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挺直民族的脊梁:关于中国画现代化的思考(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16:52  人民网

  在中国画创何中把人的主观意志绝对化的"表现自我"说,声称脱离现实生活"追求内心的真实性",这在理论上是个重要的失误。因为人们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来源于外部世界"。中国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下的社会心理的反映。画家的主观意识及其作品所反映的情调,它应该也必须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心理发生共鸣;艺术家游离社会之外的个人心理,在创作上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画作为视觉艺术,通过审美功能所具有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无时不在影响着千千万万的观众。社会主义的中国画,要对人民培养社会主义情操,起到有益的作用。李可染先生曾经讲过:"我们在山水画中描绘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其主要思想在美化祖国,歌颂祖国,目的是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染给广大的人民。"这些真知灼见,是很为深刻的。有作为的中国画家,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变革中,都不应该对生活无动于衷,而要热情地拥抱现实,拥抱阳光,以自己的作品反映时代的轰鸣,反映人民的理想、愿望和感情,从而使人民感奋起来,在美的陶冶中得到精神的力量。建国以来,有许多中国画家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地开拓着自己的视野,从独特的艺术视角,颇有个性的艺术语言,创作了许多好作品。如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石鲁的《古长城外》,王盛烈的《八女投江》,黄胄的《帐篷小学》,周昌谷的《两只羊羔》,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周思聪的《周总理和人民在一起》,以及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荷",李苦禅的"鹰",李可染的"山水"等等,一直受到了人民的喜爱与称颂。

  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不可能画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要获得我们时代新的意境,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二是对我们的时代生活,要有强烈真挚的感情。客观现实最本质的美,经过主观思想感情的陶铸和艺术加工,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蕴合着新意境的山水画。"为了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中国国家要投身现实生活,与人民从感情上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通过感受和把握现实生活的底蕴,使自己的思想充实起来,活跃起来,努力做到与时代合拍。

  也有人会说,提倡深入生活,会不会导致艺术风格单一化,作品公式化,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在唯物论反映论指导下,深刻地了解生活现象,洞察生活本质,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不排斥各自的生活经验以及表现手法的特殊性。这就是李可染、白雪石同画漓江风景,其结果竟然风格各异、情趣不同,但又同样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退一步讲,就是我国古代那些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家们,尽管所"师""造化"一样,只缘"心源"'不同,所以他们创作的作品风格、风采也就大不相同,比如都是描绘黄山,石涛就'有别于渐江,渐江也不同于梅清。纵观中国美术史,明清之际崇尚临摹、复古之风,有许多画家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所以才跃进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泥坑,大大减弱了作品的艺术性。

  最后,我以石鲁同志《学画录》中的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生活不仅供养艺术之原料,(为)创何之泉源、思想之燃料,更当是陶冶我之熔炉。画者不经过生活之锤炼,岂能去锤炼艺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