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基金分红六大障眼法 基金经理犯股市大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11:50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记者 李晔斌/文 促进基金销售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降低净值。降低净值最常用的办法是什么?分红和分拆。分红和分拆对持有人来讲,哪个更好,还是两个都不好?在种种促销手段诱惑下,一些容易忽略的常识错误投资者要警惕。 进入7月以来,光大保德信新增长、国联安德盛小盘精选、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华安策略优选、诺安价值增长、中银收益等多只基金都不约而同的进行了大比例分红。与去年才出现的基金分拆不同,基金分红具有更长的历史,在越来越多的基金通过分拆来达到降低净值目的的今天,分红并没有被基金抛弃。相反,整个基金业近一阶段流行大比例分红。 对于国内开放式基金频频分红现象,英国施罗德投资公司中国总裁高潮生提出了一个精辟论述:基金分红不是理智行为,此举在国外并不多见。理论上说,基金分红往往会削减基金管理人的资产规模,而且,在现有开放式基金既有分红又有分红转投资的分红机制下,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基金运作的成本,比如基金刚以分红形式把现金分配出去之后,往往又面临重新建仓的问题。 障眼法一:分红前申购是“白捡便宜”? *拆解:只是“左口袋到右口袋” *现状:基民普遍误解分红含义 基金分红前迎来大批申购 华夏回报一个半月分红多达5次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某支行,基金代销柜台前人头攒动,一位老伯夹在长队中间,不时踮着脚看看越来越近的柜台,一脸兴奋。他打算赶在分红前购买中银基金。 藏不住内心的欢喜,他对理财周报记者说:“总算让我等到了!我在早上知道这只基金将要分红的消息后,就跑来这里买了。” 为什么要抢在分红之前买基金?“虽然该基金在此之前所获得的收益按理说没有我的功劳,但如果今天我在分红之前顺利地申购了这只基金,听说我就可以参与分红,你看基金原来挣来的收益,我没有功劳,却参加分红,不是很划算吗?”老伯一口气说了很多。 真的是白捡便宜吗?老伯并未理会记者诧异的询问,但招商银行个人客户经理王先生对记者说了实话:很多“菜鸟级”基民在刚刚接触基金分红时都有这种错误的想法。 他解释说:“这位投资者其实是误解了基金分红的概念。分红以后基金净值降低,总价值降低,分给新申购者的分红款其实是投资人申购基金的本钱,形象的说就是将左边口袋的钱放入右边口袋。” 一些基金公司似乎已经掌握了基民这种理解上的误区。只要一预告分红,马上就会在分红前会迎来一大批申购资金,分红之后又迎来一批喜欢低净值的投资者。 有的基金对分红乐此不疲。兴业可转债、融通巨潮100、万家保本增值、中邮创业核心优选、华夏回报2号,竟然分别在6月份开始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了两三次的分红。而华夏回报更是从6月20日到8月6日短短的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进行了多达5次分红。 障眼法二:大比例分红是利好? *拆解:是老基金分红次数受合同限制 一次分完也许不比几次更赚 *现状:基金屡创分红纪录 易基50一次派现15.5元/10份 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偏股型的开放式基金共计进行了234次分红,每10份基金单位一次派现不低于5元的次数就高达63次,占总分红次数的26.92%。一次派现每10份基金单位不低于10元的次数达到27次,其中,易基50每10份基金单位创出一次派现15.5元的基金史上分红新纪录。 不少基金公司在大比例分红时都宣称分红动机是为回馈持有人,但是,主观上很多公司是为了降低基金净值以促销,客观上还有一些公司是因为基金合同所限。 基金分析师章凌琳告诉记者:“因为《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应当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很多老的开放式基金都是在前两年的熊市中成立,根本没预计到最近的行情会如此火爆,以往规定的分红次数已经不能满足基民低净值的申购需求,但修改合同条款又很麻烦,所以一些基金干脆进行一次大比例的分红。于是,我们最近经常能看到每10份基金分红10元以上的情况。” 一次性大比例分红比多次分红更好吗?分红是持有人获得的现金收益,大比例分红只是把基金获利的大部分以现金的方式一次性分配给投资者,基金投资者拿到的是本来就应该拿的钱,如果股市上涨,他本应拿到更多;如果不看好股市,可以选择获利了结,但是,事实证明多只基金“踩错点”。 障眼法三:不断分红可保持净值归一? *拆解:你要多次归一还是要股票增长? *现状:修改基金合同增加分红次数 中海分红从每年4次增到12次 不过,也不是所有受合同限制的基金都像易基50那样“厚道”。最近仍有基金担心自己分红次数不够而修改基金合同。 一个受众多持有人关注的例子是中海分红,中海基金公司6月8日刊登公告将原基金合同中的第十六部分“基金的收益与分配”第三条“基金收益分配原则”第3项规定“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基金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至多每年分配四次”,修改为“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基金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至多每年分配十二次”。 理财周报记者就此询问了中海基金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王先生,他向记者表示:“中海分红基金的特色就是通过不断的分红将净值控制在1元附近,让更多的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中海分红基金在2005年成立时的确没想到现在股市如此火爆,当初制定的每年四次分红的确显得太少了,这次修改基金合同也是征求了各方的意见,使中海基金能够继续通过不断的分红使净值归一,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但是,为了保持净值控制在1元附近而屡屡分红,对基金运作和基金业绩是正面促进吗?在下述内容中,不少研究人士和投资者向记者提出了相关质疑。 障眼法四:大比例分红后更吸引投资者? *拆解:规模暴胀导致净值横盘 *现状:分红后,指数基金变“债券基金” 博时裕富份额一季50倍 大成300从3亿变近百亿份 虽然分红的确能使基金吸引到更多投资者,但大比例分红后基金的走势却不容乐观。 今年以来,新蓝筹,博时平衡基金,大成300基金,富国平衡基金,博时裕富等基金都在大比例分红后,净值走出了长期横盘的走势。 特别是大成300,博时裕富两只指数基金,在上证指数大幅波动达到25%的5、6月份期间,居然净值上下振幅连10%都不到,走势几乎走平,表现得就像债券基金一样,完全失去了指数基金的特性。 对此国泰君安基金研究员张玟告诉记者:“基金大比例分红一般都会抛售手中大部分股票,导致资产配置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新进的申购资金不会立即建仓,只会按照基金经理的节奏分几个月进行布局,所以导致大比例分红的基金走出了长期横盘的走势。” 不过,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胡立峰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基民都想当然认为,分拆和分红一定会导致净值长期横盘,这是错误的观点。分红后很多基金走势偏稳是因为大比例分红后,基金都做了大规模的持续营销,规模暴增,净值上不去,所以横盘。准确的说应该是规模暴胀,导致净值长期横盘。而不能说分拆和分红导致净值长期横盘。” 正如胡立峰所说,在最新公布的二季报中,博时裕富的基金份额从一季度412544695.40份增长至21488209932.46份,大成300基金的基金份额从3亿的袖珍基金增长至95亿份的准百亿基金,两只基金的份额都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障眼法五:“断臂”抛股为分红? *拆解:“基金经理在犯‘低抛高吸’的股市大忌” *现状:以分红为由,在大盘低谷抛股 华夏回报等踩中大盘最低点 申万盛利在3700点抛1/3股票 有些基金的分红时机的选择也令人诧异。华夏回报、兴业可转债、国投景气、盛利精选这四只基金不约而同地选择以近两个月来上证指数的两个最低点日期——6月5日和7月5日附近作为自己的分红除息日,这意味着四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在指数暴跌的最低点位,壮士断臂般抛股来进行分红。 特别是申万盛利精选基金,其7月4日的净值为1.4143元,7月5日进行每10份派息4.1200元的大比例分红,净值被打到0.9607。净值降低三分之一背后,该基金还有个动作:在上证指数再次下跌至最低点位3700点左右时,抛售了三分之一的股票,其后股市扶摇直上一口气上涨到了4700点,上下落差达到1000点。 而华夏回报、兴业可转债、国投景气、盛利精选四只基金在最近一个月强势反弹中明显跟不上大盘的节奏,走势严重滞后。 四位基金经理对后市的判断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失误:分红后,想象中的大调整迟迟不来,业绩长期无起色,被迫再买进股票,等到大调整真正来了,投资人要赎回基金,基金经理手中未必有现金来应对,更没有钱来买进股票,一步错,步步错。 基金分析师章凌琳这样向记者比喻:“在这次股市下跌过程中,基金手中股票的价格已经大幅滑落,基金管理人为了分红,忍痛将股票以低价抛售,元气大伤,等到这次股市止跌并大幅回升,这些基金手中股票少了,当然净值的上升也会明显比没有分红的基金慢。” “以前我也观察过几只在低位抛股分红的基金,这些基金因为分红的时机选择不当,而开始走下坡路,原来不错的基金,从此一蹶不振。假如想要配置原先的股票,必须以较高价格买回来,基金经理等于在犯"低抛高吸"的股市大忌。” 障眼法六:高净值基金风险高 *拆解:投资者误解带坏分红规矩 *现状:不分红,高净值里外不讨好 不是逢高获利也要分红 为分红而“杀鸡取卵”卖牛股 工商银行理财规划师张小姐告诉记者:“基金公司的收入主要靠基金管理费,而不是高净值。基金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收益高、业绩好、基金的净值升高,当然是投资者所希望的,但对于基金公司的收入并没有实际好处。” “许多基金投资者以为高净值等于高风险,所以非常惧怕高净值基金,在我这儿代销的基金中,虽然很多高净值的基金业绩比低净值的基金收益高得多,但销售情况却不如很多频频分红的低净值基金。” 另一位基金公司的营销人员则向记者抱怨:“现在也怪了,我们的持有人看到自己的账面收益高了,股市天天涨,心里发慌,想落袋为安,于是赎回基金。结果我们这儿的基金出现了反常现象:基金的业绩越来越好,但是规模反而越来越小。没有规模的扩大,基金的业绩再好也无法带来公司效益的提高。” “为了扩大规模增加管理费,我们只好迎合投资者喜欢低净值的偏好,要么搞拆分,要么搞大比例分红,但拆分又要证监会批,为了进行持续营销,只能进行大比例分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基金研究员都向记者表示他们并不排斥基金分红,但是他们担忧一种情况:如果基金不是正常的逢高获利了结,而是为了分红而分红,基金经理就要被迫卖出本认为还可能上涨的股票以实现投资收益——这就会造成牛势中股票仓位下降,从而影响基金的投资业绩,最终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而基金经理只能等到申购资金到位后重新投资,但前提是找到更好的投资对象,否则就相当于基金为本次分红被迫对倒一次持仓股票,这种操作显然是有损投资人利益的。 相关连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