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CA 催熟离岸财富市场

2015年06月24日 15:47  《财富管理》  收藏本文     

票选好银行:由新浪网主办的“2015银行业发展论坛”定于7月9日在京举行。作为年度盛会的重头戏,“第三届银行综合评选”正火热进行中,欢迎投票![参会报名]

  文/刘有辉

  【导语】对于中国离岸财富管理市场而言,FATCA 正在推助以离岸信托为核心的家族财富治理架构的日渐成熟。

  【正文】

  “外国账户税收遵从法”(简称FATCA)的出现对于全球财富管理市场貌似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很多传统离岸属地的服务商抱怨失去了原来欧洲与北美的优质客户;但从中国的角度看, FATCA正在成为推助以离岸信托为核心的家族财富治理架构的日渐成熟。

  FATCA网罗无处不在

  2009年2月瑞银向美国司法部的“投降”,是离岸金融世界一个标志性事件。瑞银向美国司法部提供了大量美国客户名单并认可巨额的罚款,这不仅意味着银行保密法的失效,更向全世界证明了FATCA是具有全球执行力的法案,而绝不是纸老虎一枚。

  全球征税的国家很多,但只有美国会有类似FATCA的法案推出,并能够在海外真正有地效实施。首先,美国的强势当然和其全球铸币权息息相关, 因为无论如何,金融机构都少不了美元业务,如果不配合,不仅意味着该机构的美国分支要被关闭,也意味着这个机构任何与美元有关的业务也将失灵;其次,也更加重要的是,美国通过政府间的框架协议(简称IGA)织就了一张大网,凡是承认FATCA的国家(除了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外都已经承认)的金融机构都需要在美国财政部领取一个ID,任何与美国税务居民有关的信息, 都需要直接或间接报告给美国政府,这样一来,美国税务局就成了“宇宙税务总局”。

  据笔者调查,截至2015年5月19日, 美国国税局(IRS)网站上登记的海外金融机构(FFI)有65535家,当然包括了中、农、工、建以及其他主要中国金融机构的名字。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如果你是一个拥有美国绿卡的人, 去“四大行”开户,就可能需要填写一张美国税务局的表格了。

  当然这张网不仅仅有“终止美元结算”作为杀手锏的恐怖工具以及IGA结成的全球网点(包括中国),更有告密者的奖励措施和在当地设立富于执行力的特务机构,比如IRS在北京就有一个办事处,据说人手还不少。

  美国的投资移民者中,有八成是中国人,而这些移民者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的高净值人群,他们对FATCA都有耳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移民美国的税务压力,因为FATCA是一张全球大网,没有人可以幸免。

  瑞银事件之后的欧洲已经哀鸿遍野,因为陆续有银行或被罚款,或自主关闭,剩下的也必定谨小慎微。虽然美国客户表面不在禁止之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你是美国税务居民,那么肯定不在受欢迎的行列之中。尤其是已经有美国永久居留权(PR)或在申请中的中国的高净值客户,鉴于以上情形,需要开始对欧洲账户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香港是中国客户离岸资产的大本营,近两年来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银行开始驱赶部分离岸客户,而且多数情况下银行不会告诉客户他们必须关闭账户的原因,尤其是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大型国际商业银行,在开户时和欧洲一样,虽然没有明确拒绝美国客户,但苛刻的条件可能令人望而却步。在其他的离岸金融中心,可能与瑞士、香港、新加坡相似,对全球征税国家的客户,尤其是美国客户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

  在中国内地,先是“税务信息交换协定”(TIEA),现在是FATCA,都给持有美国绿卡的中国人的“美国梦”抹上了一笔不协调的色彩。很显然,中国和美国虽然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 但在反腐和逃税的追讨方面,显然有明确的共同利益。

  银行保密法已经死亡,传统的离岸公司都将被看透(税务机关将其视为不存在),FATCA的网罗无处不在,对于刚成为或准备成为美国税务居民的中国人来说,到底哪里才是财富的安全港呢?是否还有一个免税天堂呢?

  若即若离的中国人

  如果现金存在美国、日本或欧洲的账户里,利息聊胜于无,就算购买一些证券类投资组合,年收益率也是差强人意, 而在中国,就算投资一些风险不高的产品,获得10%的年收益也不是难事,所以去了美国的朋友们,他们腰包中的多数现金还是在中国拼杀,迟迟不愿意离开祖国。多数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第一动力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而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却仍然在中国国内,对积极融入美国当地社会兴趣不大,尤其是在中国已经“做得很大”的人。

  在做EB5之类的投资移民前,很多人缺乏纳税的基本常识,因为中国的纳税是被动的,而美国是主动的。当要拿到身份的那一刻才开始研究的人,会突然发现自己在中国的产业如果按照美国的税法来衡量,已经变成沉重的负担。当然还有很大一批人在国内有几套房子, 在北上广深等地,其不动产如果换成美元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如果全盘申报,再考虑以后的增值以及遗产税之类的问题,恐怕会有些措手不及。

  无论是现金还是股权、房产,移民美国的人留在中国的比例是巨大的,而已经申报的比例则少之又少。那如何跟美国税务局交代呢?一般的中产阶层对老家那两套房子当作不存在,从未向IRS提及,笔者最常听说的就是“没事, 没人管”,但自我安慰的背后,还是不难体会内心深处的一丝焦虑。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的“公开的秘密”,就是移民美国的人多数还保留着自己的中国身份证和户口本。既然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那也意味着这些不存在的中国公民名下有大量现金资产、股权以及房产。虽然曝光案例不多,一旦公安局强制注销已经移民的中国身份,那么所持有的中国资产就会变成问题资产,期间很多法律问题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

  既然自己的名字,可能存在诸多风险和不便,很多中国人采取的方式就是用亲戚的名字,甚至自己中国员工的名字,一旦被揭穿,那绝非小问题。

  另外一个令留在中国的美国税务居民放心不下的,就是在他们离岸账户中存有大量现金,而这正是FATCA所追查的重点,更加糟糕的是,很多人已经错过最佳申报时间。

  总之,来自中国大陆的美国税务居民,对自己的全球资产一直采取掩耳盗铃的策略来应对美国税务局,而FATCA的到来,更是加深了此类人群的彷徨与困惑。

  代持的悬剑

  在所有的办法中,代持貌似是最高明,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尤其是在FATCA高压之下,很多原来用自己名字的事情很自然就转成了代持。诸如让自己年迈的岳父岳母做中国公司的股东或持有在新加坡的房产,抑或让移民德国的表妹做自己中国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或让自己的合伙人代持某上市公司的股份,或让自己的“朋友”代持几栋深圳的别墅,诸如此类。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代持可能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譬如,年迈的代理人一旦过世或丧失行为能力,按照法律受益人可能还是委托人本人,原来要摆脱的税务压力又重新回来,而且财产继承的成本变得非常高昂;如果代持者与委托人的关系不在默认的继承顺序当中,问题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同时资产代持人默认的继承人可能会声称,自己才是财富的真正继承人,并付诸法律。中国法庭对此类代持的认定程度则非常低,多数情况下会把资产判给代持人的子女。

  由于各方面原因,委托人与代持人之间通常没有特别明确的代持协议,即使有也不一定由专业律师起草,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现行法律下,这些代持即使是专业起草,也不会按照衡平法下面的原则被认定为一个信托(法院根本没有这样先例),所以这些代持更像一个口头承诺,完全依赖家族内部关系来维系,一旦维持原有关系的要素发生改变,委托人的资产极有可能受到威胁。

  一般情况下,代理人多数都是中国公民,但也有一类情况,就是美国身份的人会自做聪明地把资产放在移民到另外一个高税区亲戚的名下,比如德国,其实是给代理人带来很高的税务风险,一旦代理人完全取得了第三国身份,其中国身份就已经失效,问题将会回到原点。

  觉醒的时刻

  离岸银行和离岸公司并非没有私密性,但在FATCA高压之下,对于即将取得美国身份的华人来说都将成为泡影; 而代持又是如此不专业,面临高风险, 难道真的要把自己辛苦打拼下的江山都献给美国吗?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思路。笔者近年来观察到,很多人已经决定放弃自己辛苦申请的EB5移民,放弃成为美国公民或永居机会。另外一些人可能会去申请成为一个许可双重国籍的地方,比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同时再为自己和家人投资另外一个公民身份,比如尼维斯或多米尼克,自己的国际资产放在尼维斯的身份之下。但“美国梦”是很多人的追求,真正放弃美国绿卡和国籍的比例肯定不高,而在代持的种种纠结之中,中国的高净值家族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岸信托。

  笔者在与客户讲解离岸信托功用时,很多人都拍案叫绝,说这样好的工具为什么早不知道呢?我的那个代持不就是没有法律保障的信托雏形吗?可以说,FATCA将人们逼入代持的灰色地带,而代持训练了客户的信托思维,尤其是代持受害者在代持中预演了信托的要素。当然离岸信托还有更多继承与保全方面的优势,根本不是简单的代持所能媲美的。

  信托在英国的盛行与今天能被中国富裕客户所接受,其实有历史暗合因素。当时英国教会不允许拥有土地,于是有机构为教会代持,只是原来的法院不支持信托,所以受益人就诉之于衡平法庭;在今天,移民美国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无法用自己的名义拥有巨额财富且不缴纳高额的税赋,于是他们将财富放在信托之中,同时海外信托依托的是离岸中心的法庭,而且法庭拥有丰富的经验支持信托。

  虽然离岸信托并不意味着10 0%免税,但在很多情况下,至少可以提供一个有效、合法的税务递延机会,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这种递延可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试想,当人民币成为硬通货的时候,美国的霸气不再,可能FATCA被废除,美国开始疯狂吸纳海外投资,说不定还提供“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政策”呢!我们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

  作者系信托与遗产从业者协会会员执行董事

  本文发表在《财富管理》杂志2015年6月刊上,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微信号:wealth财富管理。

文章关键词: 财富投资资产高净值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千亿彩票收入仅400亿用于社会福利
  • 体育重磅!曼联3000万+德赫亚求购拉莫斯
  • 娱乐蔡康永厮守同性男友21年:下辈子还在一起
  • 财经发改委助力稳增长:允许企业债借新还旧
  • 科技电子垃圾掘金:1吨线路板含80克黄金
  • 博客乔志峰:质疑南京惨烈车祸只关乎真相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考生最青睐大学排名 富豪校友榜 分数线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董少鹏:改革牛与盲目看多不是一回事
  • 叶檀:中美妥协是进入自贸时代的钥匙
  • 凯恩斯:刘妹威不懂投资 乐视网低估
  • 郎咸平:用股市稳增长让经济更不稳
  • 徐斌:监管层不会逆牛市周期放大招
  • 朱大鸣: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危机的真相
  • 邱林:日本人唱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 刘姝威:乐视网烧钱讲故事模式难继续
  • 宋清辉:2015年A股不会形成泡沫
  • 叶檀:股票融资关上后门大开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