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谈如何抓住转危为机的关键(6)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3日 17:58  《企业文明》

  努力捕捉各种自救自强的机遇

  我们在讲抓住危中之机的时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遭遇全球金融大危机冲击的短期危险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如果眼下难关冲不过去,长期战略机遇将毫无意义。因此,要想在经济的“严冬”中斗风雪、战严寒,傲然挺立,“冬练三九”、强身健体十分必要。这方面,广大企业正在积极行动,自救自强。如,新兴铸管集团紧紧围绕“钱袋子”做文章,装好、管好、用好“钱袋子”,紧缩开支,降本增效,并着重在应收账款和存货、资金、预算等管理上采取了有力措施。装好“钱袋子”一是建立应收账款和存货居高的问责制,二是对货款回收、存货资金降低等指标与相应的业绩考核提出了具体要求,三是对存货和应收账款实行定额考核管理的办法。管好“钱袋子”一是进一步明确投资权限,二是管好抵押担保和贷款。用好“钱袋子”要做到“三度”:一是深度,即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二是宽度,即要看到上下游,要关注国内、国外的发展;三是高度,即要有系统性、全局性,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战略规划。

  中冶科工集团公司提出了当前企业需要特别注意抓好三个问题:第一,经营上一定要注意现金流,这时候现金为王,而不是利润;第二,在投资活动上一定要坚持低成本,现在即使抄底也要按成本去算;第三个是管理,资源有限,欲望无限,抓管理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把资源合理配置好,把欲望变成科学发展的动力。

  医药集团强调在2009年的经营中特别关注三个关键风险点:一是战略风险。各企业要加强战略管理,随着金融风险的演变,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二是应收账款风险。要建立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加大应收账款催缴力度,严防呆坏账的发生;三是现金流风险。要加强财务管理,开源节流,降低成本,降低费用,保持合理现金流量,防止资金链断裂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中核集团公司研究制定六项对策应对金融危机:一是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挖掘潜力,提高整体应对能力。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链的安全。二是强化风险防范与管控。 要密切注意研究和防范各种潜在和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危机,把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摆在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三是重点确保主业发展。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加快核电新项目开工,启动一批核燃料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推进科研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项目。四是抓住机遇,为生产建设做好储备。关注天然铀、原材料等产品的价格变动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五是加强协作,促进共同发展。六是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稳定。

  努力捕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机遇

  按照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世界金融制度或金融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改革世界金融制度、金融体制和金融秩序;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之所以急转直下,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下滑和普遍的产能过剩的危机,表明我国现存体制中改革尚未攻克的坚处和险处,即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与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或环节,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力。在这种情势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合并保护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等,必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在改革30年中快速成长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制度空间与市场机会,一如30年前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与企业所提供的制度空间与市场机会一样。如,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应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不能完全光靠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防止通缩能起点作用,但是实体经济一定要靠体制政策”。具体操作而言,首先,应当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政策,加快价格改革;其次,政府应该减支、减税,继续行政垄断部门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基础服务成本,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再者,清理近年所有加到产业、企业和实业的行政、法律管制措施,包括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投资、安全、环保、劳动等等,认真评估、区分轻重、分批调整;此外,改革土地制度,启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以“城乡建设”为龙头,带动内需增长。可以预期,一旦攻克改革坚险,打破制度、体制和机制束缚的瓶颈,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等各种要素的活力必将更加充分和持久的迸发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诸多机遇的分析,是整体的、方向性的,要将机遇变成现实,是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捕捉机遇不仅靠运气,更要有准备的头脑和一定条件与实力。准备愈充分,捕捉机遇的能力就愈强,化危为机并乘机而起的把握就愈大。捕捉机遇因企而异,贵在审时度势、识危辨机。无论顺势而为还是反周期而行,无论是收缩瘦身还是乘机扩张,也无论是断臂求生还是舍车保帅,贵在从企业自己的实际出发,量全力而行、尽全力而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专题:

    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