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1日06:52 新浪综合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本文作者系韩会师,发于微信公众号“会师话市”。

  一、即期汇率继续远离6.70敏感区域

  周三人民币市场走势与笔者周二文章《人民币空头遭遇挑战,6.70暂时无忧,结汇窗口仍未关闭》的预判完全吻合,虽然中间价高开96个基点,报6.6908,但即期汇率并未跟随中间价同步运动,而是维持在6.6800附近波动。

  为什么一定要维持在6.6800附近,而不能维持在6.6900附近呢?笔者在前期多篇文章中也做过解释。在美元上行阶段,如果要确保人民币6.70整数点位不被突破,必须给隔夜美元可能的上行幅度流出足够的余地。

  以周三的市场走势为例,下午4:30人民币收报6.6786,在“参考一篮子货币”+“参考收盘价”定价原则下,除非周三夜盘美元指数升穿96.8,否则周四央行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必然开在6.70以下,而美元指数如此大的升值幅度无疑是个很小概率的事件。

  但如果周三下午4:30人民币收在6.6900,那么只要周三夜盘美元指数突破96.4,周四央行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就会突破6.70。而美元指数达到96.4的难度无疑比达到96.8要小得多。

  二、不能对“6.70底线预期”过于乐观

  本周市场走势总体上很符合“6.70是人民币阶段性底线”的市场预期,7月中旬以来,持这种预期的投资者和研究人员有所增多。6.70是不是底线,笔者难以判断,但如果仅从7月18日至8月31日这1月有余的市场表现就认为6.70是2016年的底线可能还为时过早。

  从K线图上看,7月18日人民币首次跌穿6.70之后展开反弹,但反弹的幅度非常小,即期汇率最高反弹至6.6190。如果以日盘收盘价为测度标准,人民币反弹的最高点位则是6.6260。这种反弹幅度,无论怎么看都是快速贬值之后的阶段性调整,并不足以打破2014年2月以来形成的“震荡贬值”大势。

  如果要打破“震荡贬值”的大趋势,人民币至少要在6.70以下完成多轮双向波动才有可能。比如在6.60-6.70区间完成3轮7月18日至8月底这种双向波动行情,而且每一轮至少要维持1-2个月。否则,无论是波动的轮次太少,还是维持的时间过短,在图形上都不足以改变“震荡贬值”的大趋势。如果在图形上都不能打破贬值趋势,那么就不可能在投资者心理上彻底瓦解单边贬值预期。

  所以,短期内即使人民币未能跌穿6.70,也不能就此对人民币面临的贬值压力掉以轻心。在严格的结售汇实需管理规则和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下,虽然购汇受到较大的抑制,但由于结汇低迷,结售汇逆差格局的扭转难度依然不小。举例而言,今年7月是2016年结汇价格最好的月份,但7月银行代客即期结汇(扣除远期合约当月履约额)仅946亿美元,是年内除了2月(771亿美元)的第二低值,环比下降15%,同比下降21%。

  换句话说,在购汇受到有效抑制之后,目前人民币的主要贬值压力来源是低下的结汇意愿。而低下的结汇意愿并非源自没有外汇收入,而是源自对人民币继续贬值的深深忧虑。

  三、9月人民币会迎来暴跌吗?

  近日有不下10位外贸界和银行圈的朋友告诉笔者,他们听说人民币将在9月大幅度贬值,据说这个消息在交易员圈子里传播甚广,甚至有位朋友言之凿凿地说7.0很可能在九月就会到来。问我是否听说了类似的消息。这个传言太过耸人听闻,笔者当时就有蒙圈的感觉。

  笔者熟识的交易员和研究员当中,没有人给笔者传播此类信息。笔者当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毕竟万事无绝对。但正如笔者前文所述,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那么直接后果就是恶化贬值预期,同时将人民币贬值忧虑向普通民众扩散。这种风险很高,但收益不确定的事情,笔者认为发生的概率不会很高。

  此外,汇率的具体点位是多方利益主体复杂博弈的结果,监管当局不可能提前设定一个对美元的目标点位,因为监管当局根本无法提前预测国内外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也不能预测其他货币如何波动,提前定目标一定是作茧自缚。退一万步讲,即使真有目标,这种信息必然属于国家一级机密,根本不可能提前向几个交易员泄露。

责任编辑:支全明 SF099

相关阅读

必须改变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

美元发行与流通的不对称性、无序的浮动汇率制、全球资本流动加剧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也是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和难点。G20有必要建立对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制约机制。

中国人疯狂移民美国惊呆老外

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发放的EB-5签证中,大约85%申请者为中国人。目前由于排队时间太长,即便立刻申请,也需要等3年以上才能拿到临时绿卡,而拿到永久绿卡和返还金额的时间则有可能拖长至十年。

为什么全球央行的工具都不灵了

对于市场化要素本来就有明显缺失的中国而言,其央行效仿西方那一套的货币工具干预招数,自然会频频失效。央行的干预,只是针对调整市场的货币多少,对于实体经济结构严重畸形中国而言,货币供应的多少无关痛痒。

重视楼市政策的叠加效应

不能对可能要出台的政策过度掉以轻心,政策是有叠加效应的,一旦超过一定“临界点”,随着购买力透支、需求透支,最后几个月的成交量也将回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