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10:33 汇通网

  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布雷迪(Kevin Brady)近日接受采访,讨论了正在交付国会两院的“减税及就业法案”,也就是俗称的“特朗普税改”的种种状况。

  Kevin Brady在采访中表示,税改法案不会实现经济增速的加快上涨,相反,债务将激增。

  

图1:预计的联邦债务与赤字图1:预计的联邦债务与赤字

  事实上,这正是将要发生的。因为没有历史证据表明,在不削减支出的情况下减税将会带来更强劲的经济增长。

  

图2:收入税水平VS 5年平均GDP增速图2:收入税水平VS 5年平均GDP增速

  美国经济“日本化”?

  日本经济学家Keiichiro Kobayashi在2010年曾表示,坏账是危机的根源。财政刺激或许几年内对经济有利,但一旦“止痛”效果退去,美国和欧洲经济将跌回危机的深渊。直到美国和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资产消失,危机不会结束。

  尽管Kobayashi是对的,他从来没预料到的是全球央行愿意这么做的程度。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经济学教授莱博维茨(Michael Lebowitz)指出,全球央行的后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比现代金融史上所看到的一切都激进。过去10年,6大央行印钞数量前所未有,购买了近14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如下图)。

  他指出,央行认为通过推升资产价格,经济增长也会随之而来。不幸的是,情况并非如此。全球尤其是美国的债务激增。“量化宽松使得利率下行,也降低了所有债务人的利息支付。同时,它也增加了未偿付债务的数量。实际影响是,全球债务负担自2008年以来作为经济增长百分比上涨。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尽管Kevin Brady对美国经济的未来增速非常乐观,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其最近的政策声明中却没有如此确定。美联储长期增速预期均值目前仅为1.9%。

  来自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持续攀升的债务,叠加上涨的医疗保健成本——尤其是正在老龄化的“婴儿潮一代”的医保费用——是美国债务飙升背后的主要原因。而税改将促进消费,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但人口结构欠佳对经济的拖累及飙升的成本将抵消税改带来的好处。

  当前环境的复杂性意味着未来几年低于标准的经济增长,就像美联储上周所指出的。当然,美国不是面对公共财政前景黯淡的唯一国家,但目前的经济叠加显示了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老龄化人口、大的进口/出口经济体、债务占GDP比重高企、高度依赖福利计划、低储蓄率及就业结构变化。

  尽管税改被认为可以解决薪资增长疲软的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并促进经济繁荣,债务将延缓经济增长,因为它将美元从生产性投资向债务服务转移。

  只要看看日本央行就可以理解,量化宽松政策、低利率政策和债务扩张对经济并没有很大帮助。下图显示日本央行资产扩张vs GDP增长和利率水平。

  自1998年以来,日本经济增速就没有超过2%。即便日本现在利率为负,经济增速仍低于1%,很难支撑通过购买资产抬升资产价格可以带来强劲的经济增长这一观点。

  然而,美国政府相信我们的结果会不一样。

  美国正陷入与日本相同的流动性陷阱

  事实是,美国现在正陷入与日本相同的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随着目前的经济恢复推动经济周期的漫长结束,下一次经济衰退正在靠近的风险上升。危险在于,如果下一次经济衰退发生,美联储可能陷入没有货币政策工具可使用的困境。

  过去20年,日本也被同样的问题所困扰。尽管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刺激计划,这些措施并不能保证让日本经济摆脱30年的通缩周期。日本面临的问题与我们目前在美国看到的很相似。

  日本和美国的关键仍是人口结构和利率。由于人口老龄化成为经济的拖累,对社会福利的依赖将持续扩张。“养老金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日本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红线)与美国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蓝线)

  如果利率大幅上升,实际上是“游戏结束”,因为利率大幅上升会导致借贷成本大涨、赤字激增、房地产下跌、收入衰减、消费者需求萎缩。

  正如美国,日本也陷入“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低利率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其意外后果是与通缩压力的持续斗争。利率越低,所产生的经济回报就越少。超低的利率环境,对生产性投资产生负面影响,且风险开始超过潜在回报。下图显示,利率是全球相对的,不可能一个国家利率上涨而多数经济体实行负利率。过去30年情况通常如此。

  美国vs日本:利率都是相对的

  不幸的是,对美国政府来说,减税以及更多债务不会改变美国的结果。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干预及政府开支不会带来根本持续的经济增长。仅仅通过货币政策提前拉动未来消费将留下日益增长的空缺,未来必须填补。但问题是,这一空缺将越来越大而最终无法填补。

责任编辑:牛鹏飞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