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间从年产60吨到7000多吨,从政治酒、外交酒走向普通大众
茅台推动平民化革命四大名酒五十年(历史篇)之茅台
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记者的脑海:从1952年位列首届中国白酒四大名酒之首至今整整五十周年,茅台酒的价值有何变化?
6月30日,有幸在贵阳采访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519)董事长袁仁国之后,问题的答案变得清晰起来。
50年一挥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茅台酒厂的产量从解放初三家烧房41个窖坑年产酒60吨上升到2001年全年生产茅台酒7000多吨,销售4000余吨,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茅台酒厂被评为2001年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在整个白酒行业独享此殊荣。
一个被尊为国酒的产品,必定是品质超凡的产品,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必定是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企业。集王者与民众于一身,茅台酒在对历史继承与创新中谱写着中国白酒业的新篇。
当选名酒成就新春
解放前茅台酒是资本家和官僚争相投资的对象,成义、荣和、恒兴三家大作坊展开激烈竞争,茅台酒走向香港,销往国际市场。但时至解放前夕,在恶劣的国内经济环境下这三家作坊的无序竞争反又使自身面临厄运,茅台酒业几近倒闭。 茅台的春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自关怀下,贵州省酒类专卖局于1951年对成义酒厂进行赎买,并合并荣和与恒兴,建成国营茅台酒厂,配备专业的干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增加生产设备,原本奄奄一息的茅台酒业从此走上复苏和振兴之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茅台酒共14次获得国际金奖,并从1952年的首届中国名酒评酒会起,在五次评酒会中均无可争议地荣获冠军,成为国务院指定的招待外宾国宴专用酒,获得了国酒、政治酒、外交酒的尊位。
好戏连台五十年
从1952年评为中国白酒四大名酒,统领酱香型白酒至今的五十年,是茅台脱胎换骨的五十年。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说,茅台酒的发展体现在许多方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有长足的变化。
袁仁国称,第一个变化是产量的增长。茅台的特点之一是产销周期长达五年,增产因此也决非一朝一夕的事。茅台酒厂刚从资本家手中接手成立时,总产量不足百吨,而去年是7000吨,销量4000吨。其次是茅台的质量始终如一,生产能力增长了几十倍。第二是销售收入从从1978年的300多万元持续高速增长到去年的20多亿元。去年的税收达7亿多,从解放到现在国家对茅台的直接间接投资不到3亿元,1978年至今茅台交给国家则多达40亿元。第三是茅台酒在白酒行业第一个获得原产地保护,第一个成为绿色食品,健康功能食品,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袁仁国将茅台酒五十年来的飞跃高度概括为几个阶段。他认为,从建厂到1978年以前是茅台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是纯计划经济阶段,只埋头生产并无经营权,国酒享誉全球却连年亏损。1978年到1983年为第二阶段,1978年当年就扭亏为盈。1983年到1990年第三阶段,产能扩建到800吨。1990年至1998年为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阶段,茅台逐步拥有了产品定价权、经营权和自主调拨权,从不能调一瓶酒到自主经营发展。1998年到现在则是茅台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从1998年起各项效益每年增长4至5亿元,企业也从工厂制过渡为有限责任公司再过渡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
茅台走向张扬
袁仁国说,政治酒、外交酒的身份在过去带给了茅台国酒的尊崇地位,今天,国酒的荣耀的延续与发扬,更是消费者青睐、市场认可的结果。展望明天,面对入世带来的空前机遇,茅台人制定了“一品为主,多品开发,做好酒文章;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跳出酒天地”的积极而审慎的发展战略,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并举,缔造一个善于张扬“茅台”品牌资源优势的面向国际市场的新茅台。
本报记者柯斌贵州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