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玉米市场回顾与2010年展望
一、全年行情简介及特点
2009年大连玉米指数开盘价1569,最高价1847 (2009年12月29日) ,最低价 1538(2009年1月8号),收盘价1843,全年呈稳步上扬态势,年终以次高价收盘。
总体特征:2009年全年行情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最大,受宏观经济影响次之。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指定交割仓库共有16家,全部位于东北产区,在黄淮海产区和南方销区没有指定仓库。因而,运力和天气对大连玉米的价格影响也较大。2009年大连玉米期货的月度成交量与前两年相比较为平稳,只在8月份略有放量,但对比前两年,也是小巫见大巫。成交量比2007、2008年有明显减少。主要因为2008/09年度玉米的托市收购量大密集度高,主力资金不敢贸然入驻。(见图1)
CBOT玉米和大连玉米在2009年有两点重大的相同,即2008年12月5日见局部低点,2009年9月8日后,均处于涨势。显示国内外期货市场的联动性增强。
图1:大连玉米近三年成交量对比图
二、2009年玉米期货行情回顾
纵观2009年大连玉米期货指数日K线图,我们可将其走势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图2: DCE玉米指数三浪式上涨
第一阶段:托市收购刺激玉米期货指数快速上涨(年初—3月20日)
这一阶段从2008的12月5日创出最低的1452上涨到2009年3月20日的1712,上涨了260,上涨幅度较大。历时105天左右。
2008年11月底前, 国家在东北已经推出了两批托市收购计划,但是,金融危机加剧、产量创下新高以及下游需求不旺等多重利空,因而,期货价格持续下滑,玉米指数于2008年12月5日创下了1452元/吨的近两年最低位。 12月24日国家又推出了第三批临储收购计划,收购量高达2000万吨。2009年2月19日再次亮出“大手笔”,启动总量为1000万吨的第四批玉米临储收购。至此,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2月,国家共推出四批临储收购计划,总量高达4000万吨。
此次收购面向的是东北四省区,而这4个地区2008年的玉米总产量为6000万吨左右,即政府掌控了这些主产区市场上近70%的玉米。于是主产区的玉米价格迅速攀升,进而带动华北地区和广东等地玉米价格不断上扬。
进入3月份之后,随着收购进度的推进和市场粮源的减少,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加速,达到了阶段性高点。同期,DCE玉米指数也在3月20日创下了1712元/吨的峰值。
第二阶段:需求不旺和储备库存的双重压力致使行情回落(3月20日—7月8日)
在这一阶段,最高点是3月20日的1712,最低点为7月8日的1612,历时110 天。但由于收储价格的刚性,下跌空间被封锁,从而构建“楔形调整”。
2009年3月末,玉米收购计划基础完成,临储收购已近尾声。但是宏观经济却并未有见好迹象。而玉米需求在收储收购完成后,需求大幅萎缩,而临储库存销售成为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未见明显起色。2009年4月初,国家统计局发布了3月份经济数据,其中CPI、M1、财政收入、发电量、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额和进出口总额等10个指标均出现较大回落。国内外经济乌云密布,前景不甚乐观。
(一)玉米需求大幅萎缩
在危机笼罩之下,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等举步维艰,临储收购结束后,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等仍然举步维艰, 玉米的需求出现较大萎缩。
1、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一方面,玉米价格因前期的临储收购而出现较大上涨,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酒精等终端产品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2、对于饲料企业来说,甲型H1N1流感从美洲爆发,迅速蔓延到我国,造成国内消费者出现“猪肉恐慌”,进而引发生猪价格由2月初的13元/公斤一路下跌到6月初的9.7元/公斤,跌幅超过25%。尽管随后世界卫生组织申明,甲型H1N1流感与猪并未存在必然联系,但在7月份之前,生猪价格一直低于10元,猪粮比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这就导致养殖企业补栏积极性较低,饲料企业经营颇为困难,饲料用玉米的需求量回升缓慢。
3、局部芽麦替代部分玉米消费。2009年5月下旬以来,湖北北部、河南南部遭遇了持续的强降雨,其中襄樊、信阳、南阳等地的新产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芽,严重的地区发芽率高达到60%以上。一方面,由于芽麦适合用于消化能力较强的家禽,特别是水禽饲料,而在芽麦比较严重的湖北地区,禽类饲料占全省饲料消费的50%左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给芽麦替代玉米消费提供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芽麦价格相对较低,一些酒精加工企业也采购芽麦替代玉米进行酒精加工。由于芽麦流入饲料、酒精加工领域,从而对国内玉米市场需求造成挤压。
(二)临储玉米销售靴子高挂
进入4月份后,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已经达到或超过临时存储收购价位。同时,价格的上涨放缓了临时存储收购进度,4月份的收购量明显比前几个月的收购量低。截止到4月15日,东北产区临时存储玉米累计收购3447.13万吨,占东北玉米商品量的60%以上 。
临时存储收购政策结束,市场对于临时存储玉米的销售时间、销售底价等是用粮企业比较关心的话题,但在官方通知没有出台前,市场主体可能更多地采取观望态度。对于临储玉米销售会对市场产生冲击的恐惧使市场承压。
第三阶段:多重因素催生上升主浪(7月8日—12月31日)
这一阶段从7月8日的1612点,辗转上升。最高价为12月29日创造的1847 ,已经运行172天。对本阶段的上升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如下:
(一)天气干旱
2009年7月下旬以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五省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部分地区基本无有效降水,同时持续高温天气,造成土壤失墒加快,而北方玉米此时正经历孕穗、灌浆时期,旱情的持续会降低受灾地区的单产水平。 严重的干旱,导致许多玉米主产地,特别是辽宁阜新、朝阳、辽阳和锦州等地出现了玉米绝收现象。从当时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以及USDA的定期报告中可知,市场普遍预计2009年玉米产量将会大幅下滑。 这一切成为市场疯狂上涨的导火索。从8月13日到8月末,短短十几天时间,DCE玉米指数上涨近100点。
(二)宏观经济走好,需求增加
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企稳回暖,一些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开始恢复运营。市场需求有所恢复,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上旬,国内猪肉价格已经连续十周上涨,鸡蛋价格也处于上升通道,在养殖业恢复的带动下,饲料消费需求正在扩大;同时8月份以来玉米深加工产品价格也是稳中有涨,深加工企业利润也在逐步恢复,共同刺激了玉米市场需求的回暖。为此,继7月21日启动临储玉米拍卖之后,国家于9月15日开始实施玉米跨省移库拍卖计划,以缓解南方各大主销区的燃眉之急。
(三)新玉米上市,农民惜售
10月份是关内玉米上市的高峰期,但由于9月份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和部分产区玉米减产,农民普遍看好后市,惜售心理比较强烈,而10月上旬国家的政策利好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心理;另一方面收储企业从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对今年玉米的收购价格也比较谨慎,同时也在等待今年具体收购政策的进一步明朗,普遍在市场上呈观望心态。10月份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玉米收购量较同期偏少,价格也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四)冰雪灾害
从11月初开始,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普降大雪。然而,过犹不及。因为降雪量过大,原本有利于缓解北方先前旱情的“瑞雪”,却演变成了“百年一遇”的雪灾。灾情致使销售、运输出现问题,这助推期价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