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14:3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由财新传媒主办的“第八届财新峰会”于2017年11月15日-1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殷勇出席并演讲。

  殷勇表示,人民银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其核心是形成因城施策、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框架。“今后人民银行将按照十九大的战略部署,不断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的框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以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来宾、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受邀请参加财新的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是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就此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我们知道传统上中央银行都是将稳定物价作为我们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历史上不断发展的高通胀甚至是恶性通胀频繁的冲击着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甚至危机。于是大家逐步认为,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在稳定物价,稳定通胀预期上,认为这是保障经济能够围绕其潜在的增速水平,稳定运行最有效的方式。稳定物价为核心的货币政策逐步演化为更明确的通货膨胀制。自从新西兰、加拿大、英国央行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都已经将通胀率控制在事先明确的水平,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的目标,甚至唯一的目标。美国为例,1977年美国国会授权美联储采取货币稳定和物价稳定的双目标,明确设定了2%的通胀目标水平,欧央行在成立之初被赋于的就是单一的价格稳定目标。2003年的时候欧央行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将价格稳定定义为将调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在中期类处于低于但接近2%的水平。人们相信维护物价稳定,是最有效的保障经济运行稳定,减少剧烈波动的手段。这样的货币政策设计在物价稳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以美国为代表的将通胀控制到2%的低水平,事实上目前一些主要的经济体还面临着较大的通货紧缩的压力。

  但是另一方面,宏观经济运行并不是平稳的,即使物价变得更加的稳定了,不断发生的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仍然不时严重地冲击着经济的稳定,进入新千年以来,我们已经经历了2000年初的互联网泡沫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2012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有新兴市场国家受到的各种冲击,这些都造成了经济衰退等经济动荡。尤其是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其导致的经济衰退是近百年来紧次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经济衰退。

  这些现象引起人们进一步思考,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紧靠维持物价稳定还不够,还要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还要防范包括债务的过度积累,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和泡沫破灭的系统性风险。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现有的监管制度和政策没有能够组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基于微观审慎的监管制度主要针对的是个体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存在短板。微观审慎政策的局限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企业、居民等经济运行体系当中的主要部门并不在微观审慎直接监管之内,其金融行为难以获得及时的调控。

  二是随着金融不断深化,金融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关系变得十分的复杂,微观个体的状况稳健,组成的整体仍有可能是系统性不稳的。

  三是微观审慎政策当中存在顺周期因素,例如市场处于上升周期的时候,抵押物品价格上升,就会使得负债状况显得更为健康,就可以进行更多的借贷,不断地叠加会造成风险的隐患。

  四是微观审慎的分业监管模式会引发套利行为,导致内部人控制、关连交易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正是因为微观审慎不足以保障金融危机的稳定,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开始审视现有制度的不足,开始逐步引入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是偏重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监管政策,各国对宏观审慎的定义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两类中间调控的目标:第一是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健性,第二是控制金融系统的过度繁荣。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仍然在探索各类宏观审慎工具的使用和有效性的检验,目前使用的工具大致包括对于借款人及相关金融工具和活动的限制,对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限制,对于资本的要求,以及特定的税收等等。

  在实施宏观审慎调节和干预后,还要评估政策效果进行必要的校验,还要加强公众交流和预期引导,全球环境下的审慎政策还要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的平台进行国际协调。

  中央银行在各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中普遍发挥着四个核心作用,首先货币总阀门是央行来调节的,宏观管理自然应该由央行直接参与;其次稳定经济或者稳定通胀的职能使得央行具有审慎的天性;第三,央行具有宏观的视角,能够从整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角度进行研判,能够克服微观监管的局限性;第四,央行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根本上就肩负着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

  目前情况看,宏观审慎政策相对闭传统的货币政策还是比较新的领域,宏观审慎的框架仍然有待完善,系统性风险概念本身覆盖面很广,也比较定性,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原因和机理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宏观审慎政策在目标设定方面比较模糊,承担的使命有可能过于多元化,宏观审慎政策体系还没有接受检验,在央行逐步引入宏观审慎政策以后,经济还没有受到大规模动荡的冲击,当前国家主要央行采取非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比如说量化宽松的政策,比如说另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政策,全球不少资产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未来发生比较大调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目前的宏观政策体系能否有效应对未来的挑战呢?我们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此外宏观审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协调和配合都处在摸索的阶段。因此未来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是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还可以进一步聚焦和明确,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里也可以有多种研究方向,其中一种研究方向是适度增强物价稳定的价格指数的代表性。

  我们知道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居民财富也在不断地积累,目前物价稳定我们所关注的消费的物价指数或者相关的指标的范畴,所涵盖的居民当期消费,与居民财富的总量相比,占比在不断地降低,也就是说虽然消费价格的稳定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性作用仍然十分关键,但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等这样一类指数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代表性,已经越来越低。与此相对应,资产价格对居民经济行为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变得更加重要。

  以美国为例,根据美联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7年二季度,美国居民总财富达到96万亿美元,2017年二季度年化消费支出仅为13万亿美元,只相当于财富总量的14%左右。因此我们看到在经济运行中,虽然中央银行成功(信号中断)。

  引起的金融动荡正在越来越多的影响(信号中断)稳定运行。另一个方面,我看不管是债务的过度积累,还是国际收支的金融风险的累计,基本上都会伴随资本价格的指数的代表性,明确区分其实是一样的道理,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达到防范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冲击我们经济金融稳定的目标。

  完善宏观审慎的政策目标还有其他很多研究的方向,由于时间有限,这里不一一展开论述了。

  最后我讲讲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实践。

  过去几年我们主要通过人民银行牵头,“三会一局”共同参与的金融监管协调联席会议制度(信号中断)。

  7月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化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宏观审慎工具的使用方面,近来人民银行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并于2015年将其升级为更为全面的宏观审慎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2016年5月,人民银行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扩大到全国范围的金融机构和企业,2017年初人民银行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范围,以便更全面的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状况。此外人民银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其核心就是实行差别化住房的政策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框架。

  今后人民银行将按照十九大的战略部署,不断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的框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