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次贷危机阴影与中国金融创新之路(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5:0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无疑是信用衍生品市场中的佼佼者。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从2004年到2007年的三年间,信用违约互换(CDS)的承作金额(Notional amounts)增长了近10倍,而绝大多数合约的期限在1年到5年,这也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由图1可以看出,其他独特且更为复杂的OTC金融衍生品承作金额的环比半年增长速度在2007年超过了CDS,由此可见,OTC金融衍生品的复杂程度日益加深。

  二、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对次贷危机的放大效应

  美国次级债违约率的大幅上升,并通过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导致的连锁反应,造成了许多美国金融机构的流动资金紧缺与信用危机,从而酿成金融危机。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端于2007年春季,由于美联储前期连续调高联邦储备基金利率,从而刺破房地产泡沫,导致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跌,使得房地产次级贷款违约率大幅度上升。就次贷危机本身来讲是一个信用危机,但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CBO),使得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造成了对于信贷风险的重新定价。这些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违约掉期(CDS)对资产证券化债券进行保值,从而产生了金融风险的放大机制。

  由于利率的提高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使得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日益增长,导致涵盖次级抵押贷款的结构性信贷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大幅度提高。最终,造成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降低这些与次级债相关的结构性信贷产品的评级。同时,结构性信贷抵押支持工具,如资产证券化产品(ABS)价格快速下跌,造成这些产品初始交易的市场流动性迅速蒸发。而这些结构性债券产品估值的改变与评级的下滑重创了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造成大量投资者抛出手中的结构性债券,将资金投向流动性更高、更安全的国债等产品。

  美国许多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都持有与次贷相关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结构性债券产品,并且都属于这些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对冲基金、银行附属的管道和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基金大量地持有经过投资银行打包的结构更为复杂的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了融资以从事该项业务,证券公司和投资者在商业票据市场和所谓的回购市场大举借债,并提供证券作为短期贷款的抵押品。银行附属的管道和结构性投资工具等基金通过短期抵押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获得资金,以便解决到期日不匹配问题。在低利率时代,这一替代性银行系统利润惊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参与者不需要遵守商业银行较为严格的损失拨备要求。但随着次贷危机爆发,这些替代性银行系统变得日益脆弱,它们单薄的资本基础无力应对在抵押贷款和其他投资方面遭受的巨大损失,而他们所依赖的融资市场也迅速枯竭。在2007年8月到11月期间,抵押支持商业票据(ABCP)市场的未偿付金额锐减了3000亿美金,说明ABCP市场的流动性迅速走向枯竭。

  随着银行附属的管道和结构性投资工具等基金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银行作为这些机构的出资人开始向这些机构注入流动性。但是,结构性债券的杠杆很高,且很多机构购买这些债券时房地产价格也非常高,随着房价的大幅缩水,结构性债券的放大效应迅速抽干了这些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很多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违约掉期(CDS)对其持有的结构性债券进行保值,但是随着市场流动性的蒸发,许多发行CDS合约的金融机构无法履约,更加剧了市场危机,而市值达到62万亿美元的CDS市场一旦崩溃,市场的连锁反应足以使美国金融市场完全瓦解。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