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通过深度研究保险公司数据,重磅推出“2017保险先锋榜”以及八项大奖,旨在发现踏准行业主脉络、不断给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以及积极回馈社会的优质保险公司。最终,28家保险公司脱颖而出,摘得荣誉

  ■ 保险市场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格局。今年前三季度,总保费超过千亿元的人身险公司有9家,其中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保费规模增长超过20%;财险保费收入过百亿的包括: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等10家公司

  ■ 友邦保险(港股01299)、国华(港股00370)人寿、合众人寿等13家人身险公司净利润增幅翻番;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大地财险、中华联合5家公司的盈利占据全部财险公司的九成

  ■ 9家保险公司获得保监会服务评价AA级,包括: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德华安顾人寿、人保财险、平安财险等

  对保险公司来说,即将过去的2017年,堪称疾风骤雨的一年,这样的年景更需要保险公司练好内功,夯实基础。

  自2017年5月11日保监会颁布“134号”文以来,要求保险公司停售各种快返产品和万能附加险等理财险,由于监管力度不断升级。政策对中短期存续产品的限制无疑对保费规模产生了较大冲击,甚至导致行业格局重新洗牌。但是从长远来看,监管有助于保险回归保障的功能,有助于整个行业溯本清源。

  在行业监管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那些坚持保障本质,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优质保险公司更有生存能力,而这恰恰是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支柱。

  为全方位、多角度回眸中国保险公司2017年的卓越表现,《投资者报》重磅推出“2017保险先锋榜”,此次评选希望发现顺应潮流、踏准行业主脉络的保险公司;发现不断给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保险公司;发现以“用户至上”为服务理念、提供贴心理赔服务的保险公司;发现洞察时代机遇、积极回馈社会的保险公司。

  那么,在今年的评选中,究竟哪些保险公司会脱颖而出?《投资者报》编辑部根据公开数据和公司提供的资料进行深度研究和认真筛选,推出了八项大奖,分别是寿险品牌先锋奖、财险品牌先锋奖、健康险品牌先锋奖、寿险成长先锋奖、财险成长先锋奖、互联网保险创新先锋奖、保险客户服务先锋奖和保险公益先锋奖,共有28家保险公司获得荣誉。

  保险市场强者恒强

  尽管保监会对于中短期理财险的快速膨胀状况踩了急刹车,但整个保险行业并未出现下滑,市场仍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保监会披露的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整个保险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32.18%,其中产险和寿险分别同比增长7.78%和36.95%。保险资产总量为14.6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38%。

  在整体增长背后,保险市场出现了强者恒强的趋势,前几年中小保险公司靠着理财险进行弯道超车的时间窗口已经被关闭。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前三季度,总保费超过千亿元的人身险公司有9家,分别为中国人寿(港股02628)、平安人寿、安邦人寿、太保人寿、华夏人寿、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富德生命人寿以及太平人寿,保费规模为5158亿元、3761亿元、2001亿元、1647亿元、1496亿元、1411亿元、1075亿元、1057亿元以及1016亿元。其中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四家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均超过20%,持续保持强者优势。

  然而在天平的另一端,31家人身险公司保费却同比下滑,9家公司保费下滑超过五成,包括中法人寿、中华人寿、华汇人寿等。

  我们发现,上述保费大幅滑坡的公司主要是投资驱动型保险公司,由于中短期理财险被限制,保费出现断崖式下跌。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整个人身险市场万能险仅占18.37%,同比下降18.48个百分点。

  当下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已经转移到产品设计以及渠道拓展的能力,此前大型保险公司就以强大的个险渠道见长,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型保险公司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些保险公司依托个险渠道代理人数量和产能双提升,实现了保费收入和新业务价值的高速增长,拉动公司内含价值提升,牢牢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而曾经一度增长迅猛的理财险公司,主要是依靠银行、邮政的代理,保障类产品并不是标准化产品,显然已不太适合在银邮渠道大规模销售。保监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个人代理业务成为第一大渠道,占人身险公司业务总量的48.61%,同比上升;银邮代理业务占比42.77%,同比下降,个险渠道取代银邮渠道,成为决胜主战场。

  财险市场与人身险呈现的马太效应一样,前三季度保费收入过百亿的公司有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阳光财险、太平保险、出口信用以及天安(港股00028)财险等10家公司。前两名人保股份和平安财险的市场规模占比达53.6%,前10家加起来市场份额接近七成。

  在规模前10名公司中,超过市场平均增速的公司有平安财险、大地保险、阳光财险、太平财险、中国信保5家公司,不言而喻“大象”也能翩翩起舞。

  盈利能力分化严重

  《投资者报》纳入统计范围的69家人身险公司,前三季度盈利共计868亿元,40家公司盈利,盈利向好的公司居多。从盈利排行榜可以看出,前三季度盈利最多的公司依次是平安寿险、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以及新华保险(港股01336),分别高达357亿元、260亿元、72亿元、66亿元以及49亿元。

  影响保险公司盈利的除了保费收入外,投资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今年以来,A股呈现结构性牛市,大盘股表现不俗,中小盘股则跌幅惨烈。所以对于保险机构来说,其投资成绩也是两极分化,反映到利润上同样如此。

  前三季度,人身险净利润增幅翻番的公司有13家,包括友邦保险、国华人寿、合众人寿、汇丰人寿、恒大人寿、农银人寿、人保寿险、中邮人寿、中美联泰、人保健康、泰康养老、君龙人寿以及中国人寿。

  从数据统计上看,友邦保险(中国)是最大的惊喜,前三季度净利润高达15亿元,盈利跻身行业前10,同比增幅高达17倍。不过,这主要是去年基数过低造成的。去年友邦中国的净利润只有3.5亿元,同比骤降了九成,当时净利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投资收益下滑。

  国华人寿净利润也增长8.7倍达17.37亿元。恒大人寿更是扭亏为盈,今年前三季度盈利高达13.15亿元。中邮人寿前三季度净利润达4.69亿元,同比增长132%。阳光保险2017年表现也比较亮眼,今年前三季度总保费收入达488.85亿元,同比增长7.82%。近年来,阳光保险一直遵循着保险姓保,保险要回归保障的本源的理念经营业务,特别是在保障型产品方面,阳光保险开发了“i保终身重疾险”等多款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今年前三季度,阳光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9.73%达423.81亿元,公司盈利12.28亿元,排名行业第12位。

  在将盈利排名居前列和保费规模前列的公司对照时,《投资者报》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两者并非一一对应。譬如今年保费首次跻身前五的华夏人寿,保费近1500亿元,实力不可谓不强,不过净利润有4.97亿元,排名15位,同比下滑64%。而新华保险的情况正好相反。这几年,新华保险一直在进行保费结构调整,回归保障类产品,总保费规模略微下滑,但是其盈利能力仍不含糊,前三季度盈利48.95亿元,同比增长11.55%,盈利排名仍然居于行业前列。

  财产险公司盈利方面呈现同样的趋势。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的盈利超过百亿元,分别为177亿元、111亿元,太保财险、大地财险以及中华联合盈利也超过了10亿元,这5家公司的盈利占据全部财险公司盈利的九成。其他70多家财险公司只能分食一成的利润。

  有两家新成立的互联网财险公司——众安财险和泰康在线值得关注,它们以保险科技创新满足客户需求,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认可。

  9家公司服务领先

  企业的价值源于客户,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这是企业基本的商业逻辑。对于保险来说,保险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此前评价这一块内容,都是感性的评判。今年11月24日保监会首次推出服务评级的量化指标:2017年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结果。

  据介绍,该评价体系按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为A、B、C、D四大类,重点围绕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销售、理赔、咨询、维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按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分别设定电话呼入人工接通率、理赔获赔率、投诉率等8类定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重要服务创新和重大负面事件分别进行加减分。

  在参评的59家人身险公司中,获得A类评级的有11家,占比18.64%;B类35家,占比59.32%;C类12家,占比20.34%;D类1家,占比1.69%。在参评的58家财产险公司中,获得A类评级的有10家,占比17.24%;B类38家,占比65.52%;C类10家,占比17.24%。

  其中,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德华安顾人寿、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安盛天平财险、锦泰财险等9家获得AA评级,属于保监会服务评价的最高等级。

  记者注意到,为了提高服务水平,积极上进的公司一直在努力改进服务质量,譬如平安财险、光大永明、安邦人寿、天安人寿,今年推出了系列服务举措,令用户的服务体验大幅提高,它们也因此获得了《投资者报》2017“保险客户服务先锋奖”的殊荣。

  另外,在满足客户服务方面,保险行业正在加快科技的投入和研发,提升用户体验。如今,保险业正进一步对接场景化、规模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纷纷布局以人工智能、云平台和区块链为主的产品,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各个环节都逐渐实现智能化。

  整体经营风险可控

  在保监会大刀阔斧的整治下,当前保险行业整体发展健康。保监会数据显示,三季度末,纳入审议的167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3%,比上季度末下降1.7个百分点;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1%,比上季度末下降0.7个百分点,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合规。

  记者注意到,今年10月20日,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偿付能力达标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指标:第一,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第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第三,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级。

  从现有数据看,按照新规,只有少数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包括新光海航、中法人寿、诚泰财险、浙商财险等。

  中法人寿在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公司2017年4月下旬陷入流动性枯竭,三季度末偿付能力为-2776.16%。为应对流动性危机,公司努力协调股东借款,已采取管理层降薪,削减非必要支出等多项应急措施暂缓风险暴露。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公司已向股东借款1.05亿元,日常运营均靠股东借款维持。

  新光海航人寿在三季度末的偿付能力为-428.43%,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针对现阶段偿付能力状况,公司管理层已多次向监管机关进行汇报,并采取了再保险安排、投资管控及费用管控等措施来缓解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在财产险中,诚泰财险的风险综合评分为C级。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云南,是由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云南冶金集团、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昆明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工业投资控股集团、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机场集团7家大型国企出资组建而成。

  而浙商财险15亿元增资到位后,三季度偿付能力有明显提升,核心偿付能力从45%提升至268%,综合偿付能力从91%提升至328%。但由于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是最近一期的风险评级,暂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保险业已经以超过20%的增速高速发展了30多年。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持续高速发展,绚烂终将回归平淡。很显然,中国的保险体系高速运转的时间已经很长,适时调整、内省很有必要。

  透过数据我们注意到,少数保险公司发展模式激进,资产与负债严重错配,存在较大流动性风险隐患;部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一些保险机构盲目跨领域跨市场并购,个别保险资管产品多层嵌套,极易产生风险交叉传递。

  今年保监会显然加大了对各家公司的监管强度,出具了一系列监管函。随着监管力量的加强,整个保险行业有望逐步健全运营机制,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引导保险资金脱虚向实,以支持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