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6日14:52 中国金融杂志

  推进大型银行供给侧改革

  牛锡明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就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十年辉煌。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转变的“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已经告别高增长、高息差、高利润的“三高”时代,外部环境和发展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速换挡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使传统行业信贷需求放缓,商业银行依靠资产业务推动盈利增长的传统业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在消化落后产能和行业结构调整进程中,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和风险暴露在所难免,由此产生的拨备和核销需求将继续消耗银行利润。同时,替代性金融产品增加和金融脱媒将使商业银行负债增长进一步受到挤压;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大幅压缩了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使其盈利增幅快速下降。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大型国有银行应不失时机地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带来的机遇,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以发展转型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与供给有关的结构性改革,比如土地包产到户、市场经济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等。2015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志着未来将从以需求管理为主转为更加注重供给管理。供给与需求这两个概念之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需求侧管理主要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提高总需求,重点在促进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及降低企业的各种税费、融资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相比较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侧重于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注重经济中长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然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其目的是通过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协调均衡和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经济稳健增长。

  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结构性过剩,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同时存在。长期以来我国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使部分与投资相关的产业出现了明显过剩,而与最终消费相关的行业则仍有一定的缺口,尤其是中高端消费需求方面,导致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推进去产能与去库存调整供给结构。改革中要贯彻企业主体、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的原则,在清理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中高端供给。还要激发潜在需求、扩大有效供给:既要增加和改善支持消费增长的高质量消费品供给能力,也要加强社会薄弱环节供给的保障能力,重点支持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重点推进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养老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和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改革。

  虽然从短期来看,去产能和去库存政策推进会给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业务运行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业务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无论是这些产业本身还是由其推动的各方面需求的增长都将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介入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银行资产业务增长乏力的状况。其次,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推进将有助于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信心、刺激消费增长,为商业银行更大力度地发展零售和个人业务,推进零售银行转型提供了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推动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将在出资人管理、经营授权等方面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业银行也将从中受益。因此,未来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持续推进业务和管理转型,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同时,稳定和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型商业银行应通过业务转型支持供给侧改革

  立足实体经济、服务和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不仅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更是商业银行不可推卸的责任。商业银行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转变经营理念、调整信贷投向,把业务拓展的重点从传统国有背景的大型企业为主,转向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企业,尤其是对新兴产业和初创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具体来说,大型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调整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逐步调整信贷投向和结构,主动将投入的重心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努力实现可持续的业务增长。一是紧密贴合国家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大政方针,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集中资源、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行业,助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二是优化区域定位,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城乡统筹建设和“走出去”战略。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的长期规划和要求,调整区域和海外发展战略,配合地域性重要战略与关键项目的落实。三是发力个人金融、消费信贷业务等惠及民生的领域,助推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结合去库存要求,按照政策导向及时调整按揭贷款策略,做大按揭贷款规模,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和中等收入家庭的自住需求。同时继续拓展消费信贷产品线,扩大服务覆盖面,满足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信贷需求。

  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和创新是未来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重要引擎,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应从客户定位、产品创新和服务渠道等方面入手,有效解决现阶段创新和创业企业融资困难、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客户定位上,要把支持创新和创业的发力点聚焦在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上。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综合性的金融产品,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更有效地支持小微企业的创业和创新需求。在产品体系建设上,要在整合传统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将资本运作、资产管理、金融咨询等新业务模式向创新和创业企业延伸,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在服务渠道上,要在进一步降低传统渠道服务成本的同时,加快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发挥互联网金融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优势,将金融服务范围快速覆盖到有创新和创业需求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推动互联网金融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创新和创业的主要工具。

  倡导绿色金融理念,优化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发展绿色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据相关研究数据,到“十三五”时期末我国绿色投资的年均需求将达2万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银行有效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既要加大业务投入,合理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环保产业转移;也要结合绿色产业投入周期长和轻资产等特点,创新授信增信形式,积极引入投贷联动等新型业务模式,更好地进行金融支持;还要关注不断变化的绿色金融需求,将碳交易、绿色债券等新型业务与信贷、理财等传统金融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商业银行把推动绿色金融、积极服务环境建设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之一,不但可以在资产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中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也是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而且有助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化解风险、盘活信贷存量。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较快,而其中去产能和去库存所涉及的行业恰恰是不良贷款发生的重点领域,商业银行应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加大力度盘活信贷存量,推动不良贷款的化解和处置工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并努力主导相关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处置,促进僵尸企业和问题企业不良贷款的出清。另一方面,要在用好用足财务和拨备资源、加大力度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的同时,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新工具,降低存量不良贷款规模。通过行业限额管理、领额管理、客户名单制等举措,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两高一剩”行业实施严格的信贷管理,严控这些行业新增贷款,真正实现信贷资源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的目标。与此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有效保护银行债权。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大型商业银行自身供给侧改革

  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这一重要生产要素,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是未来银行推进自身改革和转型的需要。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正在崛起的民营银行,大型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仍存在诸多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经营的要求。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行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内部体制机制问题限制了大型国有银行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大型商业银行更有必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营理念转变入手,加快推进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效支持经济体正在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体而言,大型商业银行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更新经营理念,建立更趋多元化和轻资本的业务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大资产结构、负债结构以及表内外业务结构的调整力度,努力打造“轻型银行”。在资产业务方面,要顺应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发展的要求,把同业业务、债券投资等非信贷业务作为发展重点,降低信贷类资产的比重。在负债业务方面,要转变以存定贷的传统理念,打造以资产驱动负债的经营思路,进一步提高负债的主动性。要通过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现金管理、交易型银行等新型业务和表外业务降低风险权重,使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管理资产增速高于资产规模增速。以经营效率的提升真正实现低资本占用和低成本扩张,以相对较少的资本投入驱动相对较大的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和决策效率。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奠定治理基础。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作用,探索党委领导核心和现代公司治理有效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另一方面,要推进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充分调动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通过实施用人薪酬机制改革、推行职业经理人和全员全产品计价考核等制度真正打破“大锅饭”,推动银行从业人员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

  构建市场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业务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要打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桎梏,深入探索事业部制和子公司制,推动经营管理模式从以块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有效提升专业化经营管理能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进一步顺应利率汇率市场化、资产负债结构变化、表内外结构变化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创新,推动资负配置和管理从被动、单一、表内为主向主动、多元、全表管理转变,更加注重全资产和大负债的动态、组合和前瞻管理。

  交通银行以转型发展对接供给侧改革

  作为我国金融业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交通银行一直致力于推动改革和转型。2015年6月,交通银行深化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交通银行再次成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先锋。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交通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抓好“风险管理、息差管理、成本管理”三大重点,以自身的转型发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交通银行将通过推动理念、机制、方法和技术的深入转型,实现六个转变,全面提升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一是以“两化一行”引领转型发展,实现战略“顶层设计”到分解落地、系统推进的转变;二是以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实现体制机制改革由单兵突进、任务导向型向整体推进、长效落实转变;三是以“三位一体”支撑转型发展,实现分销渠道和获客方式由单点作业到链条式、平台化、一体化的转变;四是以服务提升助力转型发展,实现服务管理由标准化、规范化为主向更加重视内部服务和客户体验的转变;五是以表内表外协同转型发展,实现表内外业务发展由相对脱节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转变;六是以风险管理保障转型发展,实现管控风险向经营风险的转变。

  交通银行的转型发展将重点突出八方面金融业态,更好地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需求。这八个业态包括:金融市场(交易型金融)、贸易金融(供应链融资)、国际金融(境内外联动)、消费金融(个人按揭贷款)、财富与资产管理(理财、托管和保险)、投资银行、互联网金融(手机银行)和综合化金融(非银行子公司)。这八个业态聚焦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很好地契合了市场加大金融服务供给、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要求,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的新型金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上述八大业态具有发展潜力大、资本占用少、对人工渠道依赖度低的特点,符合商业银行本身“低资本消耗、低成本扩张”的转型目标,将成为未来交通银行重要的转型着力点和利润增长点。

  展望“十三五”,交通银行将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持续调整业务结构,深入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力争改革转型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全面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和业务管理体系;通过业务转型全面打造低成本扩张、低资本消耗、表内表外协同发展、八大业态形象鲜明的新型发展模式。在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正能量作用的同时,巩固和提升盈利能力,全面建成“两化”发展水平领先、财富管理特色鲜明、内部管理水平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作者系交通银行董事长

  (责任编辑贾瑛瑛)

责任编辑:邹枫 SF168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йûмתĿռ

йĺ۾ߣ̫ܷתʽı仯һûڶûҪûһɹйáת䡱ܵ

ϣ

Ȩʿô

δҹ߽ص㣺һǽעػ߶Ŀƽ⡣ҹʻԻߵĸЧӦǽڴ¹߽һǿߵ

˭Ҹ˰

ͽǴô۸ɵɵֲ塣ʵʿ˵Ĺֵûдﵽй˾ʲ100%Ǿ飬Ǿǽǡشģ鲻Ҫո

ȡԤǷزĸͻƿ

ӹԣȡԤʵϾҪͿ̵IJܸˣ̷õءŵĶܣٽزҵԻع顣Ƕ˿̵ġҡ𿪷̵Ŀ־塣ֿ־岻عȵǺͷŴ󣬳ǿ̾Ӱطߵ򲢲ʵ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