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09:50 新浪财经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

  新浪财经讯 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共同主办的“2018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论坛暨第五届普惠金融论坛”于2017年12月21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智能金融,开创金融服务新时代”,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出席并演讲。

  他认为智能金融最终应该体现为金融功能的进一步提升,目前智能金融利用技术拓展了商业性金融的边界,但是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支持在行业发展中依然会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他提出智能金融会带来诸多风险,如何把创新的正面效应最大化并使其处于风险可控的状态,并把这个发展过程落到以人为本的共享发展的归宿上十分关键。

  最后,他认为在智能金融创新发展中,应该反复把握好发展中规范与规范中发展的理性权衡点,落实审慎包容的监管原则。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原来准备了一个关于金融科技现状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发言提纲,到会场以后,我想干脆脱开原来准备的提纲,就今天大会突出的主题“智能金融”,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初步思考,来和各位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注意到“智能金融”这个概念,在咱们这次活动中以突出的位置表现为一个关键词了,怎么理解它?我试着提一个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它是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发展中延伸出的一个前沿概念,这种智能金融所应该体现的是金融功能的进一步提升,而金融功能它无论怎么提升,都要服务于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生活,在中国实际生活中需要特别对应到服务于我们的实体经济怎样实现升级换代的发展。这种金融服务中金融功能提升,如果能在智能金融概念下,这个前沿概念支撑下开辟新的时代,其实也就是要提升企业和社会成员他们的用户体验,更好体现金融的服务能够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升级需要。

  我回想一下,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原来我们谈论的互联网金融或者科技金融,已经带有智能金融的一些特征,虽然在技术上我是外行,但是我的理解,智能金融一定要跟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么我想到的是,前段时间我去阿里公司在北京的大楼里,看到它有一幅很大的显示屏,显示的是阿里公司发放小贷的实时情况,不断滚动显现出来的一笔笔小贷,几秒钟就要发出去的一笔笔资金支持,它功能发挥在机制上说称之为“零人工操作”。那是不是就具有智能金融的初步特点了?

  所谓零人工操作,一定是有它那个系统里硬件、软件和所有的数据运行中一种人工智能式的信息处理,网上接受申请,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工去直接介入操作的情况下,来分析一笔一笔的申请,各自的风险度如何,可以放还是不可以放,在这个系统中决定了,几秒钟就出去一笔,我看了一分多钟,高的有三笔20万元的,低的只有6千元。这使我想到过去我们讨论了多年的小额贷款在中国怎么发展的问题,有那么多难题,尤努斯在孟加拉的机制是低端草根层面带有连坐制度特点的风险控制,类似于一个村民小组,大家都可能申请到小额贷款,但你如果不还,就使别人一起丧失了今后申请低息贷款的机会,大家连坐式的控制,防止出现比较高的呆坏账风险。这在中国也试水多年,它的推广很有限。现在看到的阿里小贷,一下子使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据介绍,在这个系统中它可以保持我们正常的利率水平或者稍微高一点就可以了,而且有把握做好他们认为高标准的风控。

  我作为研究者对此的解读就是这样一种带有智能金融初步特点的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展了商业性金融的边界。原来我们苦苦探索的政策性金融加入才能解决小贷问题,至少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商业性的边界扩展了,如果能成功可持续地覆盖一部分小贷的需求怎么得到有效供给回应的话,政策性金融就没必要在那里面一定介入了。当然这并不否定还有其他一些这种阿里小贷覆盖不了的范围。我也听到有朋友评价说,阿里小贷的前提就是大数据里必须有这些申请者的电子痕迹。网上淘宝商户等等这些草根创业创新者,他们留下了相关足量的电子痕迹以后,容易过关取得贷款支持,但如果没有这些电子信息和痕迹,比如穷乡僻壤里的一个草根创业创新的主体,它没有在数据库里生成有可作为信息来源的判断基础,它仍然和这种小贷无缘。这当然说明进一步探讨我们怎么样掌握好科技创新支持之下的金融创新过程中有可能把商业性金融扩展的那个潜力空间的同时,我们还要继续探讨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支持。

  从这样一个观察往下说,我想提炼两点看法,都不是技术层面的,都是作为一个研究者试着先站在所谓超越技术的视角来讨论问题时我想到的。

  第一个,是对于智能金融所依托的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前瞻。我注意到学者们已经在讨论人工智能发展会带来人类社会的一个“奇点”,就是过了那个临界点以后整个局面不可控了,所谓我们自己发展出来的这些有人工智能的所谓机器人,有可能通过学习型的不断提高自己的功能的过程,过了一个临界点以后反过来控制人类了。

  我理解这个奇点,其实不是机器人统治世界,机器人无论怎么发展都是我们有思想的人他所设计的一套硬件、软件范围里覆盖特点功能的放大,实际上必须由人们可编码地来设计,可以在这里面首先给出一个用人的思想提供出来的创新框架空间,让相关的功能不断提升。但是后面跟着的危险是什么?我认为这个奇点过后真正的危险,就是少数科技精英,有可能到了某种状态之下他们成为所谓超人。这种科技精英按现在预判的资料说,除了自己的大脑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之外,其他所有的功能都可以进一步延伸达到想象不到的高功能状态。这种科技的超人如果真的过了那个临界点反过来控制人类,那换句话说,非超人的人们就处于被他奴役的状态。这是研究人员已在探讨的一个危险前景。我怎么认识它呢?

  我是觉得这种所谓开发智能机器人、实际上使自己成为科技精英的真正的人成为超人的危险,其实前面有一个前提或基础,就是人的思想具有无法估量的不断提升的创新功能。早就有哲人强调了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我们在整个宇宙里是非常渺小的,人生是非常短暂的,但是我们是一棵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人的思想带来人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存在意义和他的全部尊严,同时伴随着的一个人类的风险因素,也紧密联系于思想——我觉得这是必须从另外一个侧面指出来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伟大的思想引出了核时代。

  这个核时代除了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还带来了核毁灭的威胁。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真正把核武器应用于实战的先例。但是这个核毁灭的威胁在人类的努力之下,现在又形成一种所谓“核威慑”时代的战略平衡。这样的一个情况,在核威慑时代引出了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再也不可错失的战略机遇期,既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成为极小概率事件,我们当然要抓住这个再也不可错失的机遇期争取和平发展、和平崛起,通过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规划和十九大进一步细化的第三步里新的“两步走”实现中国梦,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这就把思想原点上的意义和作用,在肯定它的正面价值以后又注意到它带来的风险和危险的时候,回到一个人类社会我们主观可以做的争取人类更美好前景的努力之中了。顺便说一句,防止科技精英变成超人而奴役他人,我们认为根本上只能依靠不断健全完善法治,把所有的权力与人性,都关进法治共和的笼子里”。

  如果说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延伸到智能金融,无非也是表现这样的逻辑,它带来了智能化的新功能,也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新的风险因素和新的挑战。我们要应对这种挑战,把我们创新的正面效应最大化而把它的风险控制在可控状态,把这个发展过程落到以人为本的应有的共享发展的归宿上。这是我的第一点思考。

  第二点,科技金融和智能金融这个创新发展中,我认为还是应该反复地去把握好所谓“发展中规范”与“规范中发展”的权衡关系。前面蔡主席致辞时特别强调了大家现在关注的严监管时代或者强监管时代。

  我的基本看法就是这样一个严监管或者强监管,它的出现有必然性,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应该把它处理为和前面所说的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的权衡关系并不矛盾,这种应该合理实施的理性的强监管或者严监管也应该是和我们处理好发展与规范两者关系相互配合呼应的。这两个关系的权衡,第一条就是我们知道有科技创新的大方向,而且日新月异,在这个科技革命的新时代,我们看到了大潮流、看出大方向之后,一定要跟着允许和给出发展中试错的弹性空间,允许试错,讲的是发展。与发展跟着的,是要在试错中注意认识风险,这个风险到底会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特别要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我们一开始对具体风险可能是茫然无知的,但是这个创新发展的大方向下机遇是不可错过的,一定要抓住这个大方向,先从发展中去探求规范。从这个角度说,有李克强总理所说到的“审慎包容”的重大原则。审慎包容就是你别急于下结论,要有包容性,要审慎地考虑怎么出手去监管的问题。这个弹性空间配上审慎包容,克强总理举出了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现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的微信。微信几年前内部讨论的时候已经有管理部门意识到它可能给政府带来一些麻烦,但是总理是说要审慎包容,要看它到底能发展出什么局面。几年过去以后,微信现在是不是继续给政府带来一些麻烦和压力呢?很明显。

  朋友圈被删的那些帖不是给政府带来压力的吗?但是微信同时带来的东西是中国过去可以说没有人能想到的:我们的金融服务和微信合在一起的这个扫码移动支付,已经大众化,外国人惊叹在中国你看到大街小巷老百姓可以微信支付买煎饼果子。这种金融创新中间形成的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它提供的那种分散化、个性化、各种各样不同的场合之间的适应性,前所未有。

  它实际上支持的是我们经济生活中的效率和繁荣,是提高了广大老百姓“用户体验”的水平。它当然是支持中国在超常规的发展中去对接现代化。老外说中国的微信支付使中国现在看起来发展中间可以跨越欧美的信用卡普及阶段而实现实际生活中很好的金融服务功能。当然,微信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仍然还有一些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但是谁都不可能设想现在再把微信掐死。这就是审慎包容带来的有利有弊、但是明显利大于弊的发展结果。

  在微信发展中还有一个机制方面值得让我们反思和回味、总结经验之处。据说微信这个技术更早是为中国移动所注意的,他们发展出飞信这种业务,但是没有做大。腾讯抓住这个技术运用的时候,曾经也非常苦恼,最有压力的时候曾想卖掉,但没人接盘,一开始是低到价格区区几百万元都没人感兴趣,但是过了某个临界点,一下子豁然开朗。

  很显然,中国移动的背景是我们所说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企的决策特点决定着他不敢在有一个什么创新的方向以后,用很大的力度以烧钱的方式,来认清风险点看能不能闯过临界点。很多要烧钱的公司的机制支持,更多的是体现在民营企业阵营中,民营企业自己承担这种高风险,一旦成功取得的是高回报(当然,在腾讯和其他的电商成功者旁边,其实有更多的失败者)。国有企业它自己相关的一套机制无法支持这个烧钱过程,所以,飞信就是做不大。这些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总结的:为什么现在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什么要承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必须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的新经济、现在的金融创新、我们以后讨论和发展智能金融需要进一步总结之处。这是“发展中规范”的视角。

  换一个视角,规范中发展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试错的过程不可能一直这么混沌下去。逐渐明朗化以后,一旦对风险点看得比较清楚,八九不离十地的能有把握地说有那些风险看出来了,一定要施加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监管,出台风险控制的措施。这种重要性,显然和当下的氛围、和金融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一定要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所以一定要加强风险管控结合在一起。但这种强监管和严监管显然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有它的理性程度的,需要体现它应有的理性水准。在这个方面,我们对智能金融也应当是按照同样一套逻辑理解。

  观察一个大方向上的创新,我觉得还有一个对比:早些时候讲互联网金融,很多朋友直观理解互联网金融主要体现的就是一个P2P。P2P发展中后来出现了e租宝等不良案例,风险暴露之后当然要强监管解决问题,来防范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P2P就此寿终正寝,还有一些市场主体继续探索创新,我们也还可以再观察,规避了这一轮风险以后怎么继续往前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我认为绝对不限于狭义的P2P,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所有的形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我最愿意举的例子就是华为——它作为民营企业前几年不动声色地到非洲扩大市场份额,利用自己设备供给能力和服务支持能力,在撒哈拉以南这个世界最欠发达地区,跳过门店银行直接发展出了当地的手机银行系统,你说这不是互联网金融吗?

  它的手机银行系统依托的是互联网,而且体现的是移动互联支撑下的科技创新形成的数据技术的可行性,达到了一个经济上的超常规发展。这种正面的经验发展过程中,当然也有风控,所以不很简单地以e租宝来代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走的相对顺利的风控经验,我们也要进一步总结。

  总体来说,发展中规范和规范中发展,是要在动态中不断掌握好的一种理性权衡点。从创新到风险的防范,在这方面我认为中关村已经形成了可贵的一些经验,非常值得总结。我的理解,中关村这个战略构想,其实就是打造中国的硅谷,就是在中国超常规发展态势中作为一个领军者,而且我们实际是心中暗含着有可能情况下,占领若干制高点以后在中国“强起来”的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赶超。当然,这是任重道远的过程,我们今天讨论智能金融,开始是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认识。

  我的这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