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幸福研究预示的产业趋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 16:15 《新青年·权衡》杂志

  文/本刊编辑部

  目前关于幸福的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们的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单纯的物质消费不会给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反而可能成为人的负担;为了得到更大的幸福,人们有可能会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向是:人们可能会把更多的收入用于精神文化消费。

  精神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它主要是在生理需求以外寻求精神依托,它是一种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上的需求,并不是出于人的生物性本能,而是受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文化消费也是如此,只有在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至少是实现了温饱以后,才会有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

  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最直接的对应就是文化产业。广义上的文化产业包括:书刊画、音乐影视、博物博览、剧场演出、旅游等等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为主的产业。

  国际大潮流和国内大趋势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一些发达国家早就普遍地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相较中国而言,人们生活得相当富裕。其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统计,日本2001年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17%,仅次于制造业成为第二大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超过GDP的20%,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

  仅就消费而论,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起着显著的拉动作用。

  随着多年来经济高增长,中国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实际增长9.6%。伴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文化消费支出以较快的增幅在上升。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开支从1996年的375元上升到2002年的902元,年平均递增率15.8%。2004年,我国印刷、大众娱乐等文化产业创造产值1.2万亿元,由文化消费业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达2万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在我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普遍的收入上涨,文化产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那些理性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来说,这一产业将充满着淘金机会。

  哪些行业赶上了好机会

  图书期刊

  在一个以文化标识品位的时代,阅读往往带有人群划类的功能。其中这一特征最为突出的是期刊阅读。看一个人读什么期刊,曾是社会学进行现代人阶层群落分析时可资参考的重要信息。在收入增长温饱得以解决之后,人的个性化和精神自由将得到充分释放,期刊的多样化和进一步细分将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还将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得到加剧。因为信息技术让世界联系的更为紧密,从而使期刊发现和达到特定人群更为容易。

  与期刊市场类似,图书市场也将走向细分与繁荣 。首先是教育与培训书籍的极大发展,这源于收入增长后对事业发展的愿望;其次是人文社科类书籍的升温,这些年畅销书遭遇颓势就已显示出人们对图书的鉴别力,这意味着真正有内容的图书将赢得市场。最近网络等媒体中显示出来的公众参与学者讨论的热情,也能佐证这一点。当然收入拐点之后的时代也意味着“游戏”的时代,书籍也不仅限于求知,越来越多的承载休闲功能的图书将涌现出来,比如强调视觉阅读的图书等。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人文社科思想的接纳,国际化和民族化两个趋势将在中国书市同时出现,外语原版读物的市场将扩大,中国传统经典也将在图书市场中获得新生。

  大众休闲

  休闲产业在中国已经开始成为朝阳产业。当社会的收入迈入一些门槛值之后,整个社会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休闲需求:寻求人生幸福的人们总要设法将收入换为各种人生享受。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个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每天闲暇时间为6小时6分。从终生时间分配来看,工作时间仅占人生的1/10,闲暇时间约占1/3。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休闲对人们生活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而且,中国自1995年5月起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1999年又开始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长假。中国公民现有114天是法定休息日,一年中1/3的时间都在休假。

  严格来说,所有提供人们从事休闲时所需的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行业都是休闲产业。我们这里所说的大众休闲范围稍窄一些,主要包括:市内主题公园、健身房、茶馆、咖啡厅、体育比赛、剧场表演等。

  大众休闲产业的火爆从卡拉OK的排队、嘉年华的拥挤可见一斑。媒体对郭德刚的热炒甚至带动了沉寂多年的相声的火爆。据报道,现在不仅郭德刚的表演门票难求,很多有相声表演的茶楼生意都很红火。

  据预测,专门提供休闲的第三产业,2015年左右将主导劳务市场。从现在到2015年,新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可以让人们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

  休闲产业庞大的市场和诱人的商机直接促进了休闲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 仅2004年全球户外休闲用品的交易额就高达320亿美元,中国达4.8亿元人民币。2001年以来,我国户外休闲家具及用品的出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在出口的户外家具及用品中,帐篷出口金额约占全球3/4,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帐篷生产国和出口国。

  随着中国人均GDP收入超过1000美元,休闲时代正在带来,休闲产业的个性和创造性特性,将给人们追求更幸福的生活带来无限变化的可能性。正如世界休闲组织执行官杰拉德说的,休闲产业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五大推动力中的第一引擎。

  音乐影视、博物博览

  严格来说,音乐影视也属于大众娱乐。但是因为音乐和影视行业非常重要,所以单独说说。美国音乐影视产业仅出口就达到600亿美元。

  在温饱时期,人们最经常的娱乐方式是坐在电视机前,电视成为获得资讯和休闲的主要方式。现在电视还有进一步加强的倾向,电影、戏剧、音乐会、体育等等都将在电视上得到更完美的体现。但现场体验将是大势所趋。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升、电影等方向内容管制的解放,人们会更多的进入电影院、音乐会所、戏院、体育场馆现场体验其中的乐趣。

  将与电影院获得同样命运的,还有画展、博物馆、博览会等产业的发展。2005-2006年,随着“国家年”项目的开展以及博物馆的建设,北京迎来了博物馆产业的繁荣景象。这显示出人们有足够的兴趣,欣赏各类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随着博物、博览产业的发展,人们的兴趣和鉴赏力得到足够的培养,与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品市场,比如字画、古玩、收藏品等诸多文化奢侈品也会得到长足发展。

  旅游观光

  世界旅行和旅游协会的报告预期中国2006年旅游业产值将为3010亿美元,中国2005年实际旅游业产值为246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国,当前世界第一大旅游国为美国,第二大旅游国为日本,世界旅行和旅游协会主席Jean-Claude Baumgarten表示,中国有望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国。2006年旅游和旅行将直接占中国GDP的2.9%,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加在一起,将占中国GDP的13.7%。此外,今年中国的旅游和旅行业从业人数预计将达1738万人,是全国雇用人数的2.3%。旅游和旅行业的就业岗位预计将达7760万个,占总就业岗位的10.%。

  2004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9.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2005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286亿元。200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3100万人次,2006年出境旅游规模将在上年基础上增长10%。

  仅今年“五一”黄金周,中国共接待旅游者达1.46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七天假期旅游总收入为58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5.2%。

  据国外研究,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旅游会成为必需品。中国旅游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前景可观。

  网络娱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娱乐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互联网也在大众化的影响下蜕化成为一个在线娱乐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互平台。网络娱乐主要包括:

网络游戏、在线音乐、在线电影、网络电视等。

  据有关机构研究,未来五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将保持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2010年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27亿元。2005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以50.6%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超过40亿元。

  在线音乐和电影现在使用的人群庞大,2005年仅在线影视用户就达到2100万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不付费的。中国在线音乐市场刚刚起步,市场处于导入期。2003年在线影视规模大约为5000万元,2005年达到2亿元。2004年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销售额为1.31亿元,同比2003年的0.87亿元增长了50.57%。2005年市场整顿力度加大,多数在线音乐服务商在经营模式和业务构成等方面进行调整,增长率同比2004年下降了6.3个百分点,为44.27%,销售额为1.89亿。2006年以后中国在线音乐市场销售额还将进一步增长,增长率呈现不断的上升趋势。到2008年在线音乐市场将达到7.78亿元。

  尽管中国在线音乐和在线影视发展速度非常快、市场潜力非常大,但由于版权保护技术、版权本身的复杂性、产业模式和法律制度等诸多问题,造成市场当前规模非常小,与它应该有的市场规模相去甚远。

  本刊编辑部整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