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与机遇 (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 06:5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长期以来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居民银行存款。因此,一旦长期居高的储蓄率下降,就可能导致银行面临资金短缺危险。从2006年初开始,由于股市行情火暴,大量存款开始流入股市,国内储蓄率出现下降,银行发放抵押贷款可能的资金短缺问题不容忽视。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抵押贷款债券,引进抵押贷款投资者可以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分散贷款的非系统风险,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

  中国开始资产证券化的尝试,是从1992年海南首推“地产投资券”项目开始的。1996—2002年间,又间续性地发展了几起离岸证券化的案例。2000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获准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2003年和2004年分别有少量准证券化的案例,到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准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这标志着中国本土证券化的试点正式开始。2005年底,国开行41.7727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行30.19亿元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顺利发行,这是中国首批政策规范下的资产支持证券,标志着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的证券化市场迈开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2005年被业界有关人士称为资产证券化元年。

  到2007年初,中国资产证券市场由于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相配套,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发行品种不断突破。但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从而造成了一级市场表现活跃而二级交易市场较为冷清。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优化中国现有信贷结构和模式,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此种收益稳定且优质的投资理财产品。

  不过,在看到资产证券化对中国金融市场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此次美国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是美国对资本证券化市场和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监控不力的后果。这给我们将来完善中国金融系统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的素材。比如,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1)要从根本上保障基本资产的质量;(2)严格控制杠杆率(负债率);(3)加强对评级机构及中介机构的管理;(4)控制各个环节的道德风险。

  从次贷危机看中国的潜在机遇

  美国次级按揭债券风暴,对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都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除需从中汲取教训,重新审视自身信贷风险和建设有效内控制度外,更应意识到次贷危机下蕴藏着潜在的战略机遇,积极实现对外扩张,吸纳国际上优秀的金融人才。

  次贷危机直接导致美国众多金融巨头收入锐减,股价暴跌。短期恐慌造成的非理性抛售极大扭曲了资产价格。美林现在的市值是420亿美元,雷曼兄弟是200亿美元,而贝尔斯登只有40亿美元,美元资产似已进入“超卖”阶段。与此同时,危机更波及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标准普尔2008年1月31日发表的报告称,全球银行业在此次贷款危机中的损失总额最终可能超过2650亿美元。为了摆脱巨大的破产压力,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全球主流金融机构对资本的需求都日渐高涨,对来自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也由先前的警惕和抵抗转为表示欢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