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岗位上,尚福林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从资本市场监管者跨越到银行业监管者,熟悉的是他又回到了当初本行银行系统。未来他至少面临着两大攻坚战,一是亟待改革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二是加强银行体制的竞争性和去同质化。
从知青、秘书、前线战士、审计员到银行家,项俊波每一次转折都是一段涅槃式的跨越。这一回,他进入的是一个近乎完全陌生的领域——问题缠身的中国保险业。他上任后不久,保监会就发出监管函,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项俊波一贯的铁腕本色。
曾两次获得中国经济界最高奖“孙冶方奖”,这或许是郭树清被定义为“学者型官员”的渊源。他本人更是“价格双轨制”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之一。证监会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打击内幕交易的案例,可以说市场选择了以铁腕改革著称的学者型官员郭树清。
那是2011年3月1日,银监会召开 “2011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会上出现了这张新面孔——刚刚履职的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这次会议上周慕冰阐述了农合机构的改革思路,并提出未来五年农合的改革目标。
作为分管新闻媒体宣传事务的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的出现和讲话,往往让市场与证监会最新的监管动向紧密联系。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背景,刘新华对于新媒体在资本市场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新媒体对资本市场意义重大。
姚刚是“60后”,拥有国内外券商工作经验,使得他成为证监会里为数不多的“多栖改革派”,被业内称为“既懂证券、又懂期货”的全能型监管者。迄今为止,经由这位监管者主抓的部门有期货、发行、基金,以及眼下正在被市场所热议的国际板。
从时任证监会主席助理分管基金业务开始,到升任证监会副主席,桂敏杰打开了基金行业从小到大、从国内市场通向国际市场的两扇门,他推进并见证了基金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在产品创新上,无不体现行业在不断发展中扩展态势。
庄心一经验老到、做事雷厉风行,他强调,今后出现有股价异常交易涉嫌内幕交易的,或交易出现严重异常的,证监会都要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上市公司的重组申请尚未受理的不再受理,已经受理的暂停受理,调查结束后再继续受理。
根据建行公告,王洪章出任董事长一职将在1月正式落定。王洪章以敢言著称,这或许跟他此前身为央行纪委书记的职责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得到30多万名员工的认同,以及遍布全球的超过120万户的建行股票投资者的支持。
从高校学者到政府官员,再到大型银行一把手,胡怀邦在金融系统的职业生涯走过了从旁观者到裁判再到运动员的多重角色转换。对于其掌舵的交行,胡怀邦满怀信心。他曾公开表示,在“十二五”期间,要用最多不超过5年时间再造一个交行。
2006年7月,做了一辈子银行的张建国,从交行行长任上调任建行行长,接替辞职的常振明。对建行来说,彼时正处在推进在股改的关键时期,选择一位合适的行长尤为关键。张建国任职的五年,对建行来说也是翻天覆地的五年。
自金融监管“三会”主席罕见地集体换帅之后,接班人选热议最多的,便是姜建清。白白胖胖,坐拥千金。这是人们脑海中惯有的银行家形象。但姜建清的皮肤显得黝黑。有多少人能把煤矿工人和金融舞台上举足轻重的银行家融为一体?姜建清做到了。
从国有银行到金融监管部门,从地方政要到股份制银行一把手,直至政策性银行经营者,蒋超良的职业生涯可谓丰富而精彩,他30年的工作经历中近一半留给了农行,蒋超良最为外界熟知的是其在交行创立“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三部曲改革路径。
出生于1959年的张云是五大行中最年轻的行长。在出任农行行长之前,张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担任农行分管股改事务的副行长。在外界,张云被冠以“强大有力的执行者”,而在圈内他也有学者型银行家的美誉。
牛年出生的吴焰,喜欢听《士兵突击》片头曲《上帝的力量》,做事情非常执着。吴焰的超常规手段带来了明显的成效,先用四年完成资产扩张,再引进社保为战略投资者,吴焰带领的中国人保正行驶通往资本市场的高速列车上。
袁力出生于1962年9月,曾在人保吉林市分公司和平安保险任职,熟悉财产险业务及国际险业务,1998年调入保监会,历任政策法规部处长、发展改革部主任等职务。既有保险公司的基层历练,又兼具监管机构的宏观视野,是袁力较为显著的特征。
作为“60后”的官员,吉林是省部级高官中少数会把私人空间曝光的官员,比如,在汽车限行时,吉林也与工薪阶层一样挤地铁,女儿参加高考时,他亲自接受并声称会感到紧张。但这无碍吉林分管的北京市金融业稳步前进的步伐。
2011年,是屠光绍空降上海担任主管金融的副市长的第四个整年,在他担任副市长一年半后,国务院批准了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由金融监管者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指挥官的转变后,国际板的推进或许是屠光绍的又一大“硬骨头”。
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陈敏尔深有体会:目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做得不够,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贷款过程中面临“吃不到、吃不饱、吃不起、吃不好”的状况,即贷款难度大、额度少、成本高、服务弱等现象仍然存在。
深圳和广州在金融中心建设中定位并没有完全明晰,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更加强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具有银行和券商工作经历的陈云贤,在广东打造金融强省的道路上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