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个人合作建房”风起云涌,北京、上海甚至先后启动了建房的程序。然而半年过去了,合作建房的倡导者却有了不同的归宿,有的地方被主管部门喊停后,销声匿迹了;有的却选择与地产巨头合作,拿传媒的话来说是被“招安”了。(本刊2005年第3期曾经做过专题报道。)但是,“个人合作建房”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热,今年以来,广州的一群年轻人也在此时炸响了自建理想“猫窝”的声音,其中,魏琨是领头人。
文/本刊记者 吴昕
魏琨是何许人物,想必许多房地产业内人士已经不再陌生。在房地产从业13年的魏琨,曾在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去年4月,魏琨与太太通过某网站认识了5对情侣。这12个男女志同道合,合租广州龙洞森林公园附近一栋小楼,过着“群居”的生活。
虽然居住的硬件不是非常好,但是这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于是,他们萌发了十几人小范围集资建房的构想,后来受北京合作建房的启示,魏琨决定召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共同建设理想的家园。初步设想是,在非营利原则下共同出资购地,共同组建运作机构,采用网络监督的方式,通过招标完成设计、施工、审计等与盖楼相关的各项工作,建一高智能化的住宅楼或小区,每套间是120平方米左右住宅,造价大约30多万元到50万元,每户包含一个免费车位;如在近郊新广从、番禺等总造价在30多万元,如在市中心区将会达到50万元左右。
在合作建房上,魏琨是后到者,也是颇受质疑者。魏琨因而也有话要说。本刊记者拨通了魏琨的电话,和他一起了站在理财角度上探讨了个人合作建房的话题。
“房地产商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私人理财:个人合作建房的会员人数和素质是合作建房的一个先驱条件,人数和可以提供的资金是个很关键的因素。
魏琨:刚开始发动“个人合作建房”的时候,我估计在200-300人左右,刚好前两天我们做了个统计,现在注册的会员大概在550人左右,呼应者大都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学历很高,还有几个博士与博士后;不少人是二次置业,在购房时或与房地产公司发生纠纷,或跟物业公司闹过矛盾,有过不愉快的经历;约有近20%的呼应者为房地产行业及建筑、设计行业人士。
我想,合资建房的人数已经够了。我们有个调查,就是关于“你前期能出多少成本合作建房”,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在15-20万,也有一些人选择了25万以上的。
私人理财:不少人选择个人合作建房希望能够达到物业管理自主的目的。但这也可以通过“团购”来达成,我们知道,“团购”投资者面对的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房,可省却中间许多环节,避免许多麻烦。
魏琨:在房产界从事了这么多年,我明白能给消费者团购的楼盘一般不是设计方面有问题就是其它方面有硬伤。再者,团购的物业管理权不交给我们,这样来说,和我们合作建房的目的相差甚远。现在,我已经从房地产公司辞职了,我专心搞我的合作建房,我相信我能成功,我能实现我的目的。我的格言便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幸;得失不计,游戏人生。我在努力着,我不后悔。
私人理财:由于个人合作建房不同于发展商成规模大面积开发项目,没法做到规模效应,那你是怎么看待的呢?如何降低成本?你所说的降低成本是怎么计算的?
魏琨:和开发商相比,我们是很有优势的,优势表现在成本可以节约20%-40%。因为我们合作建房是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这样我们就不需要作后期宣传,在广告、销售等方面节约了不少资金。
说到这个规模效应,理论上我们同样也可以和开发商一样享受得到大量购买建材时的优惠。像开发商,在开发楼盘的时候肯定是分几个合同的,我们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这样算来,我们跟建材商之类探讨的时候也同样可以达到规模效应,从而节约建材成本。我在房地产公司里做过,这点我很清楚,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
我们的楼盘炒房价值不大,也不会造成炒房热
私人理财:如何将几百个人的上亿资金组织起来并保证它的透明和有效运行?个人合资建房,你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实操阶段了吗?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