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8月25日,由《中国基金报》社主办的“2016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暨英华榜颁奖盛典”于2016年8月25日在深圳举行。圆桌讨论由深圳望正资产公司合伙人王鹏辉主持,讨论嘉宾有广东惠正投资公司董事长江作良、上海博道投资公司高级合伙人、董事长莫泰山、上海信璞投资公司合伙人归江、深圳市翼虎投资公司董事长余定恒、北京神农投资公司总经理陈宇以及上海世诚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家琳。七位都是当今私募界大牛人。
陈家琳表示,市场只要不大跌就有机会,高股息高分红策略、银行股与国企改革的预期差博弈、次新股都有机会。他表示近期对国企改革主题关注比较高。以下为他的论坛实录:
A股从配置角度来讲价值慢慢体现出来,我们其实也这样认为。举个例子,我们上个月写季度策略报告的时候,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我们的出发点是汇率,对汇率还是比较谨慎,人民币经过2015年的趋势性升值之后,接下来一段时间今后不排除进入趋势性弱势的阶段,也是因为前期不断的升值导致了它的贬值的压力,包括货币超发。简单来看,从购买力平价角度、直观的感受来看,人民币还是有向下的压力。
这个观点,我相信越来越多人会形成这个共识。但是问题的另一端是什么?整个监管部门对资本的跨境流动是高度关心的。可能对小部分的高净值投资人来讲,他用一些办法,弄一点钱到境外到离岸做一些投资布局。但是对中国十几万亿、二十几万亿这么大的池子,这个里面绝大部分多钱还是出不去,还是要在黄金、有色、固定资产、房地产,权益还分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配置,这几个大类资产梳理下来,二级市场还是选择之一,这是我们自上而下的观点。
微观层面,我们觉得一个是高收益、高分红的策略,刚才归江总也讲到了。在A股市场我们也做过一些回溯的分析,稳定性并没有那么强。但是如果看未来,我相信这样的风格在未来会获得更多认同。这里面有增量资金质量的原因,在未来如果看增量的资金或者投资者结构在边际上的变化,更多是来自中长期的机构投资者。
去年股灾之前一下进来四五万亿杠杆资金,看上去钱很多,但是钱的质量很低,因为既然加了杠杆,实际上它们能够待在市场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看资金的质量不单单是看体量,同时要看能待多长时间。未来增量资金里面高质量的资金,包括养老金、年金、社保,包括海外的机构资金,这一块在未来增量里面占的比例会不小,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策略在未来还是有一个持续,而不只是短期的一个现象。
第二个方向,我们对整个A股市场基本的判断,特别是近期,它还是一个博弈的市场,很难真正回到一个成长的市场,成长就需要一个大的宏观基础,其实这一块权威人士已经定调了,相当长时间会是L型,我们现在还担心这个L会不会下一个台阶。我们且认为这个L不会下台阶,但如果市场出现大的往上机会,这个可能性也比较小。
回到博弈的特征,其实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你去找一些机构比较低配的行业或者板块。我们在这个报告里面举两个例子,一个行业就是银行。大家知道,银行对坏账、资产质量确实有很多担忧。但是我们觉得,一方面从股价角度来说更多反映预期或者预期的变化。第二是博弈,银行是权重最大的行业,但是反过来也是机构低配最厉害的行业,权重大概是15%-17%,但是机构持股只有2%左右。
2012年底、2014年年底对银行也有担心,最后银行还是有一个行情。今年我不知道,不可能出现2012年、2014年底这种爆发性的行情,但是至少还是会体现相对收益。
我们在博弈另外一个方向是板块或者主题性的,就是国资国企改革。最近几个星期市场热度不断升温,包括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包括央企,两个月前的关注不是像今天这么火,回过头去看,在两年多前这一轮牛市的时候,本质上就是从改革牛起步的,2014年二季度三季度开始,就是对新政府改革预期和憧憬。但是大家慢慢发现,总是低于预期,落地速度比较慢一些。其实在资本市场体现出来的,是对改革的溢价溢价不断下降,甚至估值里面已经没有改革的溢价,所以从博弈角度来说这个机会更大。
第三个我们认为市场里面次新股还是会有它的机会,次新股是非常特别的类别,只要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制度没有任何根本性变化,而且我认为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次新股作为一个特殊性的群体,有特殊性的价值所在。但是它的本质就是暴涨、暴跌,不适合个人投资者去投资,但是如果真的把握它的特点,真正把风险控制好,我认为这里面还是会有机会。这就是我大致的观点。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徐巧 SF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