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15:38 新浪综合

  为什么喂芥末摔小孩的老师和要把茅台砸停的家长,都聚集在我们这个时代?

  来源:童书妈妈三川玲

  月入5万又如何?最后还得把孩子送进月入3千的人手里受折磨。

  那些月入5万10万的白骨精家长

  网上把最近上海家委会竞选的那些出色的人物,叫做戏精,我倒真不觉得这些家长是在演戏,如果硬要把他们安个什么“精”的话,我觉得十年前流行的“白骨精”比较合适——白领、骨干、精英,只不过有些人显然不是白领,已然是金领了。

  先展示一下这些白骨精家长都是些什么身份吧:

  某妈,毕业于美国中密歇根大学,现任职私募基金公司;某爸,博士后,在央行外管局工作;

  某爸,博士期间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研究生会主席,和妈妈都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做老师;

  某妈,研究生毕业于哈佛大学,现工作于全球第一大投行摩根斯坦利,研究方向是股市大数据,用神经网络写模型割韭菜;某爸就职于上海一家知名的公募基金,担任基金经理,管理资产为35亿人民币。这位妈妈说“我不竞选家委会,就想警告一下各位家长,千万别欺负小国宝,否则小国宝的爸爸会把你的股票砸跌停的,包括茅台。”

  这些白骨精家长来参加家委会究竟是想要干什么呢?

  我看了一些媒体的分析,说他们其实就是想在老师面前多晃点,混个脸熟,多为学校做贡献,老师一高兴了多照顾自己的孩子,推优保送什么的消息提前知道,提早布局。

  我不知道他们的目的能不能达到。

  但我可以看出来,家长们,即便自己已经白领金领乃至钻石领,都在焦虑孩子能不能保持竞争优势,他们都会竭尽全力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好在将来做人上人,用网友的话来说“好像家里有个王位要继承”。

  而给孩子专门报美国藤校考试特别看重的冰球击剑这样项目的家长,为了读好民办小学让孩子去上吴品百花、从四岁半就备考“幼儿园高考”的家长,为了上海淀四小强、让孩子秒杀“学而思”学位的家长,不准自己的小孩跟没有英文名的小孩玩在一起的家长;坚决不准隔壁小区的孩子上自己家划片的好小学,以免拉低小学品质的成都高级小区的家长……虽然大家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内容不同,“吃相”有的好看一些,有的难看一些,无非都是害怕孩子赶不上时代的列车。

  到最后,我发现我已经无法用嘲笑的心态去看待这些戏精、白骨精,因为我很有可能是其中之一。

  童书妈妈读者水晶,自认为自己是普通老百姓,她思虑再三,写给了我长长的一篇话,其中一段是如此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一路走下来不一定成功,不一定幸福;但是坏小学、坏中学、坏大学一路走下来更可能不成功,不幸福。

  从古到今,最好的资源和发展机会都是不可能人人都有的,别说人人,1%的人有都不可能,所以不去努力争取是不可能得到的。

  那些月入三千的保育老师

  携程亲子园的保育老师都干了些什么?朝小婴儿喷消毒水,喂安眠药,喂芥末,以至于孩子一小时拉六次,推搡孩子在地上,把孩子的耳朵揪得青一块紫一块——这些是在11月5号到7号的视频里面发现的。

  人们在反思事件过程的时候,谈到了妇联没有尽到监管责任,谈到携程的HR部门没有天天看监控,认为监管和监控应该常态化、制度化。我不否认制度化、规划化、常态化可以把大部分虐待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但涌上我心头的,还是有一个巨大的疑问:

  难道没有监管,没有监控,没有制度,人就应该做出摔打婴儿、抹芥末、踢踹、喷消毒水……这样的事情?

  或者说:

  难道有了监控,有了监管,人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了?

  携程虐童事件一直在发展,家长们看更多的视频时,记录下的虐童行为,除了抽耳光、踢踹、关禁闭、用手戳额头、喷消毒水、抹芥末等,还有“午饭时间只有自己孩子独自坐在角落哭没人管”“将孩子的水壶扔地上踢到垃圾堆旁”“一张纸巾擦十个小孩”等各种方式。

  而班级不但限于事发地彩虹班,已经扩大到三个班级,虐待时间不仅仅是11月5号到7号这三天,而是从9月开始,长达两三个月;参与虐童的老师,已经从最开始的三个,扩大到亲子园所有的老师,据说老师还会互相交流喂芥末等心得体会,据说小孩喂了芥末就哭不出来了,再吵闹的教室此刻也会安静下来。

  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虐童不是独立的、个体的变态行为,而是长期的、群体性的、稳定的行为。

  如果是个别老师个别时候的个别行为,你可以骂老师变态,但如果是群体性长期性稳定的虐童行为,我们必须去总结其中的规律,在梳理这些老师的来源、收入、个人素养和工作量之后,你会发现携程保育员虐待幼童简直是必然的,势在必行的。

  那么这些保育老师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他们的工资很低。

  这些老师一个月只有3000元,那个最“凶残”的清洁工,工资只有两千多,不知道有没有五险一金。一个小朋友的托费都快赶上他们月收入。我不太清楚上海的生活成本,但跟上海类似生活成本的北京,我可以肯定这样的收入只能住在离市中心单边车程两小时以上的远郊,只能住一套房子改成n个隔间的合租房,有可能住着住着突然断了水电,突然就会被城管查封,被房东涨租赶走。

  她们很可能还得节衣缩食省下钱寄回老家养自己的小孩,生活过得困窘、疲惫而没有安全感,这就是这些老师冷冰冰的人生。

  而他们每天舍下自己的小孩照顾的别人家的小孩,是月收入数倍甚至数十倍乃至百倍于他们的成功人士的孩子。他们每天工作的亲子园,是这些人丰厚的收入、高档的写字楼之外的,“让人倍觉上班是一种幸福”的员工福利。

  我反复地看携程亲子园的录像,发现那几个女家长都面貌身材姣好,即便如此愤怒了,还保持了做文明人的风度(只有一个气得快爆炸的人上去给清洁工喂了几口芥末泄愤)。

  ——如此鸿沟般的贫富差距,等级差距,素质差距,任何正常人心理都会不平衡,何况这些底层草芥一般的保育员。

  第二,他们的几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能。

  这些保育老师在最初的一些日子里,是没有什么虐童行为的。转折点发生在9月以后,亲子园的孩子越来越多,到了100个以上,而老师数目并没有增加一个。

  两三个老师对付二三十个小童的生活成为常态,甚至连清洁工都要上阵帮忙,师生配比严重失调。

  更雪上加霜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接受从事这份工作必要的培训,也没有技能,这使得他们做同样的工作比训练有素的老师艰辛数倍。我们这些当妈的在家里带一个娃都有可能精神崩溃、产后忧郁,甚至有可能动手揍自己的亲生的娃。面对几十个不会说话,无论是饿了困了拉屎了生病了只会哭闹,每天都此起彼伏不间断地哭闹的孩子,这些没有技能没用经验没有办法的保育员能做什么?

  一起交流“喂芥末对止哭很有用”,这就是他们自己为自己做的职场培训。

 ▲ 下跪道歉的清洁工,她肯定没有想到等待她的是因为虐待罪坐牢 ▲ 下跪道歉的清洁工,她肯定没有想到等待她的是因为虐待罪坐牢

  第三,最可怕的是,他们观念的贫穷

  我想这些保育员们,他们大约很少能够知道师生配比这样的概念;所以,估计他们也很难以这样的角度,去要求园方增加人手。

  他们也几乎没有学习的习惯,不知道自己可以通过购买书籍,在网上寻找网络课程,去参加论坛、讲座、线下学习提高自己,来解决一个个难题。

  他们大约也不知道“儿童扔了东西你捡起来又扔”是一个心理发育的敏感期,而不是他们调皮不乖;他们大约也不知道靠打和骂是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的。

  他们大约会认为大楼里那些天天看书、追公众号、跑讲座甚至去上课学养娃的妈妈,她们说的“亲密育儿,及时响应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之后孩子基本不哭……”的那些话,是胡扯鬼话吧。

  他们甚至根本不觉得打骂小孩有什么不对,更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下了虐待罪。

  如果要总结这些因为犯下虐待罪即将在监狱里面度过一到三年的保育员有什么教育上的特点的话,他们就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没有读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人生有极大几率不成功不幸福的人,没有赶上车,甚至早已经被时代列车抛弃的人。

  他们本应该像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那样,每天爬到上等人的空间干完活,就回到自己下等人的空间里面,然而因为干的活是照顾孩子,一个时代的loser跟一个时代的赢家全面接触了。

  这个时代的家长和教师

  朋友做教育讲座,给我讲过这样一个观察。

  他们做的一个教育讲座特别受欢迎,分为专业场和大众场,每场都有四五百人。所谓专业场,就是面向教育工作者的,所谓大众场,就是给普通的家长的。

  专业场和大众场都提供了瓶装饮料和盒装的茶点。

  让朋友非常惊讶的是,专业场也就是教育工作者场散场的时候,现场一片狼籍,饮料瓶点心纸盒扔在桌子上椅子上;而大众场,也就是普通家长场散场的时候,500人的场地干净整洁,桌子椅子都归回了原位,瓶子盒子都被带出来扔到了垃圾箱——他们像没有来过一样。

  让工作人员尤为感动的是,一位妈妈正在教一个孩子把瓶子收好扔到垃圾箱里。大众场有些家长迫不得已带了孩子来,孩子们基本能够做到安静,不打扰别人。

  “专业场和大众场的差别说明了什么?”朋友说,“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已经不如家长素质高了。”

  这很可怕。

  我当学生的那个年代,教师是很有份量的。

  我现在还记得我的高中历史课老师上台第一句话就说“胡适说,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你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说完这么超出我们想象范围的话之后,他跟我们谈学历史不是背时间人物事件,而是要有历史观。那节课之后,我们都很爱上历史课,我到现在都很喜欢历史,老跟读者推荐历史书,跟那位老师有很大关系。历史老师还非常man,我们不分男生女生都很粉他。

  我也还记得我的化学老师是从下面农村学校奋斗到县城中学的,她非常讲究学习效率,崇尚军事化管理,我们很喜欢她一来教室,全班就气象一新精神抖擞的样子。那时候我们还有同学来自贫寒人家,没有钱买鞋,冬天还光脚上课。我记得化学老师看到学生瑟瑟发抖的样子,眼泪啪啪往下掉,她摸出自己工资,拿出几十元让学生去买鞋。后来那个同学考了很好的大学。

  几十年前的老师,还是我们县城的知识分子,在当地学问高收入高而且稳定,而且真是富有家国情怀,非常受尊敬。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我们那所学校的同学毕业都干什么了(毕业20年再去参加同学会,可以帮你显著降低育儿焦虑)引起了轰动,很多人怀疑我在吹牛,现在想来,能够培养这么多优秀学生的学校,真不在于有多漂亮的校舍,多先进的设施,多高大上的教育方法,而是有尊严有社会地位的老师。

  以前的老师是社会上最有文化的,现在快变成最没有文化的了。

  而且这个群体还很不爱学习,没有时间学习(据说行政检查很多,且都不检查文化素质的提高)。在著名的《朗读手册》里面,作者甚至说,“一个班级群体里面最不爱阅读的,往往不是某个学生,而是老师。” 作者还把阅读兴趣的感染力比做感冒,说“你自己都不感冒,怎么指望传染给别人呢”。

  如何让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虐待

  我有个朋友是做儿童保护工作的,在她的朋友圈里,能看见更多更高频率的虐童行为,把孩子扔垃圾桶的、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内心柔软的她,已经不再像普通家长一样——“愤怒得看不下去”“简直心如刀割”“恨不得把抹这老师一嘴芥末”——这些说法在她的朋友圈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冷静的“儿童保护又成舆情热点”的现象描述。

  她的状态对我有一点影响。每次虐童事件发生时,童书妈妈后台都会涌入大量的留言:愤怒的、痛苦的、心碎的、焦虑的……很多家长都问一个特别直接的问题:如何能够辨别出孩子有没有被老师虐待?如何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也曾经找来专家,教大家如何观察孩子的状态,如何让孩子放松说出更多的“秘密”,甚至还推荐自我保护绘本给孩子看……但坦率说,这些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梳理了这次携程亲子园事件之后,我得到了一个更简单直接的方法,那就是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去对比一下孩子的老师,就能很快得出结果:

  老师吃饱穿暖了吗?

  老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吗?

  老师得到了尊重吗?

  老师还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吗?

  老师是理想主义者吗?

  他还想做一些梦想中的教育吗?

  马斯洛需求的每一层都得到满足的老师,不但不会虐待你的孩子,还会正向影响你的孩子的一生,做孩子灵魂的工程师。

  周末的时候,我去听了投资人王斌的演讲,王斌创立的翊翎资本投资了著名的一土教育和探月学院,他的演讲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会是什么。

  在分析了无人汽车、机器人医生等各种各样将在未来取代我们的行业和工作之后,他幽默地说:未来人类将会活得很长,只有人类能做、机器人做不了的事情越来越少,人类将会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精神健康将成为未来时代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如果所有跟我们孩子打交道的人,都不是需求匮乏的人,都是内心丰盈的人,都是精神健康的人,那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就会更美好一些。

  为了孩子,也许我们应该慢一点,等等那些还没有赶上车的人。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