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界货币体系的前世今生 美元如何影响世界(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8日 14:05  东方证券

  纸币的出现

  虽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出现在中国宋代的“交子”,但是对于今天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起真正重要影响的仍然是欧洲地区纸币的出现。伴随着中世纪晚期银行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最初的欧洲纸币出现了,它们是银行的汇票:如果储户在一家银行存入一笔黄金,银行就发给储户一份承诺在其任意分支机构可以提取黄金的汇票。由于携带的方便,交易市场也会接受这种汇票作为结算的工具,汇票充当了事实上的货币。中世纪的银行家们和我们今天一样聪明,他们发现银行票据的发行并不需要与黄金和白银维持一比一的比例,所以越来越多的银行票据都只是在一定比例上为实物储备所支持。当然,银行挤兑的风险也会限制银行票据的过度发行。欧洲的商业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使用这种由实物储备支持的、可以完全兑换为贵金属的纸币。

  中央银行出现之后我们才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看到不可兑换纸币(fiat money, 不可兑换为黄金白银等本位商品的货币)。一个令我们今天感到吃惊的事实是最初的中央银行大多数都是私人银行,它们在为王室效忠和参与政府债务管理并为其提供融资的过程中逐步获得了垄断性发行纸币的权利。纸币发行之初,中央银行们明确承诺了纸币与贵金属之间的转换比例,这一承诺在大多数时期都被维持。只有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主要是战争),由于货币的过度发行,政府会宣布兑换的暂时终止,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如今天货币一样的不可兑换纸币,它完全由政府的信用支撑。但当危机结束之后,各主要国家又会重新恢复货币与本位金属的可兑换性。最著名的不可兑案例出现在1797-1821 年的英国,史称“不列颠搁置”(The British Suspension)。当时,由于担心法国的入侵,英格兰银行出现了挤兑现象,银行于是暂时停止了纸币的兑换。最初的“搁置”只计划实行六个月,但由于种种原因搁置期不断延续最终持续了超过二十年。在北美独立战争(1776-1780)与法国大革命(1790-1815)期间,美法也都出现过暂时性的不可兑换为贵金属的纸币。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不可兑换纸币的发行并非故意,而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了解纸币不可兑换只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同时,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高通胀等恶果(如法国1790-1794 出现的 theAssignat Inflation)更坚定了主要的欧洲大国恪守金属本位制的决心。这种观念一直维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之前。

  1815-1890s 金本位VS 银本位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1889-1915)之后,欧洲迎来了一段政治经济都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时期也维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这一时期的世界主要国家都采用了金属本位制。同时存在于这一时期的货币体系包括主要由英国及英属殖民地、葡萄牙为代表的黄金本位制国家,由德意志各邦国、奥地利、荷兰、丹麦、挪威、瑞典、墨西哥、中国、印度及日本为代表的白银本位制国家,以及主要由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及美国构成的同时接受黄金、白银为本位货币并在两者之间维持固定汇率的复本位制国家。

  在同一本位制的国家之间,由于各国货币都与相应的本位金属挂钩,他们之间很自然的形成了固定汇率。有意思的是黄金与白银的相对价格从19 世纪初到19 世纪七十年代也基本保持了稳定,因此不同本位制的国家之间货币汇率也同样保持了稳定。相关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黄金与白银的产量并不同步增长,金银相对价格的固定是复本位制的国家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The InternationalMonetary System in the Long Run,2000,IMF Working Paper, P.17):当一种金属的产量增长价格下降时,由于复本位制国家的官方汇价稳定,价格下降的金属会流入复本位制的国家而另一种金属则会流出。等到另一种金属产量增加时,这一过程则会反向出现,只要复本位制国家的某种金属储备不被耗尽,黄金与白银的相对价格就维持稳定。

  1870 年前后,三种本位制并存的体系开始向金本位转换。其标志性的现象是白银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经济学家Flandreau 提出了世界货币体系向黄金本位转换的四种解释(Trade,Finance, andCurrency Blocks in 19th Century Europe, 1999),包括白银产量的迅速增长引起银价下跌,世界贸易量扩大后黄金更易于携带,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以及英国的贸易网络作用。两位学者Eichengreen 和Sussman 的分析(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n the Long Run,2000,IMF Working Paper)认为最后一种原因是主导性的原因。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使得维持同一本位制国家之间的贸易更为便利。在1860-1890 年之间,金本位制的英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贸易、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当英国的银行家和贸易商们更偏好于与维持金本位的国家和地区贸易之时,就吸引了更多的国家向金本位转换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包括美国与德国在内的其他主要经济大国加入金本位后,这一潮流变得愈发不可逆转。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和日本也最终加入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和金本位下的固定汇率就变成了全球的通行标准(除了中国等少数例外)。

  图4 每盎司白银可以兑换的金币美元(1833-1914)

世界货币体系的前世今生美元如何影响世界(2)

  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

  金本位与银本位的较量给予了我们今天相当的启示。一方面,每个时代的领导国家对于那个时代货币体系的选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19 世界末叶,英国的本位制最终被世界接受为统一的标准。

  今天,当中国的贸易与经济规模在世界上愈来愈成为重要的领导者之一时,中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也必将与中国的实力相称。另一方面,Eichengreen 和Sussman 的分析表明,1870 年之后的白银产量并没有出现大幅上升,但是白银价格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持续的下跌反映了当白银不再作为储备货币之时,对于白银的需求下降了,所以引起了价格的下跌。今天,当世界各国逐渐减少美元结算和美元储备的时侯,美元价格的长期下跌也将不可避免。

  1890s-1914 金本位制下的稳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金本位制维持了令人惊奇的稳定。世界主要国家都维持了超过30 年本国货币与黄金的完全可兑换,这一时期金融危机与银行危机发生的频率也在历史上处于低位。同时,国家间的贸易与资本流动也都实现了较大增长。

  一个关于商品本位制(以金本位为例)的短评

  在人类货币发展史上,商品本位制(以金银为主)占据了绝大多数区段。商品本位制为商业和金融活动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商品本位制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商品本位制有效的稳定了世界范围内的价格水平。单一国家的货币供给由该国的黄金储备决定,世界范围内的价格水平由世界范围内的黄金储备和产量决定。商品本位有效的限制了政府为了扩大开支而滥发货币的企图,保障了债权者的权利。另一方面,商品本位制同时在国际贸易平衡方面存在自我平衡的机制:当一国贸易维持出超状态,黄金会流入该国使得该国货币供给上升,物价上涨,有利于该国减少出口而增加进口;同样的,如果一国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该国的价格会下降从而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长期看来,商品本位有助于一国自动实现贸易平衡的目标。

  但是商品本位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在商品本位制阶段,世界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通货紧缩。由于黄金的供应难以跟上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名义货币供给的不足导致了价格的普遍下降。例如,弗里德曼指出从19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的价格水平出现了“一个长期下滑的过程”(《美国货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p.58)。虽然存在例外,但是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货紧缩会带来经济的萧条。其次,商品本位制是对于资源的巨大浪费。货币理论表明一个完全使用金币和一个完全使用纸币的世界(如果不存在滥发纸币的问题)相比,使用纸币的世界节约了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黄金的成本。特别是对于不出产黄金的国家而言,维持金本位这些国家还需要付出金价与黄金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免费使用纸币,但是我们必须开采、冶炼和运输甚至购买才能使用金币。当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于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时候,世界为金本位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战以前各国储备中已经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身影,只是占比还比较低(普林斯顿大学的Peter H. Lindert 的研究表明外汇储备的在各国央行储备中的占比从1880 年的不足10%逐步上升到一战前的约20%)。最后,商品本位限制了国家使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对抗经济危机的选择,当高能货币的供给单纯受到黄金储备的限制,财政部既无法让央行为政府支出买单,同时央行也无法增加货币供给来刺激经济,经济危机来临时,政府只有束手无策。事实上,由于不存在财政与货币政策干涉经济的理论,对于一战以前的历次经济危机,政府几乎都采取了不干涉的政策。也正是由于那个时代各国货币政策都以维持金本位为单一目标,金本位才得以维持并使得世界金融与贸易体系显得比较稳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