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推动寿险产品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 12:04 《银行家》

  刘云龙

  保险产品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制度环境和技术进步等四大因素的综合影响。笔者认为,我国寿险产品发展和创新,在经历了技术创新、渠道创新阶段以后,抓住保险需求的牛鼻子,大力推动寿险产品发展和创新,将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

  技术创新、渠道创新引领保险产品发展

  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发展。

  在美国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1992年引进个人营销代理机制以前,我国寿险市场产品发展单一化,承保领域狭窄化,主要产品形态是短期意外险和养老年金保险。一方面与当时保险需求相关,另一方面,又与保险供给相关,由于保险发展处在起步阶段,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促使保险公司选择针对某一个特定人群开发和销售单一责任的人身保险,而且这些产品的开发对费率厘定的精算技术要求不高,准备金计算也比较简单,通过费率试错、调整就可以控制风险。

  友邦保险进入中国市场后,开启了传统型的个人人身保险产品创新活动,寿险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生存和养老风险保障为主的传统个人寿险大量涌现。于是,各家寿险公司的个人寿险业务异军突起,只用了2~3年的时间就超过了“起家”的团体保险业务。

  自1996年起,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居民储蓄

存款利率,一些寿险公司出现利差损。为适应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各寿险公司从1999年开始相继推出了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人身保险产品。这些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和保障功能。虽然,投资连接保险、万能保险“创新不创收”,但分红保险大行其道,不少寿险公司的分红险业务比重超过了60%。

  渠道创新引领产品发展。

  从2001年开始,一些保险公司开始通过银行代理销售寿险产品,并根据银行代理销售的特点开发了专门的银行保险产品。自2002年第三季度开始,银行保险业务已全面超过团险业务。目前,个人寿险、团险、银行保险成为寿险公司的 “三足鼎立”。

  目前,不少寿险公司正在探索、推广职场销售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打通团险直销体系和个人营销代理体系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品发展。

  在技术创新和渠道创新引领我国寿险产品发展的过程中,供给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全行业的产品开发管理水平不断改善,数据积累、经验分析、产品定价等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产品创新带动了寿险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销售管理、业务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当前寿险产品发展的局限

  目前,在我国寿险产品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四大主要矛盾:

  产品移植与产品本土化的矛盾。以个人投资连结保险为例,产品设计结构约定保险企业承担保障风险,保户享受全部投资收益的同时承担所有投资风险。但实际情况是,投资收益的剧烈波动打破了“保险产品无风险”的基本观念,导致大面积的退保风潮,给保户和保险企业都造成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研发人员在产品账户结构设计上复制国外同类产品,忽略国外资本市场相对成熟、保户对资本市场波动具备风险意识和承受能力的基本事实。而我国资本市场正处在发展的初期,市场并不成熟,收益难以稳定,消费者对收益波动的保险产品几乎没有心理准备。可见,产品设计结构没有处理好产品形态过渡所需要的一些必要特征,忽略了国内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习惯。

  产品供给与产品需求的矛盾。一方面,产品数量多,但是有保费规模的产品不多。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产品总数超过了1300余种,但是其中800余种累积保费不足百万元人民币,甚至出现该产品的保费收入还不及寿险公司对该产品的开发和管理费用。另一方面,产品开发与销售存在错位现象。有些产品是为特定目标市场设计的,产品本身没有问题,但卖给了不合适的群体。

  产品发展与销售管理的矛盾。很多保险产品的开发并没有立足产品技术含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仅仅是依靠财务政策推动和销售激励拉动。一旦其他主体大举进入该市场,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得不到体现,市场竞争就只好在“价格战”上徘徊,导致业务发展大起大落,产品赢利性很差。

  产品发展与市场环境的矛盾。随着精算技术、风险管理技术发展,许多保险产品推广在技术层面上是可以实现的,但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制约,保险企业不愿意进一步开拓某些领域,这一问题在

医疗保险领域体现得尤其明显。由于我国医疗管理、医院管理、药品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保险企业单方面无法控制医疗赔付成本,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医疗保险都处于净亏损状态,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老百姓对医疗保险市场的需求最为热烈。

  针对保险需求,大力推动产品发展与创新

  目前,我国金融保险制度正在完善,国家大力推动保险业发展的举措正在逐步贯彻落实,保险行业基础建设正在大力推进。2005年,新的行业经验生命表编制完成,为寿险产品,尤其是个人年金产品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精算基础。通过改革产品监管制度,规范产品形态,规定预定利率上限,加强产品信息披露,规范产品经营,加强销售行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产品监管制度建设和改革力度,为保险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而且,对外交流十分频繁,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合作日益紧密。因此,我国保险业有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基础开发创新寿险产品。

  兼顾中国国情、金融市场特色和居民消费倾向,应该成为我们制定产品发展创新战略的重点。现阶段,我国寿险需求主要集中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健康风险保障和“三农”保险等方面。

  积极改革产品制度结构。

  截至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在2050年以前,老年人口还将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城镇新增家庭大部分是双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要负担四位老人的养老和医疗,可见未来寿险市场养老年金和各项医疗保险仍然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针对这些市场需求,一方面要开发涵盖范围更加广泛的新保险产品,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寿险产品的产品制度,为产品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我国健康护理保险的市场需求旺盛,也将成为健康保险的主流。2006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十条”中允许有条件的保险公司购买医院,将对医疗保险产品管理非常有利。寿险公司可以通过下属医院直接或间接控制保户的医疗支出,不但有助于寿险公司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可以预见各种层次的医疗保险新产品将大量出现。

  细分市场需求。

  把握客户需求,逐步实现市场细分,为不同风险需求的人群和企业提供不同保障,是保险产品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键。保险产品应该关注社会生活中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要区分城市和农村的差别、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差别、个人保障需要和团体保障需要的差别,这些都是社会经济客观存在的现象,同一风险对不同群体造成的最终结果可能相同,但不同群体对风险的态度却存在显著差异,保险产品责任设计需要体现这种差异,以满足细分市场的需要。

  以个人健康保险为例,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对健康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承受能力是不一致的,对于一部分较为富裕的群体,他们对健康保障的需求不仅仅简单停留在重大疾病和医疗事故赔付这些初级需求上,客户有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如牙齿护理、定期健康检查、专属家庭医生、急诊特别服务等等,这些需求都应该纳入保险产品的设计中,以差异化的费率体现差异化的需求。

  加强风险管理和服务创新。

  目前,我国寿险市场承保利润空间仍然存在而且相对富余,存在让利于保单持有人的需要和趋势,需要通过保险产品给客户创造增值服务和便利,通过保险公司转移和管理各种风险,是客户购买保险的重要目的。

  目前,我国保险业已经汇集了一大批精算、风险管理和医疗健康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有能力向保户提供财务、投资、风险管理、健康管理的综合服务,能够根据客户风险状况的变化,适时调整保障计划;定期根据客户健康检查报告提供健康管理建议,帮助客户预防和管理健康危机。通过这些增值服务,建立忠诚客户关系,能够有效推动保险市场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

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