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成为国内家电企业最后一块蛋糕本报见习记者台启森/摄
□华新
我国空调业正面临着空前变局。空调器的“心脏”:压缩机今年终于首次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压缩机制造巨头们仍在频频扩产;作为世界制造基地的中国空调产业,集中度却极低。这一悖论背后的因由何在?它们能否并存?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与求解,其实昭示着中国空调产业的发展路向。
压缩机过剩已成定局
“空调也要好心脏。”作为空调器心脏的压缩机事实上一直在把握着空调市场的脉搏。毕竟,压缩机的品质决定了空调的档次,其价格更占到了成品机价的1/3。自1995年以来,压缩机一直供不应求,成为制约空调制造业的“瓶颈。而现在,作为空调器的上游产品k k压缩机出现了新动向,供求“瓶颈”正在被冲破。
据年初各压缩机厂家公布的生产目标,今年空调压缩机的产量预计达2700万到2800万台,而去年国内空调市场的销量为1400万台,加上579万台的出口,也不过2000万台。加上一些国内不能生产的特种压缩机每年还得依赖进口,进口量约在500万台。所以,即便是今年的出口量预计较去年有较大增量,过剩也已成定局。国内最大的空调器压缩机制造商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建芳说,空调压缩机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肇始于近年来行业投资规模急速扩容、生产能力成倍释放。这家占据国内市场1/4份额的行业“龙头老大”,通过与上海森林压缩机公司整合,去年的空调器压缩机产销量即率先突破500万台。几乎同时,日本松下将其在美国的工厂迁到了广东松下,预计2003年的产能将达到600万台;日本东芝在广东美芝也投入3亿元进行第一期扩产,到2005年可实现年产500万台。而韩国LG、日本三菱、三洋等一批压缩机重量级生产商亦纷纷扩产,朝着年产200万到300百万台的目标攀升。
可以对压缩机供求变局直接佐证的是,目前其市场价格大幅走低。以素来坚持利润底线的大牌压缩机上海日立为例,今年其三大品种机型的市场价格比去年平均下降了10到15个百分点。其他品牌的跌幅更在日立之上。
但就在压缩机由卖方市场让位于买方市场的格局初现之际,国内压缩机的巨头却没有因此放慢其扩产的脚步。行业“领头羊”上海日立电器正继去年50万台双转子项目投产后,今年追加投资5500万美元,推出1.5匹市场主导新机种,年底批量生产。目标到2003年的产
能达600万台,3年后的产量达到800万台。据可靠消息,上海日立还将募集8亿元资金投向8个项目,其中最大的两个项目均为压缩机。而日立的竞争对手松下、三菱、三洋等压缩机厂商也在紧锣密鼓地扩张。原因何在?行业的一位高层人士道破“天机”:从国际市场整体格局来讲,国内压缩机市场增量中的一部分来自跨国公司制造基地的向华转移。这意味着,国内市场空间受到挤压的同时,空调器和压缩机的出口空间也在进一步打开。有资料显示,全球空调压缩机的年需求量在4200万到4500万台之间,而去年我国出口的空调器已跃升至579万台,同比增幅达28%。今年1到5月份,已出口500多万台,而去年同期是320万台;保守估计,今年出口将达到700万台。显然,对于厂家而言,国际市场是锅诱人的“鲜汤”,谁都想分它一杯。上海日立总经理沈建芳说:“要想抓住这个形成中的机遇,厂家得有个超前量的准备。”质言之,即便是国内压缩机市场需求过剩,为了可预期的国际市场,必须未雨绸缪。
据悉,上海日立正在加速启动空调压缩机“全球供应商”战略,今年目标出口同比增长达五成。日本日立也表示,将不断扩大对华投资,以早日达成“全球供应商”的目标。
可以预见,一场空调压缩机的战争正由内而外打响。
“同质”竞争的孪生兄弟
跨国公司除看重在中国生产的低成本外,对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空调消费国这一巨大市场更是兴趣有加。日本的日立、三菱、大金、富士通、将军,美国的飞达斯以及夏普、伊莱克斯、美标等知名品牌的空调生产商已纷纷在上海、浙江圈地扩产。据上海日立电器的一位高层说,日本的空调企业近期还将加大向大陆转移低档空调生产的力度,直至完成全部空调生产基地的西移。这在提供机遇的同时必将加大对国内市场的争夺。
与世界空调制造中心很不相称的是,目前国内空调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进入门槛很低。海尔、格力等前十强的市场份额总和也不过60%,前三强只占40%的份额;而在冰箱业界,海尔、新飞、科龙等“四大家族”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七成份额,格兰仕、美的等微波炉三巨头更是占据了整个市场九成份额。正因产业集中度低,利润驱逐资本纷纷进入,以至百万元就能组装冰箱,目前300多家厂家在纷争市场。这导致整个空调产业陷入技术“同质化”的低级竞争。以变频空调为例,在日本,其占整个空调成品机的比例已达80%,而我国的比例不过20%。低层次竞争的结果是,做黑色家电出身的“草莽新手们”二三线品牌大跳水。在空调成品市场,刚入3月,价格战便硝烟四起;及至5月,已“烽火连天”。在国美电器城,TCL、海信、小天鹅等国产品牌1匹机售价均已跌破200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超过500元;在另一家家电大卖场永乐电器城,一些三线品牌降幅更大。
空调业会不会成为步彩电之后尘的第二个“白菜家电”?也许,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低价格是人所共盼的。但问题是,中国作为日渐形成的世界空调制造中心,如何来调处全球制造基地与自身的产业集中度矛盾?低产业集中度与“同质化”低价竞争往往互为因果,而低附加值又必然是“同质”竞争的孪生兄弟。初级加工品的低成本当然是制造基地的“蓄水池”,但长此以往,中国只能是永远地为人加工生产,赚些辛苦费,而空调产业难有质的提升与发展。
利用价格杠杆存强汰弱
世界制造基地的机遇与压力、改变低产业集中度的需求,在今夏早到的洪灾放大库存、产能与空调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中日益凸现了。空调行业必须寻求变局。
与往年相比,今年空调市场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压力之一来自库存。2001年,中国空调业产销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产量与国内外市场销量均首次突破2000万台大关,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库存的比例也在大增。业内人士指出,空调是个季节性很强的产品,就传统的生产模式而言,在淡季有一定的储备是必需的,但若在夏季仍不能出库,则储备便成了压力。据调查,去年八九月份旺季已过时,全国空调的存量仍在450万台到500万台之间。到冬季时虽有减少,但至今年5月份,库存又回升到500万台。这大约相当于去年空调市场实际需求量的1/4。
对于空调厂商而言,从表象上看,“降价还是不降,已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而更深的意义是,利用价格整肃市场,尽早在变动中存强汰弱,提高产业集中度更有利于整个空调产业的健康发展。事实上,压缩机今年首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也使得空调的降价有了物质基础和更大的空间。毕竟,压缩机价格占到空调机成本的1/3。
业内人士指出,一线品牌机再不能如从前顽固坚持利润底线,“不趟价格洪水”。只有一线品牌大幅降价,“逼一大批小规模的二三线品牌企业出局,不让其冬眠”,否则将坐失时机,放任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泛滥,最终损失的还是一线品牌。(19E1)
热力推荐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