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机构改革:从行政管理到公共服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02:1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周慧兰

  早期改革:膨胀—精简—再膨胀

  《21世纪》:1982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部门数量减少,人员编制也从约5万人减少为约3万人,但是,到1988年时,工作人员总数又达到了5万。这种“膨胀—精简—再膨胀”的现象后来一再出现,原因是什么?

  张卓元:机构虽然并了,表面上看人员也撤了,但政府的很多职能还没有转换,工作还是那么多,人员不够就去借,比如中央的编制是20个,不够用就向地方借,于是就出现了一再膨胀的现象,因此精简机构最关键的是要转换政府职能。

  从目前来看,中央机关的公务员人数并不算多,人员多的是地方,特别是乡一级,其次就是事业单位,现在事业单位有3000万人。对于事业单位,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没有过大的动作,曾经有过一点,就是将原来部委的设计院、研究院等并到企业当中,但还是有大量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的人员并没有改变。

  汪玉凯:1982年的改革,虽然裁减了机构,裁减了人员,但后来都发生了反弹,这种“膨胀—精简—再膨胀”的现象一再出现,既与当时改革所面临的背景有关,也与改革的目标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因为计划经济思维的制约,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增加机构、部门和人员,从而导致各级政府机构、部门快速地、人为地增加。到1977年,国务院只有57个机构,到1982年却达到了100个。同时,粉碎“四人帮”后,大批老同志出来工作,却没有这么多的领导职位,只能增加副职。据统计,当时冶金工业部,正副部长一共24位。因此,当时面临着机构庞大臃肿、队伍严重老化等问题。

  1982年改革的意义并不在于精简机构和人员,其深刻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开始建立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打破领导职务的终身制。第二,邓小平提出“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改造党政干部队伍,使一大批知识分子走向了领导岗位。第三,在这次改革中,探讨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地市合一”,把行署撤销,实行市管县体制,最早在苏州、无锡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施,最后推广到了全国,这避免了行政机构的重叠。

  但是,1982年改革以后,人员“膨胀—精简—再膨胀”的现象一再出现,这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1982年的改革并没有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改革主要集中在中央部委,地方的改革并没有深入下去。其次,行政体制改革孤军深入。1987年以后,中国既要搞国有企业改革,又要搞政府改革,如果再搞事业单位改革,那就是三架马车都要往前推进,没有一个安定的领域。所以,1987年以后,我们着力推进国有企业、党政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把原有的130万家、2900万人的事业单位先放在一边稳住。以这种策略推进机构改革,导致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数字游戏,行政机构编制不够就改成事业编制,或者把整个行政部门转成事业单位,每次改革后财政开支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增加了10%-15%。最后,用单一的行政思维推进改革,只能解决行政管理层面的一小部分问题,关键的问题几乎一个都解决不了。因为行政体制和政治层面有联系,没有政治层面改革的配合,光靠行政改革解决不了问题。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