沙收益1.2万元,七队随即就买了5头牛、6匹骡子和一台小型拖拉机,据说拖拉机开回来的时候,引来了十里八乡的百姓围观。

  1970年,北徐庄七队投入5000元办起了一个小型的编织副业厂,随后又办起了一个小型红薯粉条加工厂,仅一个冬季,卖粉条5.7万多公斤。

  就这样,在队长的位置上,徐德全一直干了8年,把七队群众带上了温饱之路。

  与此同时,北徐庄在6年时间里换了8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近乎瘫痪。

  鉴于徐德全的突出表现和在群众中的威信,1977年,徐德全经上级批准正式入党,同年担任北徐庄村党支部副书记,1978年担任党支部书记。

  由此,北徐庄人开始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市场经济之路。

  “像南街村一样做出一番大事业”

  “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走对了路,我们是一路挑挑拣拣走过来的。”回首过往,徐法青感慨之余有点洋洋自得,“很不容易,外人听了可能都不相信,我们曾主动放弃了很多已经干得很好的企业和项目。”

  就此,徐德全的说法是:“太难了,单是扭转人们的小农意识就用了5年。”

  徐德全走马上任时,北徐庄2500多口人,2400亩地,大部分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许多人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儿圆”的阶段。

  徐德全想了一个点子——把部分村民送出去,把外地的开放思想带回来。北徐庄有种烟的经验,掌握有种烟的技术,徐德全决定把懂技术的村民送出去当技术员。1982年,经多方努力,北徐庄首批160人的种烟大军开了出去,分赴新疆、黑龙江等地。次年,这些人陆续回来了,平均每人挣了2000多元。北徐庄人心里高兴得像炸开了花,致富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如此,到1986年,靠劳务输出,北徐庄5年时间陆续从外地挣回了270多万元。

  也是这一年,北徐庄召开村民大会,展开了“我们是就这样小打小闹,还是像南街村一样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当然要像南街村一样做出一番大事业。

  所谓“钱壮英雄胆”,有了钱,北徐庄人开始创业。

  1986年,北徐庄第一家村办企业——颍河壁毯厂艰难建成。壁毯厂项目是北徐庄派到南阳做种烟技术员的村民发现的,不需要大的投资且无污染。由于选点准,壁毯厂投产当年即盈利7万元。1991年,壁毯厂扩建,次年再次扩建,并在许昌、鄢陵等地设了7个分厂,到1993年,壁毯厂总产值已达790万元。

  1988年,经考察发现,种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能赚钱,北徐庄立即发展了50个大棚,同年他们又开办了一个养牛场,把外边小的、瘦的牛买回来进行育肥,然后出售。

  但北徐庄人很快发现,种植塑料大棚蔬菜季节性太强,村民闲多忙少,而买牛育肥同样是时间跨度太长,不是致富的好项目。1990年,北徐庄果断地放弃了塑料大棚种植和养牛项目。

  1991年,因开发矿泉水,同处一县的南街村决定转移一个村办企业——造纸厂。北徐庄随即承接了过来,不久便将造纸厂扩建到了年产万吨的规模。

  1993年,因主要发展方便面,南街村再次向北徐庄转移了一个村办企业——饼干厂。北徐庄村不负所托,很快又把饼干厂扩建到了日产10吨饼干的规模。

  就这样,到1993年年底,北徐庄村办企业总产值达到2506万元,利税251万元。

  挑挑拣拣中,北徐庄跳跃式地前进着。

  但是,一个想法开始在许多人脑海里翻滚——如果一直在承接南街村不要的发展项目,谈何赶超?

  “学南街村的创业精神,但绝不原样照搬”

  注目2005年,不能不惊奇于北徐庄的脱胎换骨——原来红红火火的砖瓦窑厂、水泥预制厂、壁毯厂、造纸厂等已全部砍掉了!

  而一个方向一致、规模庞大的北徐集团横空出世——拥有固定资产7.5亿元,筹建有第一面粉厂、第二面粉厂、挂面厂、饲料厂、生猪厂、种猪厂、纸箱厂等30多个企业。

  审视这些企业可以发现,全部是在围绕“一棵小麦”做文章,环环相扣。

  转产发生于1994年。

  这一年,北徐庄再次召开村民大会,讨论了“我们到底应该学习南街村的啥”。答案是:学南街村的创业精神,但绝不原样照搬。

  而事实上,最初,北徐庄是想原样照搬南街村的,认为成功的模式可以复制,“但真去照搬了才发现,根本照搬不了,于是才提出了只学他们创新精神的口号。”徐法青说。

  正是这一原因,形成了目前尽管也是“村企合一”,但管理并不专制的格局。

  这一年,经多方考察,徐德全拍了板——河南是农业大省、小麦大省,加工面粉货源充足且不愁销售,属朝阳产业,而且产业链还可由面粉延展到挂面。

  很快,北徐庄投资1200万元、日产150吨的面粉加工厂建成。1996年,北徐庄又投资800多万元建成了日产80吨的挂面厂。

  事实证明,做面粉加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面粉供应不足,拉面粉的车在村外排老长老长的队。”徐德全回忆说。基于此,1997年,北徐庄投资1700万元,筹建了日产250吨的第二面粉厂,同时对挂面厂增加了4条生产线。

  这时,徐德全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经常有外地人跑过来“献殷勤”:表示用较高的价格“包圆”收购生产面粉所产生的麸皮。

  “你们收麸皮做什么?”“做饲料。”一句话提醒了徐德全——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做饲料呢?随后,北徐庄投资2400万元,建成了年产30万吨的饲料厂。有了饲料厂,筹建养猪场便顺理成章了。不久,北徐庄再次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年出栏10万头的生猪场。2003年,北徐庄又投资建成了年产30万头的种猪场,并在全县组建了150个养殖基地,实行五统一:统一供应仔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防疫和统一回收销售。

  至此,不知不觉中,一个围绕小麦做文章的完整产业链悄然形成,而且还做到了全国谷物磨制行业的“龙头老大”。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