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邮政的朝阳(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 18:15 《互联网周刊》

  邮政储蓄改革艰难破题

  邮政储蓄迟迟不能独立存在,在于其背后隐含着财政补贴的意味,而实施邮政改革的前提就是厘清各方利益

  本刊记者|陈静

  7月25日,家在湖北农村的何广从

  同学打来的电话中得知自己被北京科技大学录取了,欣喜过后,家人就开始讨论他怎么去学校报道的事情,但让何广单独一人随身带着几千元的报名费还是放心不下。

  最后,他们想到了镇上的邮政储蓄,于是去办了一张邮政“绿卡”。父亲告诉他,以后每月的生活费也通过邮政储蓄寄给他。事实上,他只是邮政“绿卡”7000万用户中的一员,而邮政储蓄也即将迎来一场自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

  据国家邮政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邮政储蓄系统拥有3.2万家分支机构、2.6亿储户,储蓄存款余额达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储蓄余额的近10%,规模仅次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位居第五。

  尽管规模庞大,但时至今日,邮政储蓄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改革又难免造成阵痛。由于事关重大,决策部门采取了极其谨慎的态度。“目前并无具体的时间表,对于邮政改革,我们的态度是积极稳妥、稳步推进。”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张亚非在2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备受关注的邮政体制改革一事作出上述回应。

  体制之惑

  当初设立邮政储蓄,人民银行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邮政系统的庞大网点有效地回笼货币,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邮电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决定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开始是在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后于当年4月1日正式开业并在全国铺开。同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通过,邮政储蓄业务遂成为邮政企业的法定业务之一。

  1989年11月,央行与邮电部再次联合下发《关于进—步办好邮政储蓄的通知》,规定从1990年1月1日起,邮政储蓄由邮政部门代人民银行办理吸收存款改为自办,与人民银行的关系由缴存改为转存,邮政储蓄收入由代办费改为利差。自此,人民银行对邮政储蓄转存的利息支出,一直沿袭下来。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1998年以后,国家货币形势发生了逆转,央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试图适度扩大货币供给,但邮政储蓄单一的转存,则将央行发出去的货币又收回到央行手里。这显然是与央行的宏观调控政策背道而驰的。

  由于邮政储蓄可以坐享巨大的无风险利差收入,导致邮政储蓄系统吸储的积极性非常高,邮政储蓄一直呈井喷式增长。有关数据显示,邮政储蓄存款余额2000年为4578亿元,2001年为5912亿元,2002年增加至7376亿元,2004年则达到了1.07万亿元。

  同时,为巨额储蓄存款寻找投资出路也成了邮政主管部门的“心病”。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2003年之后新增的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

  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邮政储蓄大部分选择了风险较低的国债。2004年2月底,国家邮政局储汇局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了6个月的交易,累计结算量1096.94亿元。其自主运用资金中的80%~90%为风险最低的国债逆回购,即以向市场其余成员拆借资金的方式,获取资金收益。

  也有专家建议,由于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交给地方政府管理,邮政储蓄可与省政府协调,在提供某种保障的情况下,将一定比例的存款交给农村信用社运用,至于资金运用的期限、利率等条件可通过谈判决定。

  对邮政储蓄支付的高额存款利息,也渐渐成为央行沉重的负担。按照2003年8000亿元存款余额和4.131%的利率简单推算,央行一年就要支付给邮政300多亿元的利息。

  2003年8月1日,不堪重负的人民银行要求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即1.89%。此举当时被看作是央行将邮储资金推向市场的信号。

  但其后,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一直是只闻传闻,而未有具体政策出台。

  专家分析认为,邮政储蓄迟迟不能独立存在,在于其巨额利息收入背后隐含着财政补贴的意味。

  根据有关资料,仅2001年全国邮政普遍服务亏损便达50亿元,其中以农村为主的普遍服务业务网点亏损占大多数。同时,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逐年减少,在2003年已经完全取消。

  “这种邮政储蓄转存政策,实际是国家在对邮政部门给予高额的补贴。”知名邮政专家顾联瑜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邮政储蓄的呼声也是由来已久。

  由于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储蓄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性质,在邮政储蓄所吸收的存款中,来自农村地区的比例高达70%,邮政储蓄也由此成为农村资金的巨大“蓄水池”。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邮政储蓄有着近万亿元的储蓄存款余额,但是没有独立的核算体系,一直和邮政其他业务共同核算。且在目前的体制之下,独立于银监会之外,远离金融监管。

  今年年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的工作计划中就提到:“银监会将根据国务院关于邮政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将其纳入银行监管体系。”

  对于邮政储蓄部门而言,过去的角色相当于部分行使了银行职能,但又没有银行的名分,组建邮政储蓄银行相当于正名。不过究竟是怎样的名分还是个未知数。有人猜测,它可能会是一家像国家开发行一样的政策性银行,也可能会像交通银行在行业中的位置。由于邮政改革刚刚开始,还没有明确的方案,变数会很多。不仅如此,要想实施这一改革的前提是必须平衡好各方的利益。

  厘清各方利益

  在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给出了邮政储蓄改革的方向: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

  李佐军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主要起草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必须系统地考虑整个中国邮政的问题,只有当普遍服务业务与专营业务的范围界定之后,财政部门才有可能就普遍服务业务设立补偿机制,只有把这个机制建立好了,邮政储蓄的分割才好操作。”

  “最终还得厘清各方的利益关系,这才能为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扫清障碍。”李佐军说。比如,过去邮政普遍业务的亏损可以由邮政储蓄的利差来弥补,邮政储蓄的独立势必会打破这一平衡,而新的平衡建立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至于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后,如何定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就十分反对要求邮政储蓄尽快开始市场化、一切向商业银行看齐的观点。

  集体经济消失后,农村信用社也由于自己治理结构上的缺陷而负债累累,普遍存在“取款难”的问题。在市场化改革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又基于成本控制的原则,把注意力集中在争夺“优质客户”上,不断地收缩自己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

  “在缺乏其他替代金融服务的情况下,如果邮政储蓄撤离农村,对广大农村地区低收入居民的冲击将是灾难性的。”丁宁宁说,邮政储蓄已经成为大多数农村地区低收入居民惟一可以享受到的、可信赖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监会有关人士曾向媒体表示,组建邮政储蓄银行的具体方案已经形成。中国人民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杨海荣分析,今后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邮政储蓄银行会从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着手,改变邮储只存不贷吃利差的现状,和商业银行一样承担贷款风险。只是邮政在人员、技术等方面要进一步提高。

  直面农信社竞争

  目前邮政储蓄的赢利模式是:按老利率走的部分资金,从央行吃高额利息。而按照新存款利率走的部分,一面建立农村基金,与农村信用社合作,进行小额放贷;一面购买国债、向商业银行大额存款获得利息收入等。

  应该说邮政储蓄的巨大网络优势在城市并不明显,而在农村则另当别论了。邮政储蓄改革的结果,必将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产生影响。改革后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品种必然由过去单一地办理存款和汇兑业务转为多元化的金融业务经营,其从农村地区组织的资金将以贷款形式回流到农村。毫无疑问,邮政储蓄银行将会与农村信用社在多个业务领域争客户、争市场,发生利益冲突。

  而此时,始于1997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也开始提速。在2004年8月国务院召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试点省、市增加到了21个。

  同时,为了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1500亿元央行票据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扶持。

  经过几年的摸索,部分农村信用社也已经趟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其全县35万人口当中,农业人口占80%~90%,是典型的农业县。但出乎一般人意料的是,县里的农信社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该县农信社办公室主任王洪军说:“我们农信社紧紧扎根农村,面向农民,仅开办的‘小额农贷’一项业务,一年的利息收入就达4155万元。”

  随着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并且针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农村信用社重新进行定位和调整,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强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有效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动作用,将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同时也给邮政储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在没有了行政保护伞之后,原来一家独大的邮政EMS不得不正面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快递领域的双重压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邮政 相关网页约4,230,107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