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次贷危机阴影与中国金融创新之路(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5:0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五、场外市场上的“坏孩子”将回归场内交易

  正在美国金融危机处于风口浪尖之际,CME于2008年10月7日宣布收购另类投资和技术公司(Citadal Investment Group),以建立一个拥有交易所结算、交易机制的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信用违约互换(CDS)合约交易。CME此举除了商业目的外,还说明了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美国的金融创新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在哪儿跌倒的,在哪儿爬起来,尽管代价巨大,这也是美国作为创新型社会的魅力所在;其次,各类金融机构及投资者对CDS这种金融衍生品确实存在需求,欲罢不能;第三,美国政府并未进行干预,也即默许了CME的所作所为,说明美国政府对于金融创新一如既往的支持未变,同时也说明了美国政府对于CME这类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较为放心;最后,由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推知,CME肯定是已经充分考虑到CDS在场内交易的市场风险,权衡再三后,才做出如此决定的。由此可见,若要OTC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坏孩子”改邪归正,除了将其扼死在危机爆发前的摇篮之中,也许让其回归交易所市场交易不失为明智之选。

  实际上,美国的金融危机完全是由于美国OTC金融衍生品市场缺乏监管和其内在交易机制弊端所引发的,而这些缺陷在期货市场上均不存在。从当今世界金融创新的趋势来看,交易所内交易的金融期货属于基础性的金融衍生工具,其信用风险非常小,并且已经经历了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多年的验证,金融期货出现大规模风险事件的概率极小。通过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的确应当对于金融衍生品创新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但是,我们不应当因为少数与金融期货存在根本性交易机制差别的场外金融创新产品出现问题,就使得我国的金融期货创新裹足不前,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作者简介:胡俞越,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教授;孙昉,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生)

  积极发展我国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

  积极发展金融期货市场,加快四大期货交易所的新品种开发与创新是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而在这条金融强国之路上,又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任务最为艰巨,其不仅肩负着股指期货的开发与推出任务,还要积极研究推出利率期货、汇率期货以及未来可能的信用期货产品。因此,股指期货的成功推出就至关重要。在股指期货从诞生到今日的20多年中,股指期货市场上大规模的交易所会员信用违约系统性风险从未出现,由此可见股指期货交易机制与风险控制技术相当完善。

  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将会引发全球经济格局和金融秩序的调整,危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契机。反思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市场,我们切不可把次贷危机归咎于金融创新,切不可关起门来固步自封自娱自乐。我们认为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应当认真反思,调整节奏,加强监管,适当地“踩刹车”。而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应当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适当地“踩油门”,以此为契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争取主动地位。当然,在“踩油门”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方向与节奏,这便是要提高监管的效率,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融资融券为我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开了一个好头,但融券业务所产生的做空机制属于一种类似于利率回购的一对一场外衍生品交易模式,而股指期货采用的是标准化合约,并且在交易所进行集合交易,集中清算,市场透明度高,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完善,股指期货的风险可控性要远远大于融资融券业务。因此,接下来应该尽快推出股指期货,积极开发研究其他场内金融衍生品,对于OTC金融衍生品市场应当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其交易制度与风控机制。我们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GDP的国际排名位居美国、日本之后,与德国旗鼓相当,目前中国经济看似总量很大,实际质量不高,现在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通过金融创新发展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审慎推出OTC金融衍生品,大力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提高监管效率,这将是我国未来的金融创新之路。这也将有助于促使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因为提高质量远比增加数量更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