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17:48 新浪综合

  让经济学更有人情味

  韩圣海

  上月,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塞勒获得了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表示,将诺奖授予塞勒是看重其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让经济学更人性化。塞勒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展示了人脑思维如何系统性影响决策和市场。

  这是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又一次问鼎诺奖,给素以“沉闷的科学”著称的经济学注入了鲜活。自赫伯特·西蒙以来,丹尼尔·卡尼曼、罗伯特·希勒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做了大量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的探索,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让新古典经济学尴尬的是,行为经济学被大众接受暗含着一个质疑,那就是新古典经济理性人假设的合理性。

  经济学诞生之际,正值理性主义思潮在欧洲盛行,理性人进入经济学假设并不难理解。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斯(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对理性人有过描述:当一个人被视为理性时,他追求的目标是相互一致的,而他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和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不会南辕北辙。

  问题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人类真是永远理性、完全被理性的长期思维模式所主导吗?

  显然不是。至少,我们接触的大多数人很少是经济学教科书描述的样子。人并非完全理性,这其实是基本常识。普通人都存在损失厌恶、短视、偏见等心理倾向,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描述的理性人相去甚远。按照赫伯特·西蒙的说法,人只具有有限理性,他凭借对外部环境认知和自身局限的思维来作决策。

  正是因为人性存在非理性因素,行为经济学作为接地气的经济学“新物种”日益受到外界重视,因为来自心理学的分析为经济学提供了可以影响行为的新工具,比如以损失而非收益来设计激励。但重视并不意味着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替代,人大多数情况下所作的决策依然是理性的。这点塞勒也很清楚,他更愿意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传统经济学的延伸。

  理论永远是灰色的,行为经济学的特质在于它和实践息息相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更为实用更贴近现实。塞勒本人就不只是纸上谈兵。他和朋友创建的基金公司就是用行为经济学构建投资策略的。据说,这家基金公司19年的收益率为832%,高于同期伯克希尔·哈撒韦307%的涨幅。

  人性是有缺陷的,但人性的缺陷也正是人的本性所在。从实用的角度看,行为经济学看上去更像是新古典经济的发展和修正,它可以为个人或组织的决策提供更为精确的指引。行为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弄明白非理性的缺陷,可以让个人的决策越来越正确。弄明白人类在完全理性情况下能够做到什么,则可以让人类离美好生活越来越近。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