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隐瞒两月终被揭发 南方华安陷入转债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 10:3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上电转债门”丑闻曝光两个月后,主角终于被媒体揭露出来。让大家倍感惊异的是,这个丑闻的主角竟然是老牌而且资深的三家大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华安基金和泰达荷银。 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个古老的真理,高智商的基金高层们竟然敢于挑战! 其实,基金高管们也知道,瞒是瞒不住的,只是说明他们从来没有把投资者当成“上帝”或者主人来对待。 这才是投资者和市场难以接受的。 基金态度 基金公司集体“缄默” 从宝钢权证开始,就不断发生个人投资者到期忘记行权或错误行权的事件。不要以为只有散户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专业机构同样会出错,上电转债就是最生动的例子(本报曾作报道)。 如果说,一向以“专业”自居的基金公司闹出这样的低级错误,已经非常令人诧异,那么,事发后,基金公司全体对此“保持缄默”,更让人失望。 上电转债事件曝光后,媒体、投资者对此有各种猜测,一些公司也相继公开澄清与此事无关,但该事件的“主角”却始终隐身幕后。 “上面发通知时没说,我们就知道管理层不希望这事捅出去。”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这样解释。 记者调查 3家基金公司反应各异 虽然基金业内对上电转债事件“保持缄默”,但记者随即从北京一位高层人士处得到3家嫌疑公司的具体名单,它们分别是华安基金、南方基金和泰达荷银基金。 记者随即翻看3家公司旗下基金持有上电转债的情况。根据2007年半年报,这三家公司旗下正好有5只基金分别持有上电转债。 记者分别致电3家公司。有趣的是,3家公司的反应各不相同。 记者于9月21日下午致电华安基金就上电转债事件做正式采访,华安方面随后约谈记者。根据华安方面的回复,华安基金确实被迫赎回上电转债,但公司很快就发现这一疏忽,并在第一时间主动上报 证监会有关部门。最终处理意见为,以风险准备金弥补有关损失,不会给投资人造成任何经济损失。具体投资损失的细节,他们将在年报中详细披露。然而,接下来的采访则让记者开始惊讶。 记者于9月25日致电南方基金市场部,得到的回复是,请记者留下电话号码,随后联系。然而,“随后”便没有了下文。 9月25日下午,记者致电泰达荷银基金。该公司营销策划部总经理徐克磊对记者的问题避而不答,只是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说的就是没有做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 客服人员否认其事 记者在正式采访上述3家基金公司的同时,以基金公司客户身份,以在网上看到公司涉嫌上电转债事件为由,致电基金公司客户服务电话,询问公司中是否发生上电转债事件。 不出所料,记者从荷银基金、南方基金和华安基金的客户服务人员处得到了“标准”答案。 华安基金客户服务部人员对此没有正面回答,只表示,公司旗下基金不会让投资人利益受到损害,因为公司按规定提取风险准备金,由于公司操作上失误引起损失,会由风险准备金弥补,不会损害投资人的收益。 泰达荷银客服人员的回答更为干脆直接,该公司客户服务部人员表示,之前有投资者来电询问过上电转债的事情,向上级领导了解情况后,已确认旗下基金并没有牵涉到上电转债事件。 南方基金客户服务部人员表示,公司旗下基金没有发生“上电转债”一事。当记者一再追问时是否确定时,该客服人员表示,公司肯定跟此事没有关系。 如果年报最后出来真的是这3家公司,他们现在的否认,不就是欺骗吗? 原因分析 内控流程设计有问题 上电转债事件引起市场关注,主要是因为其给市场制造两个谜团:其一,3家乌龙公司神秘“隐身”;其二,专业基金公司何以犯下如此低级错误。 对此“低级错误”产生的原因,业内人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位基金公司从业人员告诉记者,有的公司出错,可能是因为基金经理放假,其他人员疏忽了基金管理所致。另一位基金业人士则表示,有的公司基金规模非常大,转债的规模通常很小,基金经理可能忙于应付其他事情,错过卖出或者转股时间。 “新发基金持续营销时,基金经理不事投资,长时间出去给投资者上课拉客户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一位基金行业分析员这样告诉记者。他认为,某些基金公司的风控流程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而基金行业面临人才瓶颈是事件发生的最重要原因。某些公司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一人往往身兼数职,不可能事事兼顾。基金观察 市场反应 投资者反响强烈 昨日,上电转债门事件中的三家基金公司名单首次浮出水面,在投资者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新浪网站也迅速开通了网上调查。截至昨日下午5点,共有1万多人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2.66%的投资者认为,基金公司会发生如此重大的低级错误是因为基金公司后台监督和核算部门的疏忽;有31.73%的投资者认为是由于基金托管银行的风险监控不到位;只有5.61%的投资者认为是基金经理业务量大,无暇顾及非日常交易。在“转债门事件”是否会影响您对基金公司的信任度调查中,有89.49%d的投资者表示“会”,有6.6%表示“不好说”,只有3.91%表示“不会”。 ■热线情况 昨日本报热线电话响个不停,投资者争相诉说心中的不满。 李先生:自己以后坚决不买这几家基金公司的基金。 刘女士: 犯了错不要紧,但是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这就可怕了。 张先生:基金公司的诚信实在让人担心。 王女士:“上电转债门事件给基金公司敲响了警钟,内部的管理一定要落到实处。基民的信心需要基金公司来维护。” ■网络情况 广东用户:不敢买这些基金公司的产品了。 北京用户: 对这种没有责任心的基金公司,还是离得远远的为好。 浙江用户:这三家公司居然当了两个月的缩头乌龟,完全没有职业道德。不管业绩如何,诚信最重要! 北京用户:错误难免,关键看基金经理的态度与今后的表现。 山东用户:犯这种低级错误是对广大基民的极端不负责任,基金经理应向投资者道歉。 广东用户:从上投摩根“老鼠仓”到转债门事件都是推诿隐瞒,这是个严重的诚信问题,更何况上述几家公司都是以往口碑不错的基金公司。 实习记者 李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