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2006观察家年会第一场主题演讲实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0日 15:35 新浪财经
由经济观察报社、香港英文虎报和投资有道主办的2006观察家年会于2007年1月20日在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新浪财经独家网络支持。以下为2006观察家年会第一场主题演讲实录: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第一位演讲的嘉宾,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先生,有请李先生。 李伏安: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大家下午好!大家都知道,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刚结束,一会我们也要开会,所以原定我演讲的题目在时间上有点冲突,我简单的利用这个机会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我想经济观察报举办这么一个观察家年会,给我一个想像的空间,我想后面都是观察家,我想请各位观察家以一种超脱的身份来看一看,来观察一下我们今天的金融业究竟在什么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想简单的回顾一下,我个人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或者是监管人员的经历来看,我们简单回顾了世界金融发展的历史,其实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世界金融发展的历史,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一些专业性的商业银行成立了一些分支机构,当时之所以这样做,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我们的金融在动员储蓄方面,从机构和人力资源上面都不够,所以当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成立多种多样的机构,来提高我们的金融动员储蓄的能力,来支持当时的改革开放下的经济建设,主要是提高民间投资的能力。在整个八十年代,应该说以金融多元化,主要的目的是动员储蓄的基础上,转为逐步的发展为主要主持大中型国有企业融资和筹资,第二个阶段是支持大的国有企业融资,动员储蓄,发现动员储蓄不够的情况下,利用其他的一些政策工具,甚至用一些货币发行的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属于通货膨胀的这种发行货币的机制情况下,来支持我们企业的经济发展。然后整个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及民营企业齐头并进发展,这个时候中国的经济制度需要多元化,然后金融的管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运行,在这个过程当中,银行、金融业起到了大量的动员储蓄和支持资金的作用,但是这个过程中大家都知道,我们产生了很多风险,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中国的金融业面临一个主要的问题是金融风险和化解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和机构措施,然后赶上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整个亚洲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中国金融业在这里重新寻找道路。化解风险,拯救金融体系,银行加大发展保险行业,成为整个九十年代后期的主要任务。 历史进入这个新的世纪以后,尤其在2004年和2005年以后,中国金融业全面发生了变化,已经由简单的动员储蓄,支持企业的融资扩展为企业从资本到流动资金,到短期资金,到长期财富的转移,中国的金融行业面临着消费者个人简单的到银行存款和贷款,现在获得了银行全面的财富管理,中国的企业和很多的机构投资者成长起来,有很多资金聚集的企业,他们已经完全在金融市场方面起着负债方面的作用,在资金运用方面起了资金运作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的金融市场首先是买方是大量资金的提高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投资资金、信托资金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在蓬勃的发展。我们的卖方企业、各种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吸引着各种各样的资金,包括货币市场,短期融资,资本市场、股票、债券,以及其他的实业投资。中介机构,我们在这里面进行货币、金融各方面交易的中介咨询机构,交易机构全面发展,中国的金融业已经走向一个多功能、全方位蓬勃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和风险面貌得到了一个实质性的改善。 从另外一条线上回顾,我们七十年代是封闭的,改革开放以后,金融业逐步开放,随着WTO承诺的逐步实现,中国金融已经由一个封闭的市场,走向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从伴随着我们中国企业和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也逐步的融入到国际体系当中去,今天中国对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影响力已经与十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从第三线我们政策的角度,从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系列政策发生了改变,重要的一些金融政策货币政策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方式,最典型的是我们一系列的资本、金融准入的政策、市场化,包括上市、包括设金融机构,也包括一些金融工具,我们的重要政策,货币的价值,人民币利率的价值,已经基本上按照市场化的方向在运行,今天我们面临的利率市场的重大变化,对于我们的银行、金融运行机构、金融消费者、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都提出了新的机遇,带来了新的挑战,并对我们的金融监管提供了新的课题,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应该是我们今天站在这个地方观察中国金融业,观察中国金融发展,必须要看到的变化。这些变化,应该说在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金融将近200年变化的一个过程。只有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金融,才能知道,我们今天应该以怎样的热情和怎样的冷静,怎样的科学怎样的规范的思路来发展我们的金融,来管理我们的金融,来推动我们的金融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伏安先生的精彩演讲,接下来我们有请证监会研究中心的主任祁斌先生给我们发表主题演讲,有请祁斌先生! 祁斌: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下午好。很高兴来参加这次年会,下面我想就中国金融业的变化,以及对中国金融业的展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中国资本机构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多方面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道路,我们在法律规则还有监管体系各个方面,建立了基本上与国际标准相符合的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上了很大的台阶,从原来的全球市场第四位变为了第一位,全年融资额超过2400亿,证券公司得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整顿,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基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到目前基金、券商保险等机构的融资比例超过了20%,资本市场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性也日有增加,除了市场的直观数据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开始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于资本市场的失望心理开始转变,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重新定义和审视他的功能。 近年来以股权分置改革为核心,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股权分置改革纠正了市场的机制,使得我国的市场工作能够顺利的实现大盘蓝筹股的上市,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治理成为可能,使得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证券行业经过大规模的清理整顿逐步走出低谷,这些重大基础上制度建设和改革,其目的都是使资本市场更加符合规律,也将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发展,第一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改革开放和发展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三个主要的命题,中国过去二十多年以来,资本化的改革主要指市场化的改革,改革为开放创造条件,既是市场化改造的外行延伸,又能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而没有改革和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就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二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过去十年中,中国资本市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是推动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环境的建设,并引领了中国社会经济中的许多变革。比如资本市场推动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独立董事制度,会计标准化等等,也就是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开始第一天起就站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前沿。而探索到的规律也可以为我国改革的其他方面提供了借鉴。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很多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市场化改革与市场自我演进相结合的道路,一些重要的变革成功的观念也都是坚持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并采取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进,例如从2002年起,开始了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从2003年起,使得发行市场一扫阴霾。而股权分置改革之所以成功,也是正确处理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未来,在资本市场的业务和产生的市场化过程中,监管机构将继续探索并完善金融创新体制和机制,形成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创造有效的市场化机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预示,发行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会使得我国的股票融资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化,不仅带来中国主体的大盘蓝筹股的上市,也将带来中国未来层出不穷的企业的上市。其次市场化的深入,更多满足不同需求的金融延伸品将在资本市场上推陈出新。第三,将借鉴股票发行体制改革的经验,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大力推动市场化和扩容化,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发行理念。第四,中国资本市场随着业务创新和规模效益的推进,管理功能强,水平高的企业,将能更大的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的收益。第五,监管体系将进一步的市场化,监管模式和监管内容将不断改进,行业组织的纪律以及市场参与主体本身内部的监督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与监管机构的监管组成更加有效的,立体化的体系。 第三,积极稳妥的推动中国市场化的开放,要以建立强大的本土市场为主要的政策目标和导向。日本在八十年代中期错失了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发展的机遇,不仅使其实际经济在受到冲击时缺乏弹性一蹶不振,而且使经济长期落后于一流水平。而在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大了金融改革的力度,带动韩国经济走出了低谷,并造就了像三星电子一样的世界级的企业。 金融开放是一个高度复杂和敏感的问题,选择正确的开放路径,把握好节奏,能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应该处理好对内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如何加快对内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对外开放和外资机构对本土造成的冲击,在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服务中,尽快的优化激励机制,同时也是约束机制,增强在面对竞争时更加有竞争力的重要的举措。华尔街在鼎盛时期专业人才也不过是20万人,如果在今后的十到十五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我们能够培养出十到二十万,既懂得国际运作,又懂得中国国情的金融专业人士,我国资本市场必将处于世界的前列,而这程度能力还有处理方面而言,在中国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未来金融产业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资本市场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新的贡献,中国经济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在面临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内需不足,产业落后等等问题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附加值高的科技产业,构筑自主创新体系和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强大的资本市场是实现这一转型的核心,在国际上,一个深刻的例子是日本,日本经济经过上个世界八十年代的高速发展之后,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陷入困境,一直到现在尚未完全走入阴影。与日本长期的资本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经过很多年的反思,日本政府今年提出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大力发展的战略方针,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宏观经济将持续向国际国内流通性过剩的格局更加延续,针对这一局面如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强基础性的建设,实现资本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将中国的资本市场建立成一流的市场,更加有效的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本创造出新的成绩,无疑具有战略的意义。首先创新型的企业有可能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其次,依托于资本市场的快速成长的市场化筛选机制,将创造出代表国民经济主体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大企业。再者,当中国资本市场变得更加强大的时候,中国金融资源的很大部分将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配置,中国经济因而具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将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同时资本市场还将对中国的和谐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预见,中国资本市场将为中国的养老还有社会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就是说资本市场通过创造的公平竞争,共同致富的平台,正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实践证明,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近十几年以来的持续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预期,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推动作用将会更加的显著,谢谢大家! 主持人:再次感谢祁斌先生的精彩演讲,从证监会我们再换位到保监会,接下来我们用掌声请出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道许先生给我们做汇报,有请周先生! 周道许: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2006年我国金融业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召开的年会以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为主题,深刻把握了当前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新形势,对于我国金融业迎接新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讲四点意见,第一个就是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四个阶段,第二就是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四个特点,第三就是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四个经验,最后是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四个方面的政策展望。 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阶段1980到1992年,是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主题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允许一些外国保险公司设立代表处,代表处对保险业对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帮助外国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了解,扩大了在中国的影响,为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打下了比较好的业务基础。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到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是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试点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国务院在上海作为第一个开放保险业的试点城市,美国友邦保险公司1992年9月成为第一家外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随后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保险市场,在这一阶段共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其中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6家,外国保险公司12家,外国保险公司的业务在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保费收入到2001年的32.8亿元。2001年中国保监会加入了国际保险业协会,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和国际保险业的联系和合作。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三年过渡期,入世谈判中,保险业对外开放是一个交接问题,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过渡期只有三年,使开放力度加大,过渡期间,我国认真履行承诺,对外开放不断加大。第四个阶段是加入世贸组织结束以后的全面对外开放的阶段,从2006年来看,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59.2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59%,市场份额比2005年增加了1.47个百分点。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达到21.2%,19.1%和11.9%,这是给大家报告的对外开放的四个阶段。 下面我给大家报告一下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四个特点,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至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保险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个特点是保险公司的国际化,2006年,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已从18家公司,增加到47家公司,国际上主要的跨国保险金融市场和国外发展国家的保险公司均已进入中国,名列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中有40多家是保险公司,其中有12家在我国设立了分支机构,这是保险公司的国际化。第二个特点是保险业务的国际化,全面开放以后,外资寿险公司可以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长期险和养老险的服务,业务范围与基本的寿险公司完全一致,外资寿险公司可以提供除法律保险以外的全部业务,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允许保险公司以独资公司的形式提供寿险和非寿险的再保险服务。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允许保险资金境外运用,提高了国际化的水平。第三个特点是保险市场的国际化,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地域限制已经取消,过渡期开放的城市陆续扩大了15个,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中国任何地区提供保险服务。第四个特点是保险监管的国际化,对外开放的机制,我国积极修订了保险法,先后颁布实施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以及规章,努力完善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国保监会认真借鉴和吸收保险的先进经验,使中国保险业和国际化接轨。我们建立了以市场行为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为三大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2006年12月中国保监会成功的举办了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第13届年会,这都提高的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水平。 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四点经验。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国际发展的关系,按照我们中国保险业认真履行承诺,促进中外资保险公司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一方面合理把握开放的节奏,另一方面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对于促进中国保险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着力推进国内保险公司的市场建设和保险公司的发展,壮大保险公司的实力,通过对外开放,中资保险公司的实力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在《财富》杂志评选的2006年世界五百强的评选中,中国人寿排名第23位,已经成为寿险公司市值最大的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被全球著名的财经杂志评为2005年最佳保险公司第三名,我们感觉到对外开放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第二是正确处理,支持中资保险公司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在境外上市筹集资本,增强了资本实力,与中国人寿通过海外上市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达到我们监管标准的1.9倍,同时注重引进外资公司业务管理能力,促进了我国保险产业的结构优化,按照国务院23号文件,促进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促进国内发展,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支持中资保险公司走出去,2006年保监会起草制定了保险公司设立境外保险机构管理办法和投资保险的管理办法,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保证。第三条经验是正确处理对方开放和风险控制的关系,保险业既贯彻落实对外开放的政策,树立我国保险业承诺的良好形象,有坚持开放的政策,充分考虑了我国保险市场对国际化和实际竞争的熟知程度,把握好进步的节奏,防止对国际市场造成重大的冲击,同时密切监督和防范可能产生的风险,较好的防范了国际化和国际震动的风险。第四条经验是正确处理学习和创新的关系,外资保险公司的介入,不仅促进了市场竞争,而且带来了先进的保险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中资保险公司不管的进行自身改革,提高了综合竞争的能力,中资保险公司还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大胆的创新,我们在规则的创新,体制的创新,以及产品的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下面给大家报告一下五个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四个展望。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业入世的过渡期已经全部结束,中国保险业面临着更加有挑战性的国际竞争形势,表现为国际金融保险市场综合经营的优势与中国保险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的矛盾。下一步中国保监会在对外开放方面有四个取向,第一个坚定不移的推动保险业对外开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改革和改革促发展,继续发挥全面开放对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认真履行对外承诺,维护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在国务院23号文件的指引向,将会继续加快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的步伐,把保险业提到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二个取向是切实提高国际化监管的水平,规范外资保险公司准入和经营行为,依法保障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新的形势下,大胆探索保险的监管制度,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的体系,创新保险监管制度,加强与其他的监管部门协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监管的教育,强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建立国际保险组织和监管机构长效的交流机制。第三是积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支持境内企业在境外建立服务化网络,为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开拓我国保险市场,提高我国保险的声誉,扩大我国保险业的影响,通过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按国际原则办事的能力,在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尽快的缩短与国际保险业的差距。第四政策取向是防范风险,维护国家保险业的安全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防范的工作,根据我国保险发展的实际情况,落实有关制度和措施,监控国际保险市场的动向,防止外资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注册资本,洗钱等,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金融安全,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周道许先生的精彩演讲,我们刚才从银监会,证监会到保监会,来自三个不同监管部门的领导,从他们的角度谈一些问题,很多人都把金融开放以后的中国来的这些外资的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称为狼群,狼群进入中国的金融业以后,羊群是不是准备好了,接下来我们有请从业人员的代表,也可以说是羊群的代表,中国光大银行的副行长李子卿先生,从他的角度来给我们做一个汇报。 李子卿: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下午参加这个会议。特别是这个题目,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来,我们金融界对整个开放充满信心,如果五年以前开这个会的话,恐怕他们都会避开这个话题,现在大家可以直面,很可以说明我们的信心。 大家是不是还记得,去年12月11日,以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为标准,中国银行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也就是说外资银行在中国进行独立注册以后,当然现在已经有外资银行开始要求注册开展业务。从零售业到批发业全面开放,也就是说正式进入了与外资银行竞争的状态。对于中资银行而言,无疑加快了国内金融业的竞争,相比五年前,我们刚刚入世加入世贸组织时候做的承诺来比,现在我们比过去应该说是更有信心。主要是中资银行近几年来,中资银行的竞争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显著提高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在81年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个时候中资银行对社会提供的服务是非常有限的,就是一个信贷、借贷还有储蓄等等,很简单的,其实就是国家计委下面一个工具,并不是一个金融意义的。但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大家现在看我们就是五年以前,那个时候银行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对公也就是贷款和结算业务,对私就是借款还有其他的一些刚刚开始还贷的业务,现在中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应该是非常的宽的,最近这几年开展的业务,现金管理很多银行都开启了。从对私来说,现在所有的银行里边都加大了对私业务,除了有住房按揭贷款以外,又注重了小企业贷款,也注重了信用卡的发展,注重了消费信贷的业务,所以从中资银行这几年经过改革以后,在市场上也增加了自己的一些竞争能力,这几个方面取得这么多业绩,银行业的改革主要是来自于几个方面,一个就是在中国经济体制向好的大背景下,股份制改造,上市等国有控股银行资本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财务负担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银行整体的竞争能力和我国金融体制的安全系数。 第二个方面,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不断的改善,特别是来自监管部门的开放和市场化的管理手段,并推进了金融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推动了金融市场创新的平台,中资化银行在国际化扩展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也开始间接或者直接的参与保险业务,这些方面都有利于银行增加整体的竞争实力。 第三金融机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市场绩效和风险日趋明白,所以监管机构推进银行业海外战略投资的涌入,国际先进银行管理化的引入,银行业的管理,特别是对银行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根本性的转变。 第四个方面就是中资银行的创新步伐日益加快。银行体系内,包括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股在内的多元化,外部竞争的压力无疑激发了银行的竞争,一方面给银行竞争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迫使银行不断的在竞争中展现自己,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我们这几年银行,特别是我作为光大银行的管理层来说,天天要接触市场的需求,并且不断要吸取他行的一些经验,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于是在这方面,就是在整体经营实力方面有很大的改变,银行间的差异性开始出现,比如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营销模式,电子化的智能手段等等,最近特别是国际上知名的公司,近几年在中国的金融业里面大行其道,生意好的很,在这方面实际上竞争者也大大的加快了步伐,而且银行的多元化经营,银行的各自的特色,有的银行对私做得好,有的对公做得好,有的中间业务做得好,财务顾问做得好,慢慢银行之间竞争的差别,同质化减弱了,这说明银行发展的整体的理念。 特别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在银行的创新上,最近几年创新上多个方面,中资银行的理财业务在这方面就是集中的体现。到2000年底,整个的社会上银行出的理财产品已经超过了三千种,成为中资银行的重要业务能力,其中我们以光大银行为例,光大银行累计这三年发行的产品是一千亿,产品包括了债券投资、信托投资、资本市场投资组合,结构性市场投资,涉及的产品已经有债券的交易,直接融资渠道的扩容,准资产证券化,利率市场化的概念为趋势,理财业务的功能也从以提高资金能力水平为准,向追求资产增值与防范负债资产平衡推进,也就是说慢慢的日趋现在与资本市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理财业务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些银行自发的从经营层位上,极大的提高了银行的素质与能力,因为监管部门,无论从人民银行,从银监会,以及其他的保险证监会,在产品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所以这方面商业银行会自身努力,共同促进银行业的良好发展。以往外资银行在国外,中间收入占整个收入比的40%,占60%,其中我们当时也大惑不解,他们什么产品?光代发工资什么的没有多少收入,其实相当一部分就是像对于客户服务,这方面收入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过去把产品的限制比较死,通过这几年发展,中间产品的范围扩大,所以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对比其他国家的银行改革来说,我们认为中国银行改革的道路,无论是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很多的地方都更为有效,因此可以说,中资银行目前能够以更自信的心态面对中国银行全面改革和开放的竞争,刚才祁斌主任谈到了一个日本改革的例子,日本相对没有改革开放的机会,实际上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应该说是非常健康的,监管部门紧密的结合,就是对于银行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很多好的条件。中国进入全面金融改革的压力是存在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观念要解决好几个问题,我们以前面对外资银行,外资银行总认为他们不是国民待遇,可是他们不知道,过去中资银行也有很多不利的条件,是来自政府方面的,特别在税收上面,实际上外资银行是33%的所得税,他们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当时一个专家计算过,中资银行的税负是66%,因为你多做广告,不但多发奖金,多做广告也要纳税,多交易也需要纳税,这个税不仅仅是所得税,还有附加税,还有这样的税等等,这样中资银行的税负很高,明年中资银行也享受这种待遇,所以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是非常好的消息,这才是和国民待遇一样的条件。 但是还有其他的问题,第一需要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口,提高中资银行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2005年以来,中国金融深化改革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与发展的时期,人民币市场的各种金融工具将不断涌现,综合化竞争的局面也正在基本的形成,给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比如说优质企业,将更多的采用直接融资方式,发行短期融资债,如果长期融资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的方式,可以完全不用银行商业贷款,完全可以走直接融资的道路,进而银行就被迫从过去给大中企业贷款,转向对中小企业贷款,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同时,客户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针对需求的解决方案也多种多样,因为很多银行现在进入市场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许多的民营经济收购国营经济,国营经济又收购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之间互相的兼并收购等,这些都给银行带来了压力,银行需要有新的创新,一定要加大力度,这是我们经常在讨论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金融环境的巨大的变化,也给中资银行的创新带来了机会,理由很简单,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在压力之下,要寻求监管的规律,缓释资本压力的冲动,现在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资本充资率,就大大的制约着银行的放贷,这个手段就做出了一个极大的限制。银行要想在吸收存款的时候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就得想办法,就是要缓释资本的压力,要争取做一些更多的中坚力量,因为银行才能不动用资本的情况下做出更大的成果,这是带给银行非常紧迫的课题。在金融变革期间,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占有领导的地位,可以打破银行业原先的经营地位,以先发优势取得品牌、资金还有人力的技术水平,今后金融创新是多样的,一个方面是服务载体的创新,就是银行相对于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最大的优势体现在销售和经营网络上,客户资源预结算服务,因此金融创新,销售的平台与结算支付的建设是一个关键,要改进服务内容和服务内涵,服务手段和模式需要改变。 第二个就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包括机构与个人与企业融资工具方面,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未来资本市场监管,金融机构、企业、居民乃至政府都纳入一个市场的整个大循环体系当中去,商业银行应该作为工具创新,通过将证券发行、资产分流化、产业等融资工具,与资产管理业务相结合,打破传统的企业个人进入国内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这是未来创新一个很好的条件。因为银行与债券公司,或者保险公司自己对销售渠道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但是需要通过我们传统的观念要摒弃掉,用创新这种服务模式来做,我们的市场上也有不少的银行在这样做,光大银行也在这样做,这方面其实都是可以做的一个新的领域。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工具,不应该承当过多的方向式的工具,应该专著于市场需求和金融产品之间的衔接,同时人民币的衍生产品是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领域,也是相对的空白点,在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开发将有效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有利的建立银行的竞争能力。 第三包括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也包括信用违约等。第四是业务领域的创新,也就是说打破政策,需要更多的开放环境,对体制做一些改造和放松,特别是国际市场这方面,为综合化经营,在人才、技术、品牌交易方面做出努力,这是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所不同的。跨市场,跨领域是中资银行目前需要攻关的课题,但是中国银行业新产品不断涌现的表象这块,银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应该不容忽视,也有几个表现,突出的表现就是专业人员缺乏,特别是数量与金融人员的缺乏,难以进行较为复杂的金融延伸产品的开发,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复杂问题,由于经验不足,人员储备或者引进不足,这是与外资银行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去加以改进。第二个就是技术系统的,IT系统这也是薄弱的,技术需要提高,特别是对于我们比如说住房按揭,汽车消费信贷,因为这方面做一些模型来筛选,而不是我们传统的方法去做。第三就是创新特点不突出,也说我们我们创新整个体系上还不够完善,产品、营销等等方面都是银行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经验和管理。第四就是市场准入,尽管我们做了,银行这方面做了,但是整个市场社会也需要跟进,也就是说投资人的风险上,是赚钱还是赔,也就是说整个市场的发育还不是非常好,在金融创新上中资银行需要借鉴国际银行的先进经验。第二个大方面就是中国金融要尽快的有所突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综合的竞争也正在进入中资银行,因为外资银行开的有分行,开的是商业银行,但是实际上这个银行的集团又有同行业务又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他可以借助他的商业银行的一些渠道来做业务。只有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才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很高兴的看到,现在一系列的问题正在解决,现在很多法律条文都正在修改之中,对于金融公司,以及保险,信托等等都在研究过程当中,但是我希望都能够尽快的实现。第三是人才短缺的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是人才短缺,现在我们传统的人才比较多,都是做传统的业务,但是真正做新型的业务,相对比较少,这就是和银行的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都有关系,现在需要打破我们传统银行的绩效管理办法,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在发展银行业务里面也可以做得更好。第四个就是解决好国际银行的管理经验和改造的问题,其实银行的经营,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现在我们注意到很多中资银行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经验。外资银行形成几十年上百年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都是比较明确的。外来银行到了中国也需要本地化,如果没有本地化,也不一定能够起到良性的作用。特别是中资银行对客户的需求和深入的程度,是外资银行不具备的,所以在这方面,中资银行从这个角度上也有优势。所以在引进外资银行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本地化的改造,这是需要考虑的。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现在普通接受一些国外银行的理念,也就是说大量的业务集中处理,这种本身可以防范风险提高效率,但是如果东西部、南北部发展状况管理水平不一样,如果都一致的话,这方面不能产生东施效颦的效果。因为现在缺乏一个很好的衔接方式,所以说经营模式最好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另一个方面就是借鉴银行的经营模式,而这些都需要有一些相应的理念。 今天作为商业银行来说,谈谈我们对改革开放的理解,我们认为对外开放在金融业上我们走了五年,我们今天谈的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我们更有信心,如果五年之前我们不一定有信心,但是今天我们就非常有信心,中资银行也确实应该有信心,我们现在很多都在向外资银行学习,但是我主张我们学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主持人:感谢李子卿先生的精彩演讲,接下来我们都非常期待能够听到学术界的观念,我们都知道清华经管学院的院长钱颖一先生是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我们一起来听他对中国金融业有怎么样独到的看法,让我们掌声请出钱颖一院长。 钱颖一: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又一次的来参加经济观察报举办的观察家年会,我上一次参加是2004年的观察年会,很有收获。今天我们讨论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就是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刚才我们听到了三位政府监管部门的官员和一位商业银行的行长,从他们的角度来谈中国在全国开放的金融市场的分析。我想从另一个角度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同时也以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参与中国银行改革的实践者,我是中国工商银行的荣誉理事。并且着重从国际视角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对中国银行改革的一些看法。 五年前,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工作的黄海波先生一起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金融的稳定和发展》,那么这篇文章主要是依据国际上各个国家在获取50多年中的经验教训,来考察中国当时面临的金融风险问题,我们把金融风险问题上升到非常高的层次,并且特别提出要关注银行的情况,因为这个是根据国际上的很多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应该说经济学家在五年前,对中国当时的金融或者说更具体地讲,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判断是出奇的一致,就是大家一致认为,银行的坏帐数量如此之大,中国当时的银行的经营状况问题相当的严重,用海外经济学家的话来讲,就是从基数上讲,中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已经是破产了,就是光看帐面的资产的话,是空的资产。那么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拉迪在90年代末写了一本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这本书当时非常有影响,它主要就是讲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应该说,他的分析大致上是没有错的,当然,他过分悲观的想法,非常深刻的影响了海外的经济学家和银行界,这在以后的若干年中,都反映的非常清楚。可以这么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大多数人对在2001年末中国进入WTO,并且做出一系列的金融帐开放的承诺,多数人是相当悲观的,我想这也是很有道理的。中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入世,并且承诺五年后要全面开放中国的金融。五年过去了,那么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也已经结束,我们正在全面开放,尽管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全面开放了,但是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再来问这个问题,我们跟五年前相比,我们银行的风险是大了还是小了?我想也是有非常一致的回答,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现在的风险的确比五年前小,甚至可以说小了不少,在去年的9月份,我在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上碰到了这位拉迪教授,他是评论人之一,他自己都说,过去对中国的银行业是悲观的,现在他是谨慎的乐观的,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是有相当说服力的,就是说明这五年中国的银行改革取得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这段刚刚发生的五年历史的时候,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走过的这一段改革的路程,并不是一条显然的路径,至少就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位海外的经济学家当时提出了这样的一条改革银行的方式,即动用外汇储备入资,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整体在海内外上市,也没有人能够想到,一些在金融上破产的这些银行,五年后市值在全世界处于前面的几位,股票受到追捧。实际上我们仔细想一想,在走这条路的时候,中国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也可能犯很多错误,但是我们今天走过来了,我们完全有可能走另外一条路,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参加了很多不同方案的讨论,在一个庞大臃肿的一些国有银行面前,完全有可能我们走另一条路,比如把它们分拆,再比如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拿来上市,也可能把另外的很多公司留在集团公司或者银行,至少我们现在许多非金融企业一样,我们在转制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不卖给外国人,也可以选择不去找代表少数股东利益的,代表独立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我们完全可以走另一条路,就是派国外监事,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方式,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走到了今天,海外的经济学家没有人预测到这样一条路,也没有人预测到这条路能走得通,甚至五年前没有预测到,两年前可能都没有预测到。不仅海外的人是这样,国内的人也有不少对现在这条路不同的意见。而且走这条路,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事实上,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就一直处于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在最开始的时候,在他们找海外投资战略投资者之前,他们首先询问了国内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但是没有人愿意,足说明大家对这个形势的看法。再比如,2005年3月,当建行的董事长出事的时候,当时正在谈的一家外国大银行立即停止了谈判,也足以说明大家对这件事情的风险看的有多重。再比如当皇家苏格兰银行入股中行的时候,消息一传出以后,皇家苏格兰银行股价大跌,也说明市场对它的重视,仅仅半年多,当工商准备上市的时候,由于担心A股股市的反应,也是在最后的时候减少了上市值。之所以说这些,就说明我们确实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走到今天确实是不容易。 会过来讲这个历史,我能悟出一些道理,我觉得在看待中国下一步的金融改革,理解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功的原因,正确的把握他们背后的因素,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基本原因决定了我们在银行改革中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阶段性的成就,第一个原因我觉得最根本的是,改革者坚信市场的力量和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空间和机会,所以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开放的姿态来设计改革方案,寄希望于开放、上市按市场化操作,给投资者带来一些机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没有这样一个坚定的改革的新年,对开放的乐观的态度,没有这种理念,不可能有后面刚才我所描述的这样的操作性的方案,任何的操作性的方案都以根本的理念为基础。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时机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经济的基本层面非常的坚固,我们在过去连续四年经济增长超过10%,这个背景非常重要,因为对于银行来讲,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是与整体宏观经济的起伏相关系数非常大的,所以大家对银行有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信心,那么在这种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信心的条件下做改革,就会比另外情况下要有利得多,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家买银行的股票也好,大家对银行的改革有信心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层面非常的牢固。 第三个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想到,但是我想特别提出,就是在过去的五年中,国际的金融环境运气特别好,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出去考察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中的金融危机屡屡出现,特别是十年前,今年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十周年,发生在我们的家门口,由此又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包括俄罗斯金融危机,拉美的金融危机等等,这样惊心动魄的事情,在过去的五年终没有发生,过去的五年世界范围内没有发生有影响的金融危机,最后一次是2002年10月的阿根廷金融危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特别是在现在的国际金融市场中,流动性非常之大,而且全球的所谓不平衡非常严重,所以这个决好的时机,为我们的银行上市筹集资金,银行的开放提供了一个决好的机会,当然这个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有准备做出前面一系列改革的话,也不可能抓住这个机会,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个机会未必会永远存在。 我之所以讲这三个原因,就是第一改革者的意志和技巧。第二中国的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三国际金融的稳定局面是我们得以完成改革到今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思考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时候应该时刻记住的,有些因素,比如第一条,我们仍然对改革者的意志和技巧充满信心,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在过去的两三年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很多时刻也是完全有可能把速度降慢,或者走一条不同的方式,所以我们不应该总是认为改革一定会这样进行。第二连续四年的10%以上的增长,更多的可能是增长速度下降,而不会再往更高的层次,任何经济都是有周期的。尽管有的外国的分析家把2007年2008年中国增长的速度认为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会下降到5%,这也许是过于悲观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认为将来的五年仍然会总是在10%以上。第三国际金融的稳定,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五年内,还会像过去的五年那样这么样的平安。 所以当我们记住这几条的时候,我们看到将来中国经济的变化的时候,我觉得是很有意义。首先我想说,我认为中国的银行业进入的一个转折点,就是经过前面五年的这样的努力,进入了一个转折点,这是历史性的。但是转折点并不以为着改革已经完成,事实上,竞争才真正开始。从现在起,中国的银行才真正开始可以以国际最佳实践来作为标杆来衡量,因为现在我们的目标已经是要建设世界一流,一旦我们用这个标杆来衡量的时候,我们立即就会发现我们的长处,这完全没有否定我们的意思,但是我们的标杆变了,我们现在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是跟世界上最好的银行,最佳实践的银行来竞争,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距离,这绝不是只看市值能反应的,不要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按市使计算的大银行当中,日本占一大块,但并不能掩盖日本的问题。 现在大部分银行都已经上市了,上市后银行确实面临很多的挑战,像经营战略和经营能力,经营创新等等,我在这里想讲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银行的风险管理,也许大家会说,我们现在的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下降,而且我刚才也说了,我们银行业抵制风险的能力确实提高了,但是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抵御风险能力并不完全意味着风险管理水平,这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直到今天为止,海外的很多经济学家和专家们仍然不信任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第一不良资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剥离,但是剥离本身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第二现在我们的各种指标,我想是真实的,经过国际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非常快,所以增长的比较快,所以坏帐整个的比例就变得比较高,同样这点本身也不能证明我们的风险管理水平已经高了。事实上所有人都在说,当经济如果出现疲软,就会发现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贷款的分类,第一类是正常,后三类是坏帐,但是第二类叫关注帐,比例都在10%以上,这一类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变成坏帐,虽然现在它们不是。像这样的问题是应该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大意的。有句俗话说只有当退潮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游泳中的人有谁没有穿衣服,当帐好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在经济好的时候,我们看到银行都不错,就是当经济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看到哪些银行他们的管理水平不高。但是我们对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分析呢?整体来说,我觉得很多的银行都做出了同样的做法。国外的银行做压力测试,在不同的情况下经济减速百分之多少,会出现坏帐增加多少是经常的事情,但是在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所以第一个就是风险的管理,我觉得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我讲这个,当然也是基于我过去一年做在工行做荣誉理事,我觉得我说这个话是有一定的证据,就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上市,我们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来了公司治理的形式和框架,各个委员会也都成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做到这些,我觉得是非常的了不起,而且现在的董事会专门有一个委员会,根据我的了解,都是开的非常的实际,绝对不是走形式。但是中国的公司治理如果同实践相比的话,举一个例子,建立激励机制,我们总是讲WTO入世以后,外国银行进来就是狼来了,大家用这个词,讲到与狼共舞,有什么办法与狼共舞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变成狼,不然的话是没有办法,自己要变成狼就是说我们的银行要按照市场的规律,按照竞争的规律提供激励,没有这样的激励好的人,已经激励过来的人会走,特别是高官人员,没有足够的基于市场的激励,非经济激励的因素,就会起不到重要的作用,这就与建设世界一流银行的目标相违背。有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董事会能不能决定高官激励的机制,是根据市场竞争和效率来做还是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受到政府的非经济目标的制约,这是中资银行中的常见的问题,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政府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国际经验表明,通过税收等方式往往比通过对直接企业或者银行的工资的基础的制定直接干预更有效,而且更规范。但是我们现在一下子还做不到。那么公司治理后面的问题确实是非常复杂,尽管现在海外对中国的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已经做出非常积极的评价,但是根据我的观察和我的了解,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或者说评论家仍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持怀疑的态度,也不是没有什么道理,事实上他们讲的问题也都是我们国内经常讨论的,主要就是我们在制度上面的一些制约的因素,简单地说,套用国内的话说,就是有两条高压线,一条叫做国家绝对控制,也就是说国家保持三分之二,另一个叫做党管干部,我们的银行高官是干部,所以要接受这样的管理,显然这两条至少在海外的经济学家来看,也包括国内的经济学家来看,确实都对公司治理有制约,因此至少我们在国际上找不到这样的先例,所以这方面更加有待于我们需要创新。 最后我想说,竞争已经开始,我们银行有很多的机遇,这些机遇是过去没有的,比如很高的市值,就使得我们海外兼并或者扩容变得有可能,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信心,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经济的发展增长都是有高有低的,有高涨的时候也有消退的时候,国际的金融环境有稳定的时候也有动荡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候,当我们为我们过去五年的成就感到惊喜的时候,更应该知道哪些是我们的努力,哪些是我们的环境,这样的话,我们才可能在今后的改革中能够继续的努力。实际上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机遇,我们也没有退路,我们也不必畏惧,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希望是五年后,我们在这里,经济观察报再一次的观察家年会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中国的金融在开放中变得更加的成熟、稳定和更快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我们再次感谢钱颖一院长的精彩演讲,我们今天年会论坛的主题演讲部分就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进入一个茶歇的时间。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利用这段时间重新部署会场,稍候我们回来,继续下午的分论坛,谢谢,稍候再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