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央行法规 > 正文
 

二○○五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 08:51 中国证券报

  二、债券市场规模明显扩大,交易活跃

  2005年,由于金融机构资金充足,CPI增幅平稳回落,债券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6.0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51万亿元,日均成交240亿元,增长1.4倍;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2781亿元,比上年减少186亿元。

  银行间现券市场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净买入方,净买入2999亿元,增长6.2倍。其他商业银行净卖出较多,为3306亿元,增长87.8%;证券及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净卖出362亿元和660亿元,增长1.7和1.4倍;外资金融机构由上年净买入现券358亿元,转为净卖出现券224亿元。

  2005年,受宏观经济及资金供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债券市场价格总体呈现持续上行的走势,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相应下降。

  三、票据市场快速发展

  2005年,商业汇票累计签发4.4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万亿元,增长30.1%;累计贴现6.75万亿元,增长43.3%;累计再贴现25亿元,比上年减少202亿元。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1.96万亿元,增长32%;贴现余额1.38万亿元,同比增加0.36万亿元,同比增长35%;再贴现余额2.39亿元,同比减少31亿元。

  2005年,票据业务快速发展,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票据融资快速增长,短期融资票据化趋势明显。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的比逐年上升。2005年,票据融资同比增幅持续在30%左右,高于贷款同比增幅20个百分点。二是票据市场竞争激烈,利率水平逐步走低。2005年3月,超额存款

准备金利率调低后,货币市场资金面宽松,货币市场利率逐步走低。由于我国直接融资渠道还比较狭窄,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票据市场,票据市场利率逐步走低。三是受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影响,再贴现工具基本淡出票据市场。

  四、

股票市场指数逐步回升,企业海外融资较多

  2005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3.17万亿元,同比减少1.07万亿元;日均成交131亿元,同比下降24.9%。其中A股累计成交3.11万亿元,同比减少1.05万亿元;日均成交129亿元,同比下降24.9%。

  上证综指在2月份升至2005年以来最高的1329点,深证综指在3月份最高升至334点后,股指一路下滑。6月份后在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发行速度等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质性措施影响下,市场预期开始稳定,投资者信心逐步增强,股指逐步回升。12月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收于1161和279点,比市场信心较差的6月末分别上升了7.4%和6.9%。

  2005年,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累计筹资1884亿元,比上年增加381亿元,增长25.3%。其中A股筹资(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339亿元,同比下降45.3%;H股发行筹资18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545亿元,增长1.4倍,占筹资总额的82%,同比提高38.9个百分点。

  证券投资基金继续较快发展。2005年末共有证券投资基金218只,比上年底增加57只,基金总规模4714亿元,增长42.5%,总资产净值46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4.5%。

  五、保险业资产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保险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05年末,我国保险公司(不含筹建)已经发展到93家,比上年底增加21家;总资产1.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8.5%。全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927.3亿元,增长14.1%,其中,财产险收入1230亿元,增长12.8%;人身险收入3697亿元,增长14.5%,人身险收入中寿险收入为3244亿元,增长13.8%,增幅同比高7个百分点。全年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1130亿元,增长12.5%,增幅同比低6.9个百分点。

  保险公司资产结构进一步多元化。资产构成中,银行存款比重明显下降,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及其他投资比重上升较多。

  表5:2005年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

  余额(亿元人民币)占资产总额比重(%)

  2005年末2004年末2005年末2004年末

  资产总额1522611854100.0100.0

  其中:银行存款5241496934.441.9

  投资8894571258.448.2

  国债3588265223.622.4

  证券投资基金10996737.25.7

  其他投资4207238727.620.1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六、银行间外汇市场首次推出“外币对”交易和远期交易

  2005年5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八种“货币对”即期外币交易,截至2005年末,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521亿美元。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又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推出了人民币远期交易,4个多月来,市场运行平稳,交易日趋活跃,交易量不断扩大,初步掌握了人民币远期

汇率的定价权。

  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2006年展望

  2005年,全球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缓慢复苏,日本经济复苏势头明显,亚洲和拉美地区的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依然保持较旺盛的增长势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9月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维持在2005年4.3%的水平,美国和欧元区增长率分别为3.3%、1.8%,比2005年4月份的预测分别下调0.3个和0.5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率维持2005年4月份的预测,为2.0%。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反弹压力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8.2万亿元,增长9.9%,增速比上年减缓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8%,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01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9亿美元。

  (一)国内需求旺盛,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专栏4:经济普查:GDP总量、速度和结构变化

  2004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国家统计局利用普查数据对GDP进行了核算,于2005年12月20日发布了2004年GDP核算修订结果,于2006年1月9日发布了1993-2003年GDP历史数据修订结果,于25日发布了2005年GDP核算数据。此次普查查实了我国GDP总量,摸清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家底”,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为真实可信的数据基础。

  一、GDP总量较大幅度提升。根据普查资料测算,我国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6万亿元,比原核算数多增2.3万亿元,总量规模扩大16.8%。按当年人民币与美元8.277∶1的平均汇率换算,2004年我国GDP总量应当从普查前的1.7万亿美元,调整为1.9万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总量44万亿美元的比重,由3.8%提高到4.4%;居世界的位次,从第七位变为第六位,超过意大利,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之后。但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GDP的1/5,在世界的位次变化不大,仍在世界第100位之后,依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中的较低收入组。

  二、GDP增速普遍调高。按修订后的GDP数据计算,1979-200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比原核算数提高了0.2个百分点,并有将近一半年份的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0%。国家统计局对历史数据的修订选择了趋势离差法,根据1993年至2003年原有历史数据的趋势值和实际值的比例系数,推算历史数据的修正值。此种方法不改变经济增长趋势。

  三、一些反映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的数据发生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对中国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问题的判断。

  1、第一、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但第三产业比重依然偏低。此次普查在GDP总量多出的2.3万亿元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13万亿元,占9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8.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普查后的增加值比常规统计多出近1.5万亿元,占第三产业新增部分的70%。第一产业因不在这次普查范围之内,仍采用年报核算数,第一产业比重由15.2%下降到13.1%,降低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由52.9%降为46.2%,降低6.7个百分点。实证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发生规律性的变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高收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也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普查后,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上升至40.7%,但仍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2004年中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5%。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美国75.3%,英国72.6%,法国72.4%,德国69.2%,日本68.1%,韩国55.1%,菲律宾53.2%,印度51.2%,泰国46.3%。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