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 本是用来居住的
记者 蔡云伟
[从十年前开始,满足居民自住需求、抑制投机和投资性购房需求,一直就是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主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同样还是这个主基调。]
12月16日17点13分,有人微信给我发了一条信息——“20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对方说这是新华视点微博上发的消息。
确实,我打开新华网看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中,有一大段篇幅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第一句话就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为了遮风避雨、躲避野兽,人类最早是以洞为房,也有构木为巢的,洞与巢虽然称不上真正的房屋建筑,但为居住在里面的人们提供了安全感。
最早的房子,据说在捷克多尼维斯托尼斯遗址中能找到一些痕迹,在这个距今2.7万年的遗址中发现的许多成排的圆形大兽骨,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建筑房屋的材料。
我国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建筑遗址距今有7000多年,这处房屋建筑遗址上有木桩和带榫、卯的柱、梁。考古学家认为该建筑原来应是在一片沼泽地的边缘,地势低洼潮湿,从成排的木桩来看估计是一种干栏式住宅建筑,这种建筑是用木或竹桩建成一个高离地面的基座,再在其上建造房屋,这样人类既可避免瘴疠的危害,又能防止虫蛇猛兽的袭击。
无疑,自古以来,房子就是用来住的。从2.7万年前,到7000多年前,一直到现在,无论我们的房屋建筑技术如何进步和发展,无论我们的建筑风格如何丰富多彩,从最早的穴居、巢居一直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房子的基本功能一直就是用来住的。房子,给我们带来一种安全感。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第一财经日报》9月22日刊发的中国经济与房地产调查报道中这样写道——
“2016年猴年春节后,一线城市和多个二线城市的楼市开启疯涨模式,并快速从核心的一线城市向周边地区蔓延,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二三线城市陆续接力上涨。土地市场也频频传出楼板价、溢价刷新高的消息。”
“疯狂的不只是土地和楼市,还有房地产贷款。”
“土地、楼市,都在变成资本狂欢的庆功宴,刚需者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直至被淹没。”
“这一场房地产市场的盛宴是对中国经济的解救,还是另一场危机的导火索?”
“显然,在货币、信贷政策宽松的助推下,各路资金涌入楼市,营造了这场楼市饕餮盛宴。”
9月底与10月初,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相继在多个城市落地。虽然各地出台的调控政策各有差异,但“火力”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限购、限贷、加强对不规范销售行为的管控。在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抑制挤压资产泡沫的整治过程中,房地产行业的八类违规行为、房地产开发企业15类不正当经营行为、“首付贷”等,纷纷浮出水面,市场参与各方都身不由己地卷入这场房地产盛宴,构建成一个炒房联盟,从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所谓的刚需,也就是居民的自住需求,却成为这场盛宴中最大的牺牲品。
其实,从十年前开始,满足居民自住需求、抑制投机和投资性购房需求,一直就是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主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同样还是这个主基调。
经历过9月份的中国经济与房地产调查报道,可以深切体会到2017年房地产政策的迫切性和针对性。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要落实人地挂钩政策,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
——要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
——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要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立法,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
——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
接下来一段时间,会有许多专家和大量的文章来解读这些政策。而此时,最能触动我的仍然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最基本的道理。
9月21日晚上,当我在看完中国经济与房地产调查报道的报纸版样后,我写下这样一段话交给了编辑——
房子,本是用来居住的,更是一个家的承载。而它一旦成了投资品种,就会和郁金香、末日权证、第二天就要停止交易的ST股票一样,很有可能成为各种投机资金追逐的对象。货币宽松和融资成本的降低,为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提供了温床。
编辑把这段话放在了这篇由12位第一财经记者参与的万字调查报道的标题下面。
(作者为第一财经编委)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