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卢一葵追寻千年古宣(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10:30 东方网-文汇报

  成功后的卢一葵没有陶醉。特净、净皮、棉料宣纸,薄至扎花宣,厚至三层夹宣,他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生产出一张又一张古宣纸,脚踏实地朝着前方迈进。虽然工序繁多,生产缓慢,产量不高,但他的“千年古宣”已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千年古宣厂”多次接待日本、韩国代表团的来访考察,卢一葵也多次应邀到国外交流。不少外国人甚至出巨资欲购买他的配方,然而,卢一葵一句话就给挡了回去:“那是祖宗留下的,不卖。”

  创新 为了更好传承下去

  卢一葵的“千年古宣”完全采用传统工艺方法制作,从原料到成纸需耗时18至24个月,历经18道工序、138个手工操作过程,非常繁复。首先要严格选拣原料,制作中除用石灰熟化原料外,不掺任何化工材料。料皮和料草经蒸煮洗净后在古石滩上晾露,靠日光和风霜雨雪的力量自然漂白而成,因而制成的半成品原料已脱去植物的养料成分,不会轻易与空气或水分发生氧化、变质反应,加上它所具有的一定的柔韧性,在纸张形成后具有很好的张力与强度,不会产生有害的变形、脆裂和破损。而成品则全部利用本地山泉涤荡,以人工抬帘抄捞。纸浆中的无序组合,构成了宣纸纹理细密和层次丰富的皱沟,对润墨作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卢一葵现在用的晒滩是明代生产宣纸时所用的古晒滩,系费重金购得。捞纸槽也是明代生产宣纸时所用,系一方石头槽,原已为一户农家埋入厨房做地基,后经卢一葵多方寻觅购得。两个师傅抬帘捞纸,一天不过800张而已。他还坚持采用老式土焙笼烘纸,土焙笼是用手工一遍一遍和泥在青砖上抹成,木头烧烤。土焙笼一天只能烘两、三百张宣纸,每用半年就要重修,但比铁焙笼更好地保证了宣纸的质量。

  然而,古法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2006年8月,卢一葵研制的“青檀皮打浆用碓臼”被国家知识产权授予发明专利权。这在沿用古法生产宣纸的过程中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清代诗人赵廷挥曾有诗赞宣纸制作过程:“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康熙进士储在文《罗纹纸赋》中有“……匝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的描述。这里所提的舂声和杵声就是指用碓臼来加工宣纸原料过程中发出的声音。过去的纸碓是用人力或水的推力进行的,而且碓与臼的接触形式也与过去用来舂米的碓臼相仿,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经过改进,卢一葵采用了电力带动,提高了舂击的频率和速度;将碓头改为平碓,窝臼改为平面齿臼,提高了舂击时的接触面积和效果。这样,既保持了皮料在齿臼上被锤打时的受力均匀一致,切而不断,充分疏松,又可将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除了这些,卢一葵经过潜心研究,又把几项创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宣纸的过程中。他在纸浆入槽前增加了一道沙砾过滤程序,设计制作了滤砂器,利用沉浮原理,使纸浆在通过安装在管道上的滤砂器时,将砂、泥类杂物自沉下来,通过滤砂器的长嘴尖逼出分离,而纸浆则从过滤器的上部流出,经过跳筛流入淀浆池。通过这一道工序,纸浆中的泥砂和杂物被最大限度地清除,确保了纸的纯净度和品质。他还对纸进行了独特的标识,在捞纸所用的关键工具——纸帘的两头嵌织进“千年古宣”的字样,在捞纸过程中,纸纹中就暗隐了“千年古宣”的字样,既增添了艺术效果,又便于消费者辨认和收藏。

  卢一葵的“千年古宣”更臻成熟了。2006年4月,“千年古宣”在第十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荣获“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优质产品金奖”。近来,卢一葵的“千年古宣厂”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科学研究所、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文化创新专家委员会、国家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书画家专用纸研发基地”称号。

  “千年古宣”因为需要耗费大量的原料和人力成本,所以价格要比普通宣纸贵数倍,然而,更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千年古宣”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千年古宣”能够真正显现出“功德无量”。

[上一页] [1] [2] [3] [4] [5]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