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引狼入室之后的中资银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4日 15:47 《资本市场》

  作者:刘亮

  导语:此前,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中外资银行之间开展的合作大于竞争。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之后,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将可能会大于相互之间的合作。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认识中资银行的优劣势在那里,显然有助于中资银行更好地选择自己的竞争策略,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立足,在竞争中胜出。

  尽管时间过去了近两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博士再次接受《资本市场》记者采访时,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观点,随着WTO后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可能会对中资银行形成某种威胁,但在中国本土,外资银行不可能超过中资银行。

  “一是因为中资银行近几年通过变革,通过向外资银行学习,很多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这证明中资银行是可以迅速的发展起来;二是在符合WTO规则的情况下,监管机构可能会出台一些措施来限制外资银行的发展。如近期出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外资银行进行限制。在符合规则的前提下,保护本土银行的利益符合国际惯例。”殷剑峰这样表诉自己的理由。

  注重成本管理和创新

  这两年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无疑是中资银行的收费,例如小额银行存款账户收费,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实施小额存款账户收费,只是确定的最低金额不同而已;再如银联系统的跨行查询收费。虽然抵制之声不绝于耳,但最终很多项收费最后都成了既成事实。

  不管这些收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然而这些措施显然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例如花旗银行低存款账户实行收费,近年来甚至将最低金额提升到了5000美元,也就是对存款低于5000美元的储户收费。建行北京市分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小额账户收费是中资银行注重成本管理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以将银行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开发新产品和开展更挣钱的项目上去。” 而注重成本管理和积极拓展新业务显然也有助于提高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

  事实上,近几年中国各商业银行在借鉴外资银行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十分重视金融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短短几年间,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一些银行系统的业内人士认为,最突出也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电子银行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是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为主体构成,以电子化手段为客户提供自助式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介绍,目前中资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已经不逊色于外资银行,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中资银行已经有能力迅速嫁接和提升自己的各项业务。以“金融e通道”为产品定位的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等12类、60多项业务。据统计,2005年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实现电子银行交易额46.7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22%。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实现42.2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4%。

  中国建设银行不仅开通了网上银行3.0系统,实现了对公交易、网上转账、网上购物、外汇买卖等功能,还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可以为客户实现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和银证转账等业务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以“科技兴行”为发展战略的招商银行,其银行业务创新在国内更具有代表性,在银行零售业务领域则更为明显。由于没有国有商业银行众多的经营网点和多年的市场基础,招商银行加大业务与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力度,积极打造“一卡通、一网通、金葵花理财”等知名品牌,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分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50%左右。目前,招商银行的“一网通”已形成了网上银行、网上商城、网上证券、网上外汇和网上支付等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统计显示,2005年,招商银行网上企业银行交易额超过了14000亿元。

  更多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同时自动开通电话银行业务,同时实现话费、上网费等代收代付中间业务功能,并且拓展到可一次性完成股票、基金、外汇和国债等多种投资。为中资商业银行进一步的业务拓展占据了市场,也在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之前抢占了先机。

  拓展零售和表外业务

  以前,中资银行的业务主要在公司业务上,收入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收入来源单一。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零售业务和表外业务方面差距非常大。外资银行多年来形成了做表外业务偏好,在表外业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而这一点则正是中资银行的弱点,所以表外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的主攻方向。表外金融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大的集团客户或高端客户,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

  零售业务和表外业务也是今后3 到5 年中资银行的一个发展方向,也必然是今后中外资银行激烈竞争的一个领域。而近年来中资银行在这些领域也已经迅速崛起。殷剑峰博士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课题组曾经对这一领域做过调查。调查表明,2003年中资银行在以上两个领域才初露端倪,但到了2005年,零售业务以房地产按揭业务为切入点,表外业务以个人理财业务为切入点,中资银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2005年中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中国基金业的总体资金规模。

  而且在2005年之前,中资银行主要是利用自己营业网点多的优势代销外资银行设计的理财产品,是名副其实的“二道贩子”。但到了2005年,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能力有所提高,与外资谈判以获得更大利润空间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而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在个人理财产品的设计能力方面,中资银行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就是风险定价和风险防范的能力获得了提高,一些银行已经基本上摆脱了“二道贩”的称号。

  殷剑峰博士解释,很多表外业务产品的设计,需要借助金融衍生品,需要对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常了解,如需要推出和道琼斯指数相挂钩的理财产品,就必须对这一指数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这几年来,中资银行在基础设施、金融技术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引入了大量的金融人才,使得中资银行在理财产品的设计和模仿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提高零售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收入,正在成为很多中资银行的共识。詹向阳告诉记者,未来5到10年内工行的目标是要将非信贷资产的比例提高到50%,和信贷资产平分秋色。也就是收益结构要发生变化,目前利差收入占工行总收入的近70%,未来5到10年,工行要大范围的提高资产交易、基金交易和中间业务等方面的收入,这方面的收入要占工行总收入的50%,完成经营结构的转型。

  不但是中国工商银行这样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其他一些中资银行对于自身的经营策略也做出了调整,招商银行日前就表示要做“中国最好的零售银行”,将企业定位锁定于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专业银行。

  从去年开始,交通银行也在向零售银行转型,交通银行的理由主要三点:一是国内的个人财富增长正在快速成长,同时交通银行拥有超过4000 万的个人客户,交通银行必须照顾好这些客户的理财需求;二是公司业务作为交通银行以前的主要收入来源,增长潜力有限。交通银行的目标是充分利用这些公司客户资源,向客户企业中的所有人,包括主管经理和普通员工提供产品和服务;三是交通银行正在由单纯的存贷款服务向其他金融服务转变,新的服务包括投资、咨询和财富管理等服务。交通银行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一对一式的服务,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

  今年底国内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尽管银行之间的零售业务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市场也相当大。据介绍,交通银行已经和汇丰银行合作,确保交行成为在国内市场向客户提供此类服务的准备最充分的银行。

  竞争将大于合作

  此前,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中外资银行之间开展的合作远大于竞争,然而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之后,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会大于相互之间的合作。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认识中资银行的优劣势在那里,显然有助于中资银行更好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立足,更好地在竞争中胜出。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将工行的优势可以概括为:网络优势+结算优势+本土优势。工行拥有遍布全国的银行网络,这些银行网络是我们开展零售业务、开展个人金融服务的平台,近年来工行的计算机网络处理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可以为客户的金融结算、理财、汇兑等业务提供快速服务;汇兑结算功能是工行的另一大优势,目前国内80%的汇兑结算业务是工行的,外资银行也委托工行进行结算和现金管理;另外工行在国内拥有最多的客户,光法人客户就有超过22万个,这些客户很多和工行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对工行的品牌也有更高的认知度,这是工行的本土优势。

  殷剑峰博士将中资银行的优势概括为,网络优势、熟悉本土金融业务的优势和监管优势,也就是监管机构将采取监管措施对本土银行进行适当的保护。殷剑峰认为,在金融创新领域和相关的业务领域虽然中资银行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复杂,但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正在得到弥补。中资银行的很多不足是监管本身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如监管机构对利率的管制,利率还没有完全的市场化,使中资银行在个人按揭贷款等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又如中国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缺乏在信用领域可靠的历史数据,使中资银行在信用管理方面面临风险。

  也有专家指出,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历史原因造成的问题,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之后同样需要面对,在这些领域中外资银行是平等的。中资银行的真正问题在于机制和体制上。技术和业务层面上的问题,花钱都可以解决,但想花钱买来机制变革却很难。

  中资银行屡屡发生内部操作风险,如近期又有多家银行有暴露出来虚假按揭的问题,在一些银行当中,虚假按揭的问题出现过但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止。又如上海有一个人从银行贷款7800万,购买了128套房,最后却没有听到有什么银行方面的责任人受到惩处,这才是中资银行真正的软肋所在。

  专家建议,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中资银行应该加快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建立高层次的业务创新人才梯队;同时建立适合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包括对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试图根治旧的操作风险的同时也要积极防止新的风险,避免系统风险堆积。

  而业务创新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业务创新监管体系,以规范银行的业务创新行为,加强风险控制与监管,尤其要强化表外业务的创新风险管理。

    系列文章:

    银行业:马其诺防线上的角逐

    中资银行变革:提速 再提速

    中国银监会罗平:跨境监管的国际接轨

    引狼入室后的中资银行

    中资银行:本土不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