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国企创新缘何屡遭滑铁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3:34 上海国资

  国企创新缘何屡遭滑铁卢

  创新能力低下正成为国企发展最为薄弱的一个短板

  《上海国资》记者 林永廷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项南出席澳大利亚的内燃机展览会时看到这样一幕: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柴油机放在台子上,底下铺着红色的地毯。参观时,机器开动起来,什么问题也没有,声音也非常柔和。而中国的柴油机,放在展厅的水泥地上,周围还要铺上木屑,那是因为漏油太多,会把地上弄脏。因此同样马力的柴油机,我们的卖价还不到对方十分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郭励弘在接受《上海国资》采访时认为,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几项技术指标仍没有改变下滑的趋势,创新能力低下正成为国企发展最为薄弱的一块短板。

  折旧率尴尬

  相对民营企业,郭励弘表示,国企创新能力低下的征兆之一就是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低。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提高折旧率是把钱留在企业的有效方式,所以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倾向于往高里提。每年的税务检查都能查出一些超额提取折旧的民营企业来(当然,有些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为了“创造”利润,同样也倾向于少提折旧)。然而在这方面,国有企业的行为模式却恰恰相反。

  郭励弘介绍:“原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平均折旧率为3%——4%。1994年会计准则修订的时候,考虑到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普遍过长,折旧率偏低,企业折旧基金较少,企业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增加等因素,财政部把国有企业的平均折旧率规定为7.2%,这是一件好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1994年之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又逐年下降,退回到3%——4%。”

  国有企业的这种“非理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国企在自主创新上的尴尬。据了解,1994年提高折旧率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国有企业限期扭亏为盈的行政性命令。按照中国的一贯做法,这个任务目标被层层分解,“包产到户”了。那些扭亏无望的企业,只能在账上作手脚了。怎么扭呢?就是少提一点折旧,这样盈利自然就出来了。

  如果说亏损企业折旧率下降问题还不大的话(毕竟亏损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而不是创新),盈利的国有企业最终也被拖下泥潭,则让人痛心不已。曾任武钢集团总会计师的程钢介绍,当年行政性扭亏为盈时,武钢是武汉市的盈利大户,然而行政命令是分条块的,武钢自己盈利还不够,还得为武汉市国企整体扭亏为盈做贡献,于是就出现了鞭打快牛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武钢每年十几亿元的折旧费也就不提了。

  目前,美、日企业的综合折旧率在13%左右,国企例行的折旧制度都要大打折扣,何况是专门投入用于研发的资金。

  郭励弘指出,在国外的语汇当中,是没有自主创新这种提法的,因为创新必然是自主的。国有企业的关键是要把企业的自主创新变成自主企业的创新。中国的国企改革虽然进行好多年了,但市场化主体地位至今仍然是国有企业的腹心之疾,并在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一环集中体现出来。

  技术引进之痛

  另外一个征兆体现在技术引进领域。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指出,很多国有企业宁可花大价钱直接引进技术,而不肯花更多的钱与方案提供商、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来取得技术。结果,横向上,多家企业重复购买同一技术;纵向上,第一轮引进之后就是第二轮引进,结果是技术费用总量并不少,却没有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也没有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

  上海的情况证实了陈清泰的说法,一方面,上海市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密集区,但与这些机构合作的多为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而与上海本地众多的国有企业却来往较少。其中缘由,一方面是由于上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较适合于中小民营企业,另一方面也和上海国有企业热衷于向外购买技术有关。长期的向外引进,不仅是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无法培养出操作大项目的能力,而且也使得国有企业自有的科研机构日渐衰弱,生存维艰。

  在上广电案例中,顾培柱也深刻认识到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在上广电与NEC的合作中,NEC充当的角色是建厂技术总代理———负责到日本采购设备、培养所需人才。联合证券电子元器件行业研究员钱钧指出,通过垄断设备采购,NEC在当中获得的利润率至少在15%以上,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结果只能是上广电冒着巨大的风险为NEC打工。

  任期制瓶颈

  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矛盾,也是制约国企创新的一个原因。因为任期的存在,国企高管出于对自身的业绩和利益的考虑,往往关注的是企业的当期效益。这样他在经营上就很可能会减少研发费用、广告费、培训费等只是在将来产生收益的费用。

  在技术创新上,这一点表现尤为明显。很多国企老总不是不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往往倾向于把长期行为简化为短期行为,用引进替代创新,让自己的行为在自己的任期内产生效益,这种情况长期累积,就造成了现在国企创新能力低下的事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