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胜阻:居住证是市民化的重要制度创新
几亿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镇化是举世瞩目的改革发展议题。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科学、系统地界定了这一重大议题的路线图。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做客人民网微访谈,就“新型城镇化”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互动。辜胜阻指出,李克强总理的城镇化路径是“3+X”路径,要让几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市民化,可采取四种不同的形式,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对不能落户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辜胜阻表示,新型城镇化涉及到“人、业、钱、地、房”五要素。“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特点,其核心和重点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使进城人口实现三维转换: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转换、从农村到城镇的地域转移以及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业”是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和转移人口的稳定就业。市民化=稳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安居及生活方式城镇化。稳定的就业是市民化的基础,让城市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子女教育、医疗、养老、技能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市民化的关键。“钱”是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土地”的集约使用使农民利益最大化是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房”是进城人口住有所居的关键。要尽快建立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构建“高端靠市场、中端靠调节、低端靠保障”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供给体系,通过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房的供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做好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住房租赁市场等多途径解决农民工你的住房问题。最后,还要促进农民工生活方式城镇化,农民不仅要“洗脚上楼”,更要“洗脑进城”。
辜胜阻认为,李克强总理的城镇化路径是“3+X”路径而非媒体解读的“三个1亿人”。3=“进城落户1亿人;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惠及1 亿人;中西部就地城镇化1亿人”;X=对不能落户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X是改革共识最大的城镇化改革,是“3+X”路径的重点。居住证制度是城镇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是“X”改革最重要的举措。通过全国统一的居住证这一载体,提供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解决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者不愿意落户的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居住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能力,还有助于推动真正的迁徙自由化改革,为实现城乡户籍统一打下基础。通过居住证制度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的形式最受欢迎且改革共识最高。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标志决不是一纸户籍,有了户籍,没有公共服务也不能叫市民化。有调查表明:约75%的农民工不愿意改变户籍,因为80%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是不稳定的,而农村户籍上又附着了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各种涉农补贴,“含金量”非常高。市民化最重要的是改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市民和农民工的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从广度和深度上向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辜胜阻强调,要让几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市民化,可采取四种不同的形式:一是不改变户籍、持有居住证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形式,这种市民化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类似子女教育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留农村户籍;二是农业人口改变户籍、落户城镇的市民化形式,这类人要放弃农村户籍和附着在土地上的福利,但可平等享有市民的所有权利;三是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市民化形式,这类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城镇化了,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没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四是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变市民的市民化形式,既可以惠及城中村农业人口,又可扩大城市住房供给,既关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又关系到数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