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百米跑和马拉松 调控下的企业生存法则(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17:21 《董事会》 | |||||||||
投资需求的膨胀压力依然很大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前的宏观调控虽取得明显成效,但投资需求的膨胀压力依然很大。
针对浙江民营企业的一份调查显示,2004年上半年,超过一半的企业存在非正常停电情况。大型低压电器生产企业温州正泰集团仅一季度因缺电未能如期交货的合同值就达1.6亿元。与之相应,波及全国的能源紧缺又掀起了新一轮电力投资开发热。权威部门估计,目前全国违规建设的电站规模将超过8000多万千瓦。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仅去年一年签订投资协议的电力总装机容量就超过50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半三峡,新建的电厂项目达21家。 笔者在基层采访时明显地感觉到,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大多有着浓重的“赶超情结”:大规模举债搞城市建设,以求在最短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而且存在着一个问题: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在某些人眼里成为了一种桎梏,是一种约束。于是“打擦边球”成了解放思想,逐步演变为“法律规定了,也要敢于突破”。因为有了业绩就能一俊遮百丑。 投资过热是多年来中国经济运行的顽症之一。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分析指出,这一轮投资扩张有其客观原因:一是中国正处于城镇化提速、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二是境外一些加工工业正向中国转移。城建等投资需求增长过快,带动了重工业的过快增长,反过来又拉动了钢铁等相关行业的投资,并进一步推动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张,形成部分行业需求过盛和产能过剩两种“泡沫”,而煤电油运新的“瓶颈”制约再度凸现。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就会导致部分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银行坏账增多,最终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马拉松”与“百米跑” 2004年,依然旺盛的需求使房地产预期利润率在“打压声”中不退反进,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幅度超过20%。房地产投资的“高烧不退”,又将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使煤电油运等瓶颈效应更趋显著,促进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增加成本型价格上涨压力。 事实上,在这些投资行为的背后,凸显的正是深刻的体制问题。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投资活动缺少约束机制,即使正常市场条件下无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各地政府的优惠政策下,也变得有利可图。目前投资最热的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中,不少项目就是通过违规和非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比正常条件下节省了30%—40%的投资成本。花银行的钱,建自己的项目,这些行业的投资岂能不热到发烧? “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解决不了体制问题和结构问题。”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以往一个常见的现象是,调控前,各地争先恐后地上项目;调控中,政府要保国有部门,不得不卡死民营企业;调控后,不良资产达到高峰。如果不通过改革,削减政策的投资建设职能,单纯的政策调节很可能是逆向调节。 很显然,投资项目这样的微观决策不能再回到层层行政审批的老路上去。中央政府的此番调控,让人们静下心来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更深层的问题。有保有压,有抑制有发展。毕竟,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它的城市化、现代化,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发力过猛、速度过快,都会造成“透支”。 作者为新华社资深财经记者、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董事会》杂志供稿) 《董事会》系列报道:调控下的企业生存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