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资银行变革:提速 再提速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4日 15:38 《资本市场》
作者:刘亮 导语: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公司治理”。加强对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同样是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竞争必须要做的大事之一。 9月21日,香港联交所开始对工行进行聆讯。这标志着中国工商银行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程序已经正式开始。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也在21日正式审核工行上市事宜,预计9月26日完成过会。而从10月初开始,工行将进行大约为期两周的路演活动。工行计划通过上市发售354亿股H股及177亿股A股。 据知情人士透露,到今年11月,工行就可能完成A+H上市的计划。这意味着,工行将变成一个财务公开、管理透明,受公众监督的上市公司,出现在大家面前。 由于正处在上市之前的敏感时期,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不能给记者介绍太多有关工商银行的情况。但此前詹向阳曾经告诉记者,中国工商银行正面临着最深刻、最彻底的变革。 事实上,中国的整个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系统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中国的银行系统面临的不仅仅是管理体制的变革,不仅仅是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还面临着经营结构和资产结构的转型。 而变革的动力则来自竞争环境的改变和监管要求的变化。 竞争环境的改变是指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加剧,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很多外资银行已经将其营业网点开到了中资银行的鼻子底下。以前外资银行还不成气候的时候,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然而一旦外资银行摸清了在中国市场的规律,并积累了足够多的客户之后,则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监管要求的变化是指为了提高银行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将大的国有商业银行改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并且更多地按照市场的原则对中资银行进行监管,这逼着国有商业银行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之道路。 从不足之处改起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大要案频繁发生、盈利能力差、资产质量差、不良资产产生的速度快,一直为大家所诟病。 有银行业的专家将国有商业银行企业的弊病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传统体制下政府主导型的银行体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这使银行经营管理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外资银行进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的要求。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差,虽然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善贷款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各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较高的不良贷款给银行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大大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 第三,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低与盈利能力低下。与资产质量低下相对应,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处于较低水平。资本金比率偏低,表明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 第四,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业务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领域,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对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资银行进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势在必行。 而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就是试图在管理体制方面对其做了一次彻底的手术。曾经有人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刘明康回答,核心就是:“公司治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易宪容介绍,就目前情况来看,银行占整个中国融资总比重的90%以上,而几大国有银行在银行业的信贷比重又占70%以上,这样一种金融结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如果没有大的突破,肯定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就是政府要下大力气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原因。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国家的主体角色发生了变化,使国家从以往国有商业银行惟一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转化成为银行的股东,严格按照股份比例行使权利,承担风险。同时,由于商业银行成为上市公司后要定期披露信息,公布其经营业绩,这也为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监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有效的载体。 管理机制的变革 从交通银行,到建设银行,到中国银行,再到中国工商银行,轰轰烈烈地注资——改制——上市运动,并非为了上市而上市,也并非一股就灵。“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如果仅仅是简单像外资银行的管理机制,那么中资银行未来也肯定是死路一条。 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不等于股票上市交易。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遵循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惯例,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模式,大力进行综合改革,进行银行内部进行机构调整、明确权利和责任的配套、调整人员结构、建立内部监控制度和公开信息披露等一系列具体而艰巨的工作,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这才是银行改革的根本目的。 多家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前都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着手进行了管理体制的变革,并且试图在上市之后继续对其进行完善。例如,建设银行出台了《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在全行整体实现风险控制的垂直管理,成立从首席风险官——风险总监——风险主管——风险经理等全面风险控制的垂直化管理,这可以视作建行在风险管理中一次大的改革。 建行总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行的总体思路是,在风险政策制度、计量分析、风险监控等方面,实行全行整体集中管理。按照集中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报告线路。总行设首席风险官,一级分行设风险总监,二级分行设风险主管,向县级支行派出风险经理。 无独有偶,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日前也表示:“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一家真正的商业银行,是一项脱胎换骨的系统工程。国有商业银行和真正股份制银行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体制、管理和竞争力3个方面;展现出来的问题则是金融专才持续流失、风险控制体系不甚完善及人均盈利能力偏低。” 李礼辉表示,中国银行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首先,要适应管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需要;其次,要建立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第三,还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李礼辉特别强调了中行正在加强内控措施以防范风险。中行已经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稽核体制,健全问责制。中行在其一级分行设立了风险总监一职,目前已有一批风险总监已经正式上岗。 中国工商银行的设想更全面一些。200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就设想将其内部的管理构架改为了事业部,这种纵向、条状的管理模式将意味着以前的分行、支行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将不复存在。工商银行的最上层机构也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管理中心,而是一个利润中心。 据知情人士介绍,在工商银行的整体改革方案中,工行的公司治理目标结构包括业务、风险管理、后台支持和内审四个部门,各条职能实行垂直管理。而业务部门的发展方向则是事业部制,包括个人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等版块块,各版块之间相互独立。 除了技术准备,工行还在对《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规定》进行了修订,正着手进行设立独立于业务线设置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建立全行的风险管理标准,独立审批和评估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框架、工具方法、流程和信息系统,对业务单元的风险承担活动提供支持。 “公司治理再造比财务重组更为艰难。”监管机构和各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改革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资本充足率等数字指标上,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能否建立和完善,才是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 上市之后下一步 虽然国家出资解决了各个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通过注资之后,将一个个的商业银行捧上了市,但国家付出的巨额成本,能否换来好的银行管理体制,进而带动整个银行体系经营情况的好转,确实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即使很多银行宣称已经开始了更进一步的制度变革,但对中资银行的质疑之声并没有停止。 有专家就指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同样还面临和很多国企改革同样的问题,如管理层主要来自于行政任命;又如,国家作为银行出资人一股独大的现象,将导致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难以施行;在董事会成员的选拔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易宪容也指出,国有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国有银行上市并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结束,而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开始。国有银行上市后,同样需要面临许多以往没有碰到的困难与问题。比如汇金公司的定位问题;所有者权益问题;国有银行有效的公司治理确立问题;国有银行注重的财务重组、短期行为及真正落实问责制等问题,这些都是国有银行上市后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 银行业专家建议,对于上市之后的国有银行,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现代银行制度,并确立以效率为生命的经营准则。专家还进一步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加强管理,应对挑战与竞争的方向: 第一,要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系统,以决策系统为中心,以分行系统、监督系统和管理系统为支持,促进集约化经营战略的贯彻实施。 第二,要积极建立与现代生产力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组织体系。解决用工机制、激励机制,培育创新机制。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的深化改革要同处身的市场定位密切联系起来。 第三,要建立以业绩为评价标准的人才激励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确立人事管理部门在金融企业发展中的管理地位,通过市场竞争选择优秀的金融人才。 系列文章: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