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09年8月份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元的走势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金融市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元不仅仅和石油、大宗商品、贵金属的走势密切相关,而且还深刻地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形势,新兴市场的热钱流动,以及众多国家外汇储备的组合策略。基于斯,我们将会推出一系列关于美元的专题策略报告对美元的兴衰史,对黄金地位的在认识,以及对人民币未来国际化的前景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世界货币体系的变迁中可能蕴含的投资机会进行远景预测。我们本次推出的是系列报告的第一篇《世界货币体系的前世今生》。我们将从11世界的欧洲开始讲起,回顾自11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梳理了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部分规律。接下来我们将会陆续推出:黄金的再认识、储备货币的变迁、汇率理论集粹、人民币的国际化远景以及货币体系理论在金融投资中的运用等报告。
核心结论
商品本位制不大可能重回历史舞台。近几十年间,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从商品(如黄金)本位到信用货币的转变。商品本位制时代虽然可以有效的避免通货膨胀并实现贸易的自我平衡,但是也常常使得世界经济陷入长期的通货紧缩、同时也限制了政府政策干预经济的选择。与信用货币相比,商品本位制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用于商品的发现,采掘与加工运输。今天的各国政府越来越多的承担了刺激经济创造就业的义务,使得回归商品本位成为了一种较为不可能的选择。
美元的长期衰落不可避免。从历史上看来,国际主导货币的发行国都是当时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到19世纪世界接受英国的标准实施金本位,一直到二战之后的美元一枝独秀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世界选择国际货币之际对于一国的经济地位变化相当敏感,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和美元的长期衰落将是大概率事件。
新的世界货币体系或将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与大多数人的认知相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并非只能是一国或一种货币。十九世纪,金银与复本位制同时存在,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镑与美元也呈现出分庭抗礼之势。历史证明可以存在两种或多种货币同时作为世界货币。因此什么货币会取代美元是一个伪命题:没有货币会取代美元成为单一的主导货币,美元仍将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或世界货币之一,只是美元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各种交易的份额会逐渐下降,欧元,人民币,甚至是印度卢比都有可能被越来越广泛的接受和使用。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从与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紧密的国家开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镑与美元的较量给予我们深刻启迪:拉美作为美国的后院更偏好于选择美元作为储备货币;而日本谋求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则视美国为最大障碍,更偏好英镑。今天人民币的国际化有望从与我们经贸联系更紧密的东南亚各国以及与美国政治关系相对疏离的俄罗斯等国开始。
中世纪欧洲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如果你出生在十一世纪欧洲的某个小村落中,你所使用的货币是一种叫做便士(penny)的银币。虽然大部分欧洲的货币都受到公元794 年查理曼大帝货币改革的影响叫做便士,但是一旦走出几个小镇远,你手中的货币的流通性就会大受影响——当地人会使用成色、币值都大不相同的其他的便士银币。中世纪的欧洲是高度“封建”而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大陆,虽然领土名义上由国王统治,但是实际上独立和半独立政治实体组成了每一个王权国家。在英格兰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国王、大公和城邦都在发行自己的货币,而外国的货币和本国的货币也常常在一起流通。
当时的货币体制是一个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混合体。一方面,货币的价值由其内在的金属黄金或白银决定,因而不同的货币之间有一个稳定的基于金属成分的汇率,另一方面,由于金银彼此之间的价格是浮动的,因而导致不同国家及政治实体货币汇率的自由浮动。
那个时代的欧洲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毫无疑问,欧洲纷繁复杂的货币体系不利于商业的开展和人员的往来。货币体系既是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同时是这一现象的结果。这样毫无效率的货币体系为王权兴起之后国家统一铸币所取而代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世纪的晚期,欧洲的国王们得以加强自己的权力。根据欧洲的“封建法”,只有国王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通行的货币,而地方只能发行地方流动的货币。这样,由君主发行的货币就比由大公和城邦发行的货币获得了更大的流通权。规模效应逐渐帮助国王们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的发行。
英格兰在13 世纪统一了铸币,而法王则在十四世纪末取得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对铸币的主导权。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了金币的铸造。虽然君主们通过优良的铸币驱逐了地方的铸币而统一了全国货币,但当国家具有垄断性的铸币权之后,铸币税则变成了王权政府最为方便的税收。如果君主无法取得议会的同意而增加税款时,可以通过铸币来完成变相的税收。增加铸币税的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提升白银的官方价格(debasement),这样同样多的贵金属就可以铸造更多的货币。与现代社会一样,增加货币的供给会引起广泛的通货膨胀。
国王的政府同时面临着财政支出的压力和社会各阶层反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欧洲出现了四种类型的货币政策:在英国,国会和国王达成妥协,以较高的税收来换取货币币值的稳定,英王不为收入的原因而改变货币政策,因而价格保持了长期的稳定。在法国,也是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则经历过反复的恶性通胀:每当国家面临财政危机之时就会降低货币成色。在1351-1360 年间,白银的价格在法国曾上涨过20 倍;而在1418-1422 年间,法国货币贬值超过46 倍。货币政策变成了从属财政政策的工具。第三类型的货币政策出现在意大利各城邦,商业精英阶层是这些城邦的实际统治者,他们注意到恶性通胀将影响商人们的利益,充足的货币供给会给国家带来长期繁荣。于是意大利诸邦选择了轻微的通货膨胀。最后一种货币政策出现在卡斯提尔(Castile,西班牙北部的古王国),连续不断的内战迫使国王只能通过铸币税来维持他的军队,货币恶性贬值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图1:英格兰的货币与价格水平1255-1500
图2:用黄金衡量的佛罗伦萨、英国、法国的银币价格指数(对数坐标)
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今天也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具有强有力的政治机构的国家可以有效避免通胀(如今天的发达国家);而内战不断,政府对于国家控制不力,缺乏稳定税基的国度则通胀高企(如非洲、拉美的部分国家);商业领先的国家更偏好轻微通胀(如今天的美国)。
佛罗伦萨:欧洲的第一个金融中心
公元1500 年前后的欧洲仍然有超过100 中不同的银币在流通,造成了商业贸易时巨大的交易成本,金币的发行则有助于减少这种成本。当时金币的发行者有32 个政治实体,真正称得上国际货币只有佛罗伦萨的Florin 金币和威尼斯的Ducat 金币,虽然法国和德意志诸城邦的金币也在欧洲较大范围内流通。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具有一些基本特点:经济上更加领先,拥有贸易的盈余和更好的信用机制(credit facilities),银行的数量多于竞争对手,提供了更多的国际信贷服务。像十九世纪的伦敦一样,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图3 中世纪的国际货币——意大利Florin 金币
中世纪的欧洲由大量小而开放的经济体组成,国家无法实施外汇和汇率的管制,一国之内流通着多国的货币,因而也就不存在独立的货币政策。即使一国通过debasement 使本币贬值,白银价格的提升固然会吸引白银流入,但也同样会导致黄金的流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高能货币的数量。整个欧洲的货币供给都由国际市场上黄金和白银的供给决定,只有像发现美洲后美洲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这样的事件才能对欧洲的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例如,在发现美洲后的100 年间,欧洲的价格水平每年都上涨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