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挺直民族的脊梁:关于中国画现代化的思考(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16:52  人民网

  第一,要弘扬中华民族美学精神。一切评判艺术作品优劣的最高标准,都在于看它是否能够感染人,是否能够使人达到“畅神”的审美境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中华民族美学具有精深性、丰富性和先进性。早在两千多年前《易经》提出的“刚健、笃实、辉光”(上经之四·大畜),犹如不灭的灯塔,照亮了我国文艺发展的整个航程。文艺作品要反映“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气概,要有笃实的内涵,以及与反映作品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艺术形式,“以此日新其德”。汉唐雄风、魏晋秀骨、两宋情怀,可作如是观。今日的中国画,也应如此。

  第二,要有笔墨基因。说“笔墨等于零”,这是对中国画的调侃。没有笔墨,就没有中国画——正如没有色彩,也就没有西洋画一样。实际上中国画的创新,应该还是中国画,不能丢掉笔墨基因。中国画这棵“老树”“发”出新枝,需要吸收到多种必要的营养,其中也包括借鉴、融合域外造型艺术的优点。

  以晋唐之间人物画为例,顾恺之“屈铁盘丝”线描之法,源自西域;张僧繇用色晕染凹凸之风,也本自西方;曹仲达“曹衣出水”的“曹家样”,得益于天竺佛教造像。上述画家的做法,不是抛弃了中国画的笔墨,而是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表现技法。这是一种经过千余年创作实践,所证实的,仍然可行的成功的经验。

  第三,要有独自的风格特征。中外艺术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一部艺术风格演变史。一件美术作品之所以叫做“创作”,就是因为这件作品从构思到艺术表现,具有独创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于意境、置陈布势、形象、色彩、笔墨等方面,展现了新的美学秩序。就宋代山水画而论,北宋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笔下丰实郁勃,气势沉雄;南宋李唐、马远、夏圭等空灵含蓄,清疏幽逸。北宋的丰实与南宋的空灵,构成了中国山水画最高境界的两元,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尚不可逾越的高峰。上述所有画家各自的艺术风格,都是非常鲜明的。

  明至清初,青藤、八大以其独特的手眼,把花鸟画发展到了新阶段,使笔墨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石涛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在他的作品中,涌动着无限的激情。所以说,创新精神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墨守成规,拜倒大师们下站不起来,必将导致艺术的衰落。若只是依样画葫芦,在前辈画家作品中讨生活,毫无自己的艺术面貌,并以此大肆炒作,这样做或可达到追逐名利的目的,但与真正的创作无关。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当为警世语。

  愿中国这棵老树发出更多新枝,充满勃勃生机。

  记:美术创作可以真正地“远离现实”而纯粹地“表达自我”吗?

  嘉宾:歌德曾经讲过:"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自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有许多中国画家纷纷投身于现实生活中,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塑造社会主义的新人形象,创作了一批批具有民族性、人民性、革命性的好作品,激励了广大人民积极进取、发奋图强的精神。就北京的中国画家而言,李可染、周思聪、白雪石、王明明等人,都以自己的作品赢得了观众的尊敬。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也有一些中国画家,在中国画价值观的问题上,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主张。他们认为,真正的中国画应该"毫无功利色彩",艺术家在作画中必须"远离现实"、"表现自我"、"注重情感的渲泄"追求内心的真实性"。在这神思想影响下,有的中国画家离开了亿万人民从事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把艺术创作变成了视觉游戏,在作品中表现了悲观的情绪、对人生的迷惘以及低级的格调。站在这些作品的面前,使人感到困惑,看不懂作者画的是什么:又使人感到忧虑,因为作者以丑为美,歪曲了现实的生活。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