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次贷危机阴影与中国金融创新之路(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5:0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三、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缺失是美国金融风暴的催化剂

  OTC金融衍生品市场在美国既不属于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亦不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范围之内,并且1974年美国的商品交易法(CEA)正式免除了CFTC对OTC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责任。美国的商品交易法(CEA)将按揭工具、远期、回购选择权等OTC金融衍生品定义为非商品,因此免除了CFTC的监管责任。

  因此,如高风险抵押担保债券(CMO)、信贷资产的证券化(CLO)、市场流通债券的再证券化(CBO)、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市场完全不受监管,也没有公开的记录显示债券违约卖方是否拥有资产进行支付。由于这种OTC交易市场中交易商相互之间持有大量头寸,从而在该市场上蕴含着极大的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可以说由于美国金融法规和监管者的思维并未跟上华尔街金融创新的步伐,使得金融监管者允许这些市场在监管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大肆发展起来。就如格林斯潘曾向有所怀疑的国会议员再三强调的,银行是比政府当局更好的风险管理者,然而,事实却无情地砸碎了格林斯潘的断言。

  由于OTC金融衍生品市场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监管具有较大的难度。第一,OTC衍生品交易具有表外特性,使得传统的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银行资本要求的监管工具不再有效;第二,产品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加之二级市场不发达,使得市场缺乏普遍接受的定价方法,从而使风险的度量与控制更加难以掌握;第三,产品的特定目的所造成的灵活性与特定性使得传统的以通用交易工具评价市场的监管方法实际上处于失灵状态;第四,涉及交易产品的各个主题的广泛性造成了以机构为基础的监管方法无能为力;第五,由于是全球性市场,各个国家之间的监管政策协调变得越来越困难,缺乏监管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无法估计外部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没有政府监管下的OTC衍生品市场,风险不断集聚,交易各方都持有大量风险敞口头寸,交易对手之间相互不了解,没有结算机构为其进行结算,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和愈演愈烈。

  四、股指期货与场外金融衍生品在交易机制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别

  由于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OTC)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缺乏有深度的二级交易市场,使得该市场上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严重不足。由于场外市场上缺乏结算中心,不是集中撮合交易,造成市场定价效率低下,使得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定价极大地偏离了正常水平。由于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极低的透明度与监管缺失,造成参与交易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的实际交易头寸等情况一无所知,如果一家交易商出现流动性问题或倒闭,则会牵连许多参与交易的做市商,造成连锁反应。因此,由于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自身交易机制的这些弊端使得其对次贷危机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日闻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升级,国内的一些金融衍生品创新随之而搁浅,如股指期货的上市可能将无限期地推迟,对此我们感到既荒唐又可笑。其实,大可不必美国一朝被蛇咬,中国十年怕井绳。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与金融期货市场虽然不能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关系实在不大。场内期货市场与OTC市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期货市场的市场灵活性远远地要小于场外市场,但市场风险也要远远地小于场外市场。由于期货市场面临着严密的监控,风险控制机制非常完善,如大户持仓报告制度,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保证金制度等等都是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所不具备的。同时,期货交易在交易所进行撮合交易,市场流动性很高,由统一的结算所进行结算,这些交易机制上的优越性都使得期货市场的风险大大低于场外衍生品市场。更何况,美国此次引发危机的是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美国的几大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的股指期货并未出现问题。在美国如此强烈的金融风暴下,金融期货交易仍能够顺利进行,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由于交易机制的完善,场内金融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非常小。再举一个例子,去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曾建立了一个由联邦政府监管、以二级市场交易为定价基础的信用期货市场以进行CDS交易,但到目前为止它仍没有正式运营,主要是由于银行不希望接受监管与公开持仓状况而进行抵制。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这类场内衍生品市场能够得到银行广泛的参与,那么此次金融危机也不会悄无声息地蔓延到如此地步。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