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单纯求大蕴含风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 08:3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中资保险企业出现了追求"市场占有率"、"业务规模"的迹象,北京大学保险系主任孙祁祥教授提出,"有质量的增长"才能保证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消息 明年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中资保险企业应如何应对新的变化?记者就此专访了北京大学保险系主任孙祁祥教授。
"数量扩张"并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孙祁祥表示,中国保险业开放过程中的可控性,避免了外资对国内市场带来过多的冲击,为中资保险公司利用开放机遇、尽快发展壮大自己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在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她说,首先是重"数量扩张",轻视市场细分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面对强大的外资竞争对手,中资公司的相对优势在于其覆盖广、数量多的经营网点、大规模的营销队伍、前期累积的保单资源和客户资源以及熟悉国内市场等诸多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并不能为中资企业提供进入不同市场的潜力,不能为客户创造巨大的消费者价值,也并非竞争对手所难以模仿和复制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构成中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对外开放以来,中资企业却大多是在短暂的保护期内,依赖这些简单、短期的竞争优势,在其已有的、雷同的营销渠道和最易触及的客户及险种上进行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各公司险种结构严重趋同,容易被占领的主要市场中竞争激烈;同时,市场细分不足,很多保险需求又得不到满足。 她特别指出,"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整个行业在"品尝"了"高速增长"这杯美酒的同时,也不断为其所带来的困扰。"所幸"的是,由于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处在刚刚发展的时期,大规模"给付"的时期还没有到来,因此,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没有严重到发生危机的地步。但这必须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的话,就会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长远发展必须依靠自身创新能力提高 孙祁祥指出,中资保险企业目前还存在着重"输血",轻"造血"的状况。她认为,中资保险企业可以通过经验和技术的学习与模仿、对发达市场先进制度、政策和经验的借鉴等途径,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单纯地重视"输血",其结果必然是中资企业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与其外资竞争对手总是存在一个无法逾越的技术差距。中资企业的长远发展必然要依靠其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这一点却往往为中资保险企业所轻视。 她说,中资保险公司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可以迅速扩大业务规模的产品销售和设计等方面,因此,在这些方面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速度和力度都相当高;相反,中资公司在对其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服务方面却着力不足。 孙祁祥表示,对中资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先期模仿而培育起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企业。 坚持可持续发展,谨防出现新一轮"业务扩张" 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已成大势,如何在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同时,避免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已经成为一个首要的课题。孙祁祥表示,中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开放,必须要认真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她具体阐述: 一是识别和应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滥用市场影响力、防止其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的并购行为,以及由此对我国经济秩序和经济安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二是正确引导外资进入经营区域。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外资公司会将业务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相对健全、人均收入较高、"簇群效应"明显的东部地区。因此,如何合理、正确地引导外资进入中西部市场,以缓解区域不平衡的状态,是管理层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三是抵御开放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引入外资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但是开放也会带来风险。而抵御开放所引致的风险,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提升中资保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谨防"数量扩张型"发展模式重现。 她认为,"入世"之后,随着监管部门对风险控制问题的重视以及偿付能力监管被推向前台,各家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也都在逐渐转轨,并开始注重"有质量的增长"这个问题。但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担心中资企业会对"市场占有率"、"业务规模"等指标愈加敏感,于是,又开始一轮新的"业务扩张"比赛。 孙祁祥指出,整个保险业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的:即企业创新能力很强、险种结构合理、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保费增长的同时,伴随有利润的同步增长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如果要达到以上目标会降低一些增长速度的话,这是值得追求的,因为它能保证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