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要不要投林毅夫一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 04:24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何磊 在央视今天公布的2005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中,林毅夫作为惟一一位经济学家位列其中。他与国内其他24位企业家及社会公益人物一起,被“海选”入这个名单。与此同时,社会有关经济学家良心和责任的讨论仍在继续。
央视提供的候选人“业绩”介绍中,对林毅夫表述如下:他倡导了6年的“新农村运动”被写入“十一五”规划,林毅夫,这个有着多重身份的经济学家,成为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人物之一。上个世纪末,林毅夫提出“新农村运动”的主张,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林毅夫便指出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由此主张开展“新农村运动”。 在今天央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作为此次评选活动的评委坐在台上。“在过去26年的改革中,经济学家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很大贡献。”这是他对本报记者有关经济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回答。 在2002年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张维迎作为继吴敬琏之后的又一位经济学家当选。而在去年的“郎顾之争”中,张维迎由于对记者所说的一句话,被推到了这场有关经济学家良心问题讨论的风口浪尖上。进而,媒体报道说,一年前还振振有辞为顾雏军辩护的“主流经济学家”,却金口不再,集体失语了。 有关经济学家良心和责任问题的又一轮媒体大讨论,源自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先生的一句话: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人。“遍观当下,许多经济学家却把经济学沽以高价,喜滋滋地为利益集团代言,笑眯眯地争当学术明星,急咻咻地向体制靠拢。在这种情形下,经济学成了敲门砖,学问成了博取利益的垫脚石,这样的经济学家自然把名、利、仕统统纳入麾下,科学真知、学术本义却被弃置。”一批评者的话成为媒体对经济学家批判的“经典话语”,多次被引用。 本报上月对经济学家公众信任感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只有两位经济学家的公众信任程度超过10%。他们是郎咸平和吴敬琏。这次调查,被看作是民众对他们曾经顶礼膜拜的专家失去了信任。 也有人在为经济学家叫冤。《经济学消息报》主编高小勇曾撰文对他所熟知的经济学家樊纲、林毅夫、汪丁丁等人进行评点,“讲讲我与一些经济学家的故事,说说人们对经济科学以及经济学家可能的误解”。在有关林毅夫的评点中,他说,林毅夫若不去搞这个人人个性极强又费钱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只搞自己的研究,会在国际上更有名、更有钱。但是,他有现在稀缺的中国士大夫的情怀,让他作出了这种有牺牲性质的选择。“好人坏人都被一勺烩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教授对本报记者说,被冠以经济学家称号的人中,的确良莠不齐,但他不赞成把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归为“利益代言者”,“这会让一些真正做学问并全力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学者寒心”。在他的眼中,吴敬琏、林毅夫这些当今正影响着中国发展的经济学家,以及此前薛暮桥、杜润生、于光远、高尚全等,包括一些海外的经济学家,都对我国经济运行体制,尤其是关于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体制的设计,做了非常有益的工作。 几天前,林毅夫教授对本报记者谈起有关经济学家良心和责任的讨论时,他为媒体经常误解自己的观点而苦笑。“明明我前面说了大段‘因为穷人太穷’,可最后见诸媒体的却是‘不是因为富人太富’。”尽管如此,林毅夫还是借用了学界的一句玩笑“经济学家宁可被人误解,也不要被人漠视”。“良知、理性、道德和勇气。”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认为,经济学家首先应该是知识分子,应以天下为己任,此为良知。所谓理性,即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是有方法的,对一个政策变动会有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代表自己的感情,也不是关心一部分人,而是关心绝大多数人,不仅关心短期问题,还要关心长远。林毅夫认为,不管外界怎么评判,一个经济学家一定要有勇气把自己对一些问题基于科学分析后的结论说出来。 让他高兴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建议,最终被写入中国政府未来5年的六项重要任务之一。“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中,经济学家仍然不可或缺,”国内一位知名财经媒体主编曾对本报记者表示过她的担忧,“官员频频问计于经济学家,在现阶段是一种进步,但如果舆论把经济学家全说成利益代言人,今后哪个官员还会问计于经济学家?” 尽管争议不断,但身为经济学家的林毅夫还是被推到年度人物的台前。今天,央视国际网站已经开通公众投票,公众将与专家评委一起,共同选出12位2005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作为惟一一位经济学家入围候选名单的林毅夫能否最后当选,还拭目以待。 本报北京12月5日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