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摆脱边缘化尴尬 九省通衢摆龙腰(6)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16:12 中国经济周刊 | |||||||||
“九头鸟”振翅欲飞 在体制弊端、软环境相对落后的背后,湖北地域文化中存在的消极文化积习,也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的精明是全国闻名的,但湖北学者赵凌云认为
“南楚好辞,巧说少信”,这种古已有之的地域文化陋习,体现为市场经济中的信用缺乏;“楚越之地,地熟饶食,无饥馑之患”;“江滩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则体现为相对优越的地理条件,养成人们懒散的惰性,不尚财,不重财富积累,习惯于粗放经营,不求精细,不注重管理,小富即安。 从现实看,湖北自然资源的丰富,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的相对薄弱:不如北方人节水,不如东部珍惜土地,不如沿海珍惜矿产资源;湖北农业经济比重较大,随之而来的是时间观念不强,节奏不快,效率不高;湖北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封闭,人们的开放意识不够;湖北的经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生产的精细精神不够,等等。此外,湖北整体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文化发育不足,所以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守信精神、精细精神相对也较为滞后。 湖北省委副书记邓道坤对此颇有感慨: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一次次带给湖北腾飞的梦想,但过分倚重自然资源优势的发展战略却妨碍了飞翔;失去的机遇教训深刻,面临的机遇要珍视。 统计数据表明,湖北的整体明显落后主要是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事实上,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的中国第二次改革浪潮,湖北武汉曾是南巡中的重要一站。但沉重的传统计划经济对观念和生产力的束缚,使湖北未能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 后来的2002年,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一上任,就带队到浙江考察,派干部到广东、江苏学习,并很快形成《湖北省经济与沿海三省的比较研究报告》,由此引发了一场历时半年遍及全省的“思想大解放”的大讨论,形成了“思想解放程度决定改革力度,对外开放程度决定发展速度”的共识,再次树立了超越自我的勇气。并从“削费减税”、“机构瘦身”、“简政放权”等十几个方面采取行动,尝试冲破体制瓶颈。这一前所未有的大动作,被专家誉为令人振奋的“湖北新政”。 2004年10月中旬,湖北省省长罗清泉率领由部分市州和省直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代表团赴上海、浙江学习考察,寻求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下的多种形式合作,并提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和发展的速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推动区域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源、资本、技术等物化因素可以通过交易和流通取得,这些方面的优势可以位移,而文化,特别是作为文化基础结构的精神气质与精神素质则是难以通过交易和流通取得的。一个地区有优良的精神气质,从而有优良的文化基础结构,才能有优良的制度、环境与秩序,即优良文化上层结构,进而才能吸引和聚集经济发展的各类资源。同时,湖北拥有明显的综合发展优势,包括农业、制造业、资源等方面的基础和科教、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但是,需要有一种因素来激活、整合和实现这些优势。而只有文化才具有这种激活与整合的功能。”赵凌云研究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文化应是湖北最基本的内在驱动力量。从推进湖北发展的重点来看,文化发展是加快湖北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本刊记者贡卫华对本文也有贡献) 相关专题: 《中国经济周刊》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