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0日07:58 第一财经日报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票据大案背后的元凶

  安卓

  [城市商业银行会被找来用作“过桥行”,即通道行,在村镇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间充当通道并收取通道费,最终导致原本不符合股份制银行贴现要求的汇票流入股份制银行]

  [在业内,票据业务有信贷规模调节器之称,典型的“商业银行+农信社”模式是:卖断+逆回购+远期买断。]

  被称为安全系数最高的业务之一的票据业务,风险却在集中暴露。

  继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天津银行、宁波银行之后,近日,广发银行也被卷入票据风险漩涡中,据了解,广发银行是由于外部同业机构在票据交易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出现9.3亿元的风险敞口,截至7月22日,其已收回约5.2亿元,但其余4亿元目前仍在继续追收中。

  事实上,票据风险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而今年则集中出现在转贴现的环节,尤其是出现了“丢票丢钱”的现象。

  “票据业务的风险点无外乎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银行承兑汇票来说,信用风险较小,主要是操作风险。而在操作风险中,同业户是一个关键所在。所以,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包括银监会和央行连续下发的多个监管文件,意在截堵规范同业户。”一位票据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票据风险每年有只是今年大不同

  “广发银行这笔票据的事情我们很早之前就听说了,事情发生比较久了,他们也一直在追这笔款项。”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

  根据广发银行去年年报,截至2015年末,公司贷款余额4377.63亿元,较上年下降158.78亿元,降幅3.50%;个人贷款余额4019.58亿元,较上年增加746.38亿元,增幅22.80%;票据贴现余额271.30亿元,较上年增加171.53亿元,增幅171.94%。

  今年,票据风险集中爆发,1月22日,农业银行公告称,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随后,1月28日,中信银行公告,兰州分行发生票据业务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9.69亿元。4月8日,天津银行又公告,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7.86亿元。7月7日,宁波银行公告在开展票据业务检查过程中,发现深圳分行原员工违规办理票据业务,3笔业务金额合计32亿元。

  事实上,票据风险几乎每年都有,但本报记者整理2016年之前的案例发现,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开票或贴现环节,包括虚假贸易背景开票或持假票到银行申请贴现。

  比如,2015年曾经发生一笔犯罪嫌疑人伙同公司员工前后三次以虚假质押担保方式在银行办理1.2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此后全部贴现,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

  包括中信银行兰州分行发生的票据业务风险事件,问题同样出在开票环节,据公开资料,有犯罪嫌疑人与中信银行工作人员伙同,利用伪造的银行存款单等文件,以虚假的质押担保方式在银行办理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并在获取银行承兑汇票后进行贴现。

  所谓开票-贴现,其过程简单来说:假设A公司要向B公司购买10万元的原料,但A只有5万元现金,于是找到银行A,以公司做抵押或交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开出5万元汇票,半年后兑现。于是,B拿到5万元现金和银行A开具的5万元汇票后,将10万元的原料卖给A。

  由于B急需现金,于是找到银行A提前兑付汇票,前提是由银行扣留部分利息,假设扣留的利息为2000元,结果是B拿到48000元,把汇票给了银行A,这个过程就叫做贴现,银行A赚取的就是利差。

  失控的同业户

  而除了中信银行以外,农业银行、天津银行和此次的广发银行票据风险集中出在转贴现的环节,尤其是出现了“丢票丢钱”的现象。

  所谓转贴现,举例说,即银行A也如客户B一样,急需资金,所以以损失部分利息为条件,把未到期的汇票卖给银行B,以取得资金融通,银行B出资买票,同时赚取银行A损失的那部分利息,这个过程叫转贴现,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交易。

  按理,银行间的交易具有较高的信用背书,理应更安全,然而现实却是“当头一棒”。

  年初的1月22日,农业银行公告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由此拉开了今年票据系列案件的序幕。

  据媒体报道,该案件涉及买入返售项下的票据业务,农行与某银行开展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在回购到期前,银票应存放在农行的保险柜里,但实际情况是,在回购到期前,票据就被一家重庆票据中介提前取出,与另外一家银行进行了回购贴现交易,资金并未回到农行的账上,而是进入了股市。

  这与天津银行的案例极为相似,即在买入环节出了资金,返售环节票不见了,资金无法回到出资行的账上。

  “我认为这几个案例都涉及员工违规操作,业务本身存在监管漏洞;资金几乎都被挪用,流入股市并受股市波动影响而资金链断裂。”融360理财分析师马郢对本报记者说。

  “按照我的理解,这几笔风险事件普遍存在操作风险,涉及的都是纸票,大部分问题出在同业户身上,涉及银行内控的问题。”上述票据行业人士分析说。

  他称,部分银行的一二级分行在其他银行开立同业账户从事表外业务,行内可能并不知道,银行的资金就这样通过同业户划转到企业里,内控环节没有触达同业账户,甚至票据被提前挪用都不知晓。

  据了解,也有部分村镇银行被票据中介“包养”,票据中介在大银行开立可以控制的村镇银行的同业户,其账户的划款权甚至都在中介手中,这种现象在票据圈内被称为“代行”,即代理村镇银行,“代行”的存在,使得同业户失控。

  “卖断+逆回购”的魔术

  根据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品种,大致包括贴现、转贴现买断/卖断、卖出回购/买入返售业务。

  按照会计准则,贴现纳入信贷规模;买断进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占用银行的信贷规模,而卖断之后,该笔票据可以从“票据融资”科目中扣除,进而“出表”;而卖出回购(正回购)和买入返售(逆回购)业务,对资金融入方是票据回购,只占资产规模,不占信贷规模,对于资金融出方是票据买入返售,不纳入信贷规模统计。

  2015年之前,商业银行转贴现业务的交易对手包括农信社、信托和券商,其中,信托模式于2012年下半年被叫停,农信社模式一直存在。

  “因为部分地区的农信社依旧沿用旧的会计处理方法,票据卖断和票据回购业务在会计处理上混为一谈,将票据‘卖断’变为‘回购’出去,都可以在‘票据融资’科目下扣除。”上述票据行业人士说。

  典型的“商业银行+农信社”模式是:卖断+逆回购+远期买断。即,当银行信贷规模超标时,商业银行先将票据卖断给农信社,再从农信社逆回购买入票据,该笔交易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不再“进表”,而信用社也不愿到期来办理“托收”,所以在回购到期后,商业银行再从农信社买入票据托收,于是,这笔票据对应的信贷规模就凭空消失了,在业内,票据业务有信贷规模调节器之称。

  据票据行业人士透露,由于银行间的转贴现有着严格限制,例如,股份制银行不可以为村镇银行开出的汇票贴现。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为村镇银行开出汇票贴现。所以,城市商业银行会被找来用作“过桥行”,即通道行,在村镇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间充当通道并收取通道费,最终导致原本不符合股份制银行贴现要求的汇票流入股份制银行,带来风险。

  票据资管接替买入返售

  今年,在票据风险集中爆发的背景下,监管层接连出手,年初,银监会发布《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今年5月份,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督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126号文);近日,银监会城商行部向地方银监局下发《关于对城商行票据业务风险进行排查的通知》【城市银行部(2016)52号文】。

  根据126号文,监管层已经想到一系列办法堵住可能造成风险的做法。例如,开户银行必须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向存款银行一级法人进行核实;不得出租、出借账户,严禁将本银行同业账户委托他人代为管理;不得利用贴现资金借新还旧,调节信贷质量指标;不得发放贷款偿还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掩盖不良资产;禁止离行离柜办理纸质票据业务;严禁银行与非法票据中介、资金掮客开展业务合作;禁止无背书买卖票据等。

  “通过央行的大额支付系统的确认,可以保证同业户的开户行为是银行行为,而不是银行里面某个人的行为,等于说从源头上控制同业户的风险。”上述票据行业人士说。

  “银行票据业务一直存在不规范现象,监管收紧后,业务趋向规范化,当然,也使曾在短期内迅速壮大的票据业务迅速收紧,尤其国有大行的纸质票据交易大规模缩减,发售额度变小,票据业务核查从严,纸质票据转贴市场对于为多次转手的票据背书非常谨慎,目前部分银行只允许在该行系统内部进行票据期限错配,部分银行暂停对钢铁、煤炭等行业的票据贴现业务。”马郢说。

  如今,在信托模式早被叫停、农信社模式也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转贴现模式开始转向券商模式。

  “事实上,银证合作下的票据资管计划目前已经成为主流,2015年,农信社模式的比例就在不断下降。”上述票据行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两种模式都使得银行间的票据业务达成非正规的资产出表,实现资金向表外转移,不占用信贷规模。”马郢说,票据资管对票据买入返售有替代作用,因为在银行间加入了证券公司作为第三方,使资金流向更透明,业务更合规。可以说,票据资管对票据买入返售会造成一定的挤压,这种挤压将长期存在。

责任编辑:邹枫 SF168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仍存在

尽管“8·11”汇改已经过去一年,目前市场上依然存在显著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作为央行干预市场的结果,中国外汇储备存量与最高峰相比已经缩水了8000亿美元左右。此外,由于担心加剧贬值压力,中国央行在降息与降准的问题上畏首畏尾。

汇改仍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994年汇率并轨,我国就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既定的方向。2015年8月11日,优化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这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量价两难下的人民币保卫战

可以看出,外储的减少并不完全是外资望风而逃,而是外债的减少、藏汇于民和主权基金的使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债风险,提高了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福利。换句话说,与其让外汇储备趴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不动,不如将储备货币换成投资性、生产性资产,以更好的提高...

打破贬值预期需要进一步汇改

为什么外汇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呢?从外汇市场基本面看人民币并不一定是贬值货币。然而在当前人民币定价规则下,人民币对美元期望值是贬值,这自然会增加外汇需求和减少外汇供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