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疑点丛生:起始资金仅120万美元,审计时段多处空白,回报数据不透明
朱丽娜 秦伟
和女星黄奕的一段婚姻,让姜凯的公众曝光率瞬间攀升。随之进入公众视野的便是他负责操盘的中华对冲基金,以及姜凯究竟身家几许的疯狂猜测。接踵而来的“伪富豪”报道,让姜凯再也按捺不住。他选择在报纸刊登律师函,试图澄清该基金已破产的传闻。然而,这却让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今,中华基金的网站已经无法打开。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了该基金自成立以来的部分审计报告。在梳理这份长达100多页的报告过程中,疑点太多,挥之不去。
撇开其婚姻是非,带着这些问题,26日傍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拨通了姜凯的电话。此刻,他正在欧洲某个小岛上度假。
10年间三度“易名”
关于中华对冲基金的历史,姜凯本人委托上海理慈律师事务所发布的声明中称:1999年,姜凯在美国成立了龙基金,即中华对冲基金的前身。但这份声明并未披露龙基金或中华对冲基金的英文全名(仅写明DragonFund和China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审计报告显示,1999年10月22日,龙基金(DragonFund L.P。)在特拉华州成立,是一间有限合伙机构,主要从事高流动性证券及期权投资。因设立门槛低,特拉华州是美国不少对冲基金起步时选择的设立地。
龙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兼投资经理是龙金融资本(Dragon Financial Capital L.L.C。),控制并管理基金的业务。龙金融资本主要从事公开市场股票投资,主要股东为姜凯。1998年7月31日至1999年10月29日的审计报告仅披露了其中一个账户的投资回报情况,并透露该账户于1998年8月开立,起始资金仅为120万美元,在审计期末该账户股票价值约790万美元,而同期内姜凯或龙金融资本管理的其他账户资产规模均未超过10万美元。截至1999年12月31日,龙金融资本持有龙基金3.75%权益,一年后降至0.62%。
对于为什么突然要把龙基金改名为中华基金,姜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主要是考虑到很多中国大型公司去美国上市,我们觉得中华基金这个名字更适合。”但他本人也表示这与基金操作没有任何关联。
龙基金成立刚好5年后,2004年10月22日,中华基金(ChinaFund L.P。)在特拉华州成立,同样为有限合伙机构。当年的审计报告显示,中华基金成立第二日,龙基金开始将其原先在美银证券和贝尔斯登的资产转移到高盛,成为中华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截至2004年12月31日,龙基金的资产占比为45%。Senturion Assets L.L.C。(下称“Senturion”)是中华基金的一般合伙人,姜凯则是管理其资产组合的基金经理。从成立之日至2006年7月31日,Senturion是中华基金唯一的投资者。
2007年审计报告显示,Senturion在审计期后成立了中华基金开曼[ChinaFund(Cayman) Ltd.,即现在的中华对冲基金],其投资策略与中华基金类似。2008年1月1日起,该基金开始运作,同时,普通合伙人将资金从中华基金转移至中华对冲基金,并获美国税收豁免。
“中华基金主要是一个在岸的基金,针对美国客户,而中华基金开曼则作为离岸基金,主要投资者为非美国客户,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出于税收的考虑,”姜轻描淡写地表示。
然而,“(几次改名)是很奇怪的事情,过去有过一些基金因亏损关闭,然后再成立新的基金。”一位在对冲基金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业绩极佳的对冲基金而言,多次易名并不常见。
至于姜凯的中华对冲基金,从审计报告披露的信息来看,显而易见的是,龙基金、中华基金和中华对冲基金并非仅仅更改名称的同一个实体。截至截稿时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尚未获得2008年至2013年间的审计资料,中华基金的账户资产何时转入中华对冲基金、中华基金是否关闭等问题,仍不得而知。
不过,2010年姜凯提交至美国证监会[微博](SEC)的一份注册文件显示,当时向SEC注册的仍为中华基金,姜凯为Senturion Securities L.L.C管理人员及中华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根据披露,当时,中华基金对外募资总额仅为81.9万美元。
审计报表疑点重重
公司提供给21世纪经济报道的多份审计报告中,只有1999年11月1-2000年12月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以及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而其余时间中,1998年7月-1999年10月的审计会计师未具名,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是Altschuler,Melvoin and Glasser LLP审计,2006年8月1日-2006年12月31日以及 2007年是McGladrey&Pullen审计。
“这些会计师都是对冲基金行业十分权威的。”姜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令人不解的是,多份审计报告的审计时间段选择十分随机,毫无规律可循,比如2003年10月1日-2004年12月31,2006年8月1日-2006年12月31日,中间跨越的时间段是否精心选择过?这些疑问,姜凯的回应是,自己不清楚,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他称这些不是公开信息,无需披露。
不仅如此,审计报告缺乏时间连贯性,有多处时间段的空白。最早一份为1998年7月31日-1999年10月29日,1999年11月-2000年12月,接下来便是2003年10月1日-2004年12月31日,中间有长达近三年的空白。另外,2005年1月1日-2006年7月31日,以及2008-2012年这些时间段也在整个报告中未有提及。
姜凯的解释是,“因为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我们的资产被冻结,所以08年开始就没有做审计报告了。今年年初我们的一部分资产已经出来了。”
不过,对此说法,记者询问的多名对冲基金行业人士均表示,“资产被冻结”一说存在诸多疑问。
区别于平常所见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该基金1998年就已成立,但直到2006年,期间只有三个时间段有投资回报的详细说明,分别是1998年7月31日-1999年10月29日,2003年10月1-04年12月31日,2006年8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分别列出了月度、季度以及累计回报率等数据,都显示了十分可观的回报率增长。其中,1998年7月31日-1999年10月29日的累计回报率达到358%,2012年7月-2013年12月国泰君安账户的累计回报率则高达742%,而在2000年的审计报告中,却只是在补充说明中提及全部回报率为59.8%。
但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翻阅的多份审计报告,均未提及中华对冲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而总资产规模在2007年达到的顶峰也只有6224万美元。
姜凯在回应记者的疑问时表示,该基金在2013年底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亿美元,但拒绝透露具体数字。同时称现在该基金不再吸引新的投资者,“我们不需要钱,我们最新的资产管理规模是不小的。”他强调。
“(资产管理规模)低于1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基本上没有人会关注;低于5亿美元的,一般都不会被纳入对冲基金方面的数据库中。”前述对冲基金界人士指出。
2008年至今的数据同样缺失。今年初,安永虽接受委托出具一份委托专项审计(AUP)报告,但与正式的年度审计报告不同,AUP仅对姜凯委托的内容进行了审计,姜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旗下管理的账号超过10个,但未有透露为什么仅选择委托安永审计其中的两个账户。
投资策略之变
很多投资者对该基金最为关注的问题莫过于,到底它是如何赚钱的?
2006年的审计报告第一次披露了姜凯的持仓,包括12万份天然气油田服务信托权益和5.75万股百度[微博];2007年,对百度的持股加仓到15.315万股,占全部股份投资的96%(以市值计)。2007年截至12月31日,该基金股票投资总额约为6200万美元,而百度单个股票的投资金额就超过5900万美元,杠杆约为130%。而同期该基金的其他股票投资金额仅为220万美元左右。在风险对冲方面,同期该基金卖出股票仅为26608美元,看跌期权则为107万美元。
虽然孤注一掷的押注百度,但该投资组合当年的净投资收入竟然不到8万美元。
对冲基金的业界人士坦言,专业投资者如此重仓某一只股票并不多见,香港投资股票的对冲基金经理的资产组合中可能包括20-30只个股,而2006年姜凯所投的天然气油田服务信托权益实质上也并非股票,而是期货。
从股票到杠杆更高的期货、期权的转变在2012至2013年更为明显。今年初,安永对姜凯在国泰君安和Ameritrade的两个账户进行了AUP,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期货、期权已经成为姜凯的主要投资方向。
“我们现在所做的期货是世界上最好的,这和索罗斯他们做的一样,和股票不同的是,国债、指数等不存在流动性的问题。”姜表示。
不过,本报采访的多位对冲基金界人士均表示未听说过姜凯和他的基金。
在回复记者关于投资杠杆的查询,姜凯则表示自己投资股票二十多年一直都是“零杠杆”,而2013年开始投资期货,投资组合的30%用于期货保证金,另外70%的资金则放在现金。
“在期货交易中做到很高的收益并不是十分困难,尤其在相对较小的资本规模基础上,但问题是这种操作模式很难持续。”某外资对冲基金首席投资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风险也比多数对冲基金高出非常多。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