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局:央行新规掐中第三方支付七寸

2014年03月20日 09:21  华夏时报  收藏本文     

  迅雷[微博]不及掩耳之势,央行[微博]的监管政策如疾风暴雨般袭来,让新兴的互联网支付行业顿时一片慌乱。

  继上周央行发文暂停网络信用卡和条码(二维码)支付后,3月15日央行又向第三方支付念起了“紧箍咒”。据悉,央行此次向第三方支付企业下发的《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和《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征求草案,其中有关个人账户限额等规定引发了舆论热议。

  对此,余额宝[微博]、财付通等均公开回应称,“已将有关意见反馈给央行,并积极与央行保持密切沟通。”《华夏时报》记者就此消息向各方核实时,易宝支付回应“尊重央行,和央行积极对话,也会拥护央行的最终决议”;拉卡拉则称,“并未看到草案文件,如果文件施行肯定按要求执行。”

  这个被网友戏称将彻底摘掉网购“剁手族”帽子的草案能否最终实施尚未可知,但毫无疑问,它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打击却是致命的。

  “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应该会放开,只是时间问题。而此次草案对第三方支付最大的影响是在于虚拟账户体系。”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毅龙对本报记者说。

  剑指“虚拟账户”

  此次草案中最受争议的一条是对个人账户的限额,但其实主要受限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和P2P行业。

  网传草案中称,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同一个人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的,应通过银行账户办理。

  个人账户限额过低是否会影响网上消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里面存在一些误读。

  一般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方式分为两类:一是银行网关模式,客户通过支付机构发布支付指令后,钱是由客户的银行账户直接转入收款人的指定账户;二是支付公司网关模式,客户通过支付公司发布指令后,钱是由客户的支付账户转入收款人的指定账户。

  因此,按照草案的规定,客户的支付账户消费金额虽然有上限,但通过银行网关模式同样可以正常消费。

  同样,草案拟规定,支付机构应对转账转入资金进行单独管理,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不得向银行账户回提。

  因为担忧余额宝收益无法收回,记者了解到一些用户已经把余额宝里的钱移出来。其实作为基金产品,余额宝收益可以通过天弘基金进行赎回,只不过使用体验会大打折扣。

  不影响正常消费资金进入,却收窄支付账户的资金流出,不难看出,草案的真正指向在于限制个人支付账户上留存的资金规模。而这一监管思路早已有之。

  早在2012年1月,央行就曾发布《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支付机构应提醒客户将支付账户的资金余额保持在合理水平,不得以任何形式引导、鼓励客户在支付账户存放资金。”不过,这一意见稿并未正式发布。

  上述意见稿同时称,“个人客户在同一支付机构开立的所有支付账户日终资金合计余额连续10天超过5000元,支付机构应及时提醒客户降低支付账户资金余额。”

  相比以前“提醒”的说法,此次的“一刀切”显然力度倍增。

  对此,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团队认为相关条款表明“央行鼓励大额支付走银行账户,而将第三方支付账户定位在小额便捷支付”。

  “监管其实是不希望第三方支付在虚拟账户上下太大工夫。用户有大量资金留存在支付机构的虚拟账户上,又可以直接消费,就相当于把支付账户变成了一个真的存款账户体系。这个账户对用户而言与其他银行账户是等价的,却并不在央行的监管范围之内。”因此,崔毅龙认为草案所指,实质在于虚拟账户。

  “从反洗钱和防止信用卡套现等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监管是一个合理的行为。主要看弹性到底有多大。”他说。

  除此以外,受此次草案冲击最大的可能是P2P行业。草案拟规定“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对于普遍选择第三方支付作为资金通道的P2P公司,势必会受到重创。因为出于风险考虑,几乎没有银行愿意为P2P提供资金托管。

  崔毅龙表示,草案传出后,已经有不少P2P公司客户打电话询问,而现在能做的只是等待监管部门的回复。

  直击第三方支付要害

  “得账户者得天下。”崔毅龙这样形容,而此次央行新规对于第三方支付的打击可谓是击中要害——账户。

  “支付的核心就是账户,没有账户就没有通道。如果仅仅提供通道就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只能打价格战。”崔毅龙解释,目前第三方支付的许多创新都是建立在虚拟账户之上,而虚拟账户受压,创新势必会受到影响。

  正如监管对支付机构的虚拟账户体系一贯地不信任,支付机构对虚拟账户的追求也是一贯地坚定。

  虽然家家都想做账户,但客户用不用又是另一回事。从实际的账户余额规模及前端产品来看,崔毅龙认为,真正做起来的还是支付宝[微博]

  就支付手段来说,银行跟第三方支付并无差别。但账户体系是银行独有的。如上述所言,有了虚拟账户体系,第三方支付很容易形成监管外的类银行账户体系。这可能是监管部门并不希望看到的。

  “你要觉得你厉害,就去申请民营银行牌照,这样也就不需要虚拟账户了。要不然你就老老实实做网关,做通道,不要涉及银行业务。”有支付公司人士这样解读政策意图。

  但对于250多家第三方机构来说,市场机会是有限的。

  目前支付业务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线下POS机收单、线上收单以及新兴的移动支付。

  线下,银联系公司是毋庸置疑的老大。崔毅龙表示,银联商务在线下占有大约40%以上的份额和70%以上的资金。有不愿具名的支付公司人士表示,线下业务基本是“跑马圈地”,不管是产品还是费率都难以体现差异。

  线上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根据易观智库2月发布的数据,从交易额来看2013年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网上支付分别以46.57%、19.29%和13.75%的占比位居前三。这三家之后,市场空间所剩无几。

  在移动支付领域,同样来自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的交易额来看,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分别以69.6%、17.8%和3.3%位列前三。

  崔毅龙表示,移动支付领域中,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希望能在无卡支付上寻找新的机会。

  “从微信介入以来,无卡支付的市场增长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他表示,一开始推断在手机端从有卡到无卡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但现在,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竞争大大加速了市场的更替。“现在我们怀疑一两年的时间就会变成无卡支付。”他说。

  他解释,无卡支付的核心在于两点,一个是银行卡的快捷支付,一个是虚拟账户体系。“如果央行的草案正式发布,可能会把这个进程往后推。”他说。

  谁不安全?

  安全,是央行这次打出的牌。

  3月18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秘书长蔡洪波公开回应称,二维码支付被叫停,因为“安全性能否达到金融支付的标准还没有统一说法”,虚拟信用卡没有了面签环节,身份验证被弱化。“线上线下金融业务的监管原则应该一致。”蔡洪波说。

  他同时表示,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鉴定达标后可能再推广应用。

  “不管二维码还是其他移动支付方式,我们在安全性上的监控手段其实远高于银行对银行卡的安全性监控手段。”对安全性问题,崔毅龙有不同的看法。

  他进一步解释,一张银行卡的信息无非是磁条信息,或者芯片信息。用户刷卡时最多可以监控到所使用POS机的位置及POS机对应的商户。而手机支付就不同。通过手机定位不仅可以知道刷卡人刷卡时的准确位置,用户授权后还可以监控到更多个人信息。另外,手机支付可以实现大额交易实时上传照片,包括交易现场的订单信息、商品信息甚至个人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与后台留存信息的比对,就可以确定是否持卡人本人使用,交易是否真实。

  某接近央行的人士也通过其微信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智能手机是个微电脑,比磁条卡、芯片卡功能强大多了!手机支付不安全,什么设备安全?”

  崔毅龙认为,监管滞后的原因在于其信息化程度比市场上的支付机构要落后一个量级。

  3月18日,马云[微博]在阿里巴巴[微博]技术论坛上表示:“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市场将此解读为马云对“央行文件”的回应。

  银联叫屈

  从网络信用卡,到条码(二维码)支付,再到第三方支付,“动了银联奶酪”被认为是央行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的主因。对此,银联大呼冤枉。

  对此,有接近银联的人士3月17日告诉本报记者,银联对此确实觉得委屈。

  事实上,无论采用银行网关模式还是支付机构网关模式,无论个人账户限额多少,无论支付的前端技术如何创新,跟银联都没有直接关联。只是在跨行资金转结清算时,有些机构选择接入银联的转接平台;有些机构则选择自建平台,直接对口多家银行。

  “现在的草案主要是针对网络支付和手机支付,在这些领域大型支付公司及主要业务都是通过与银行直联的方式进行资金转接清算。跟银联扯不上关系。”易观国际[微博]金融及支付行业中心研究总监张萌表示。

  至于二维码支付及虚拟信用卡等移动支付技术,崔毅龙表示,包括银联自己及一些银行都在推出相应的产品,应该会考虑逐步放开。

  他坦言,移动支付规避了“卡”,从某种程度来说也规避了监管。因为相比于成熟的银行卡体系,其他支付技术还免不了在某一环节存在欠缺。监管部门可能不太乐于看到这一点。同时,卡又是银行利润的核心业务点,推“无卡支付”触动的利益面或许会更大。

  对于“垄断”的说法,崔毅龙认为“银联还是比较冤的”。他表示,转结算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基础设施,容易形成自然垄断。银联做了大量的标准化工作,比如统一各个银行的发卡标准,统一接口等,从而降低了整体的运转成本。对支付机构来说,银行直联的谈判成本和技术成本还是很高的,“很少有支付机构能跟银行一家一家谈下来,大部分还是选择接入银联平台”。

  “银联或许可以施加影响,但不至于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我相信阿里和腾讯的政府公关力并不会比银联差太多。”崔毅龙认为,央行最初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正是为了激发市场竞争。监管出发点更多是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护普通用户的利益。“犯不上为了银联或者银行的利益来做什么。”他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习近平在河南兰考朗诵旧作追思焦裕禄
  • 体育亚冠国安2-1水手 CBA总决赛I北京胜新疆
  • 娱乐警方:李代沫等8人疑属吸毒贩毒团伙
  • 财经楼市供需格局逆转 业内称或再现2008年
  • 科技第一线:民营银行,馅饼还是陷阱
  • 博客马航事件中美暗战:数据涉及机密?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川师佟丽娅PK韩国美女教师生活照(图)
  • 叶檀:谁为房地产泡沫局部崩盘买单
  • 易宪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
  • 陶冬:降准能救中国经济?难!
  • 杨东辉:QE已收缩 美股为何依然坚挺
  • 天天说钱:有必要设“政治副中心”吗
  • 钮文新:请监管层严查做空操纵
  • 海宁:上海郊区房价将跌30%
  • 郎咸平:房产税让政府更有动力抬房价
  • 张庭宾:人民币和楼市拐点基本可确认
  • 向松祚:互联网金融不是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