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峥嵘:解开格林斯潘的美联储长期利率之谜(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18:28 新浪财经 | ||||||||||||
利率背离现象会消失吗? 利率背离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这样的形势迟早会被扭转,关键的问题是以何种方式发生转变?美国就像一个患病的巨人,一边从亚洲国家补充血液,一边向周边“放血”,这样的状况很难长期维持。“衰退”疗法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实际上,每一次的经济衰退是治愈经济病症的很有效的办法,希望采用无痛疗法在现实社会中往往难以实现的。如果美国出现经济衰退,市场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股市和债市下跌,资本外流,美元贬值,投资减少,消费下降,进口减少,储蓄率增加。这些变化有助于缓解美国这个过度消费国家的遗留病症。 美元贬值可能缓和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美元贬值将有利于美国出口,而提高利率将放慢美国国内需求并减少进口。这意味着美国的贸易赤字将会缩小,起到抑制保护主义风险的作用。而亚洲国家在经济出现衰退时,国内的产业结构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从过分依赖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转向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与服务相关的出口。虽然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会因此而减少,但是这样的调整从长远来讲是有利的。两三年的调整对于经济转型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但这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虽然经济衰退可能会显得比较突然,但经济结构的调整仍然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GDP的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汇率等问题在短期内并不都能得以解决,有些问题甚至会延续到经济成长期中,不过最终这些问题都会得以解决,毕竟美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不是制度性的。 对美联储加息行为的质疑 讨论了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令人疑惑的背离现象后,对美联储连续的加息行为提出一定程度的质疑: 比如:过去的经济增长数据能够成为可靠的依据指引未来的方向吗?目前的通货膨胀是否会变得如八十年代初那样的可怕?是否存在一个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中性”利率?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美联储加息行为的根基存在问题。 用统计学的方法收集经济数据无可厚非,但是用线性或非线性的数学公式来推导和预测未来经济走向却存在着疑问。在经济的稳定成长期,统计学的逻辑是有效的;但是在经济的转折期和调整期,停滞和衰退的出现会比较反常,违反常规和逻辑。这是目前宏观经济学的盲区和缺陷。因此,过分依赖经济增长数据做决策是令人疑虑的。 其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通常出现在经济着陆后的恢复阶段以及成长期出现的前夕,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和八十年代的初期。当前阶段对通货膨胀的忧虑似乎过度了(此观点在本人《美元下跌何时了?》一文中有详细阐述)。恰恰更需要担忧的却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乃至未来经济的影响。 至于“中性利率”是均衡理论的产物,对此观点的辨析将涉及到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毋须在此深入论述。但至少大家能够感受到的一点是,人类从来没有能够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不逃脱阶段性的调整或者衰退。并且不平衡的市场活动和行为依然是整个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谜底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背离现象的出现,其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都存在。除了分析该现象内在的、局部的规律性之外,同时要认识到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具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原因加以解释,往往是众多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件的全部,并增加了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因此,某一现象一方面具有一定规律性和普适性,另一方面同样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经济事件重复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 同时,该现象的发生并非是突然性的,而是长期经济发展所积累下来的问题,也就是说经济现象是与经济结构长期运行的路径相关的。在分析某一现象时,历史的眼光是必不可少的。丢弃了历史的轨迹,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是缺少说服力的。 经济现象还具有非平衡的特点。例如:通常某一阶段的经济活动会从初始的不平衡状态发展成为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但最终又会演化为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极端不平衡状态实际上意味着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只有通过对原有结构的破坏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结构、新的相对平衡状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采取“向前看”的态度,在极端的状态中想通过修修补补缓和内在的矛盾是无济于事的。 利率背离之谜实际上充分反映了经济现象中的偶然性、历史相关性以及非平衡性等特点。当我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它时,就会感到它很“迷人”而不“迷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