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里能让艺术栖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14:27 每日新报
1994年,著名画家方力钧、刘炜、王音、岳敏君、杨少斌等作为首批拓荒者相继来到宋庄,宋庄也因艺术家的聚集而开始闻名。去年开始,宋庄村民就当年的买卖房屋一事,将一些艺术家告上法庭,要求判定合同无效,此举引起全国的关注。日前,作为宋庄元老级的拓荒者,著名画家方力钧也成了被告之一。 方力钧们很无奈,很愤怒。无奈的是自己成了商业资本的牺牲品,愤怒是在于——若没有他们的集体进驻,宋庄至今可能还是一个普通的村庄。 这是一个古怪的宿命,艺术家们从城市退入乡村,原本是为了获得安宁的创作环境和低廉的生活成本。艺术家们和宋庄的村民之间并无天然的对立关系,但是当商业资本加入进来,这个三方共舞的局面,就很有可能变成一场无人得益的游戏。 十几年间,2000多位艺术家的涌入,让宋庄变成了一个江湖。这个江湖以方力钧、岳敏君等大腕和一些大艺术商人、收藏家为核心,以籍贯地域、毕业院校、代理画廊等线索为身份标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和利益的共同体。这个山头林立的宋庄,不仅仅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创作基地,也是中国艺术市场光芒万丈的镜像。 宋庄的现状对当地村民的冲击可想而知,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祖辈居住的这个地方,已经不再是那个灰头土脸的北方村落,而是一座未来的文化产业金矿。于是他们后悔当初的“不精明”——怎么那么便宜就把房子卖给了这些画画的?于是他们出手了,要收回自己的房屋。 宋庄村民的短视可能会令他们亲手埋葬一座能使其后代享用不尽的文化金矿,艺术家的无奈则折射出艺术与商业交锋中的某种尴尬。 几天前去了上海,而今天宋庄发生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上海的莫干山路50号。当年,莫干山路50号的那一片老厂房在规划中本来即将被拆除,因为一些艺术家的进驻,这个区域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地标。一群艺术家通过在媒体上呼吁、社会考察、出版图书等方式,竭尽全力想要保住这个上海的“塞纳河左岸”。于是,莫干山路50号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它不仅没被拆除,反而被当作一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经营起来。可最后的结果让人感到凄凉,艺术家们被告知这个地方的工作室供不应求,租金要大幅度上涨,很多艺术家不得不沮丧地离开了莫干山路50号。这个故事,和宋庄的房屋诉讼案其实有相似之处。艺术家们的无奈,在商业资本面前暴露得一览无余。 艺术家聚集在某一个区域交流创作,几乎成了一个传统。从19世纪开始,就先后出现过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纽约苏荷区、伦敦东区、柏林米特区等艺术区域。 比较这些区域,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低廉的房屋租金,不算太偏僻的地理位置吸引着艺术家们。它们的命运也殊途同归,当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之后,房租上涨、商业机构开始进驻,早先进入的那批艺术家已经功成名就,后来的艺术家们或因为无法再承担租金,或厌烦这个区域变得越来越喧嚣世俗,纷纷迁移到下一个尚不为人注意的区域。 宋庄发生的故事,似乎预示着——艺术家们总在寻找一个乌托邦,可是最终发现自己永远在迁徙流浪的路上。 新报记者 邢一伟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