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卢一葵追寻千年古宣(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10:30 东方网-文汇报

  他马上联系到自己的朋友,找来了好多当地的宣纸,第二天交给了胡美生。然而,让卢一葵失望的是,胡美生对他送来的宣纸都不满意。他知道了,老人找的是古宣纸。看到胡教授再次变得心事重重,卢一葵有点过意不去了。

  四十余年生活在泾县的卢一葵,对古宣纸并不陌生,他也见过古宣纸,可这些年早就没有生产了。经过多方周折,卢一葵终于得知,泾县一位老干部的遗孀手上可能还有几张。卢一葵马上带着胡美生赶去。老太太认识卢一葵。前些年,老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卢一葵曾几次给过她帮助。尘封的橱门打开了,胡美生伸手进去摸了摸纸,当即激动连声地说:“就是这纸!就是这纸!”

  放下两千块钱,卢一葵把最后的7张古宣纸,交到了胡美生手上。望着老人眼里噙着的泪水,看着他那激动不已的样子,卢一葵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别人告诉卢一葵,“两千块钱?一张古宣纸都不止这个价!”随后的日子,卢一葵在与胡美生的交往中,开始意识到宣纸对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有多么重要,他也对作为宣纸发源地却找不出正宗的宣纸而感到郁闷。作为宣纸故里人,快人快语的卢一葵当即给胡美生教授一个承诺:五年之内,一定造出这样的纸来。

  拍胸脯,许下承诺,不是特别难的事,但要把这个承诺变成现实,谈何容易?

  寻觅 偶遇曹氏造纸传人

  据《泾县志》记载和专家考证:小岭周坑的曹义发云记、贺记早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就具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其后又衍生出曹义发鸿记、生记、和记等宣纸名纸号。各纸号所生产的宣纸纸质精良,享誉海内外。清朝宣统年间“鸿记”牌宣纸曾在南洋国际劝业会上获得“超等文凭奖”。1915年,“桃记”牌宣纸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九岭十三坑,坑坑造宣纸。”从胡教授离开泾县的那一天起,卢一葵就直奔小岭,找寻那些知道古宣纸生产技艺的人,决心把失传的古宣纸制造技术重新挖掘出来。皖南山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寻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年多的奔波,多方寻访,卢一葵苦无所获,灰头土脸。一日,日薄西山,卢一葵从小岭一处古宣纸遗址前走过,突然,一个陌生的老太太叫住了他:“你这人为什么老打这儿过?”卢一葵回答说:“我来找造纸的。”老太太来了精神,说:“我祖上就是造纸的。”卢一葵大喜过望,“解放前的造纸法,你记得不?”老太太回答说:“那要花钱多,要吃苦!”卢一葵说:“只要能搞成,花钱吃苦我都愿意啊!”

  这位曹氏老太太已经86岁了。自宋末元初曹姓人迁至泾县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开始,此后700余年间,制造宣纸的核心技艺一直在曹氏一族世代传承,一枝独秀。清代后期宣纸生产向小岭以外扩展,并有外姓人介入,但小岭曹氏仍是宣纸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者。曹氏家族历来规定,造纸技术“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曹氏老太太从14岁就嫁入曹家做童养媳,是最后一位传人了。

  宣纸的古法工艺非常繁复。纸之制造,首在于料。物竞天择,宣纸生产在历史的演变中最终选择了青檀嫩枝、沙田稻草为独特的造纸原料,以辅料杨藤汁为造纸粘合剂。泾县东西皆为山地丘陵,中有一条河谷平原,“二起一伏”,大小山峰140余座,是青檀和沙田稻草最理想的生长地。古法造宣纸先从隔年檀树上伐下嫩枝,放在火灶上蒸煮,放在清水里浸泡,再捞起檀枝剥皮,晾干扎捆。接着,用石灰沤、碱煮的方法,除掉檀皮中的杂质,再将煮过洗净的檀皮撕成小条,平铺在向阳的石滩上,经日晒雨淋露炼,反复摊翻,直到纤维变白成为燎皮。草料的制法和皮料的制法差不多,即将选好的稻草经灰沤、洗涤、脱灰、碱煮、日光漂白等工序,成为松散的燎草。檀皮和稻草加工为燎皮和燎草,时间至少需要九、十个月到一年,有时更长。经过上述处理后,燎皮和燎草用石碓分别打碎,重新洗涤,再按需配比,调制成混合浆料,加进杨藤汁,进行手工竹帘抄捞,制成湿纸页,挤榨成块后,经盘、整后揭成张纸,用土焙笼烘干。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